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香港的外滙儲備是否足夠?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日前發表大作〈外滙基金與香港的貨幣和金融穩定〉(編按 全文刊本報2月18日第三十八版),貫穿其中的一個思想,是在波譎雲詭的國際金融環境下,香港擁有的外滙資產愈多,愈能保障安全。

這顯然是事實,我毫不反對。不過,我們也不可忘記,金融安全的背後也有着沉重的成本。截至2010年12月止,外滙基金的總資產是2.35萬億港元,等於每名港人平均有33萬港元押在外滙基金之上。就算我們扣掉外滙基金的欠債部分,只把政府可自由運用的5923億財政儲備和5914億的基金權益加起來,也有接近1.2萬億的天文數字,每名港人平均有17萬元由金管局託管。

對此,我們不能不問幾個問題:外滙基金的資產要多少才最合理?亦即其成本與效益間如何尋得平衡;這筆資產應用在什麼地方,不應用在什麼地方?如現在的資產已經過多,額外的資產應如何處理?

外滙基金資產三大用途

從政府的角度看,外滙基金的資產似有三大用途。第一是用以捍衞聯繫滙率;第二是在金融體制出問題時,有財力可出手挽救;第三是政府財政出現赤字時,有儲備支持,不用借債。對這三大用途,我們可逐點分析。

用以支撐聯繫滙率的所謂貨幣基礎,今年1月共有1.06萬億港元,其中的2500億元是用以替流通鈔票提供百分百的支持,此點是聯滙制的核心,若香港繼續採用此制度,則這筆錢完全不能動

貨幣基礎的另一筆錢,是各銀行存放在金管局中的結餘,2011年1月份有1487億,比起1997年6月的4.8億元相差以百倍計。近年銀行結餘增加這麼快,是因為銀行怕熱錢來去如風,外資一旦撤走,銀行可迅速地用這筆結餘向金管局換外幣,以免重蹈亞洲金融風暴時外幣不足、利率被推得與天試比高的覆轍。這筆錢等於銀行的保險金,暫時也是動不了的。

貨幣基礎的第三筆錢,是用以償還外滙基金及債券的資產。上月此數總額高達6557億,與97年間的不足900億不可同日而語。但這筆資金亦可因資金外流而突然劇減,甚至消失,所以也是不動為妙。

容易出現道德風險

按以上所說,過萬億的貨幣基礎不能動,但光是這筆錢是否足以保障聯滙制?我於96年兩次在本欄談過這問題,認為聯滙制的安全性並不如當時金管局所認為的那樣固若金湯,原因是就算把所有外滙資產加起來,也不足以對港元的貨幣供應量M3提供百分百的保證,若有大量港人不再相信港元,聯滙制不會守得住,所以港元滙率不是不可炒。

金管局當時信奉的利率與滙率自我調節機制,在信心不足的條件下,並不足夠,後來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亦印證了此說。今天外滙基金所有的資產加起來,也只是港元M3的六成,香港是否需要更多的儲備去捍衞聯繫滙率?

我認為除了貨幣基礎外,聯滙制已不再需要額外的儲備了。原因有二,第一,自98年9月的聯滙機制改革後,炒家炒賣港元已經遠比以前困難。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炒家用幾十億港元已把息口弄至280%,今天若要起到同樣的效果,炒賣的金額恐怕要8000億以上(貨幣基礎減去流通鈔票)才可做得到。對炒家而言,風險已是太高。第二,將來港元與人民幣掛鈎的機會很大,在一國兩制下,狙擊港元有如單是狙擊在紐約的美元,十分荒唐。以中國貨幣量規模之大(中國的M2已超越美國的M2),狙擊人民幣的機會已經慢慢消逝

外滙基金資產的第二個功能是在必要時挽救金融體制。此用途出發點雖善,過去偶然也會做到(例如提供存款保障),但將來恐怕愈來愈脫離實際,香港的M3有7萬億,基金權益加財政儲備的1.2萬億根本便不足夠提供全面的保障。大家接受存款保障只是因為市民對香港的銀行體制信心仍足。根據金管局的數據,香港的銀行資產有12.3萬億,股票已增至21萬億,加起來的金融資產已有33.3萬億,等於中國的三成,亦等於香港二十年的GDP,外滙資產的十四倍以上。

若香港金融業能按以往的速度發展,變身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其規模只會愈來愈大。要以香港一地之財力去捍衞香港的金融業,不啻是要紐約市政府獨力去應付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其志雖高遠,但不切實際,不如研究出一套機制,假想香港出現金融困局時,中港兩地如何互動解救。我認為將來根本不用預留儲備去挽救可能出現困局的金融業(銀行擠提是例外,要救),否則容易出現道德風險。

政府有能力還富於民

外滙基金的第三個功能是應付財赤。我們若分析過去十多年香港的財政儲備,當會發現其表現差強人意。去年底政府財政儲備5923億,比1998年只是增加了1667億(每年平均增幅2.8%),而其中大部分的增幅都是來自2010年。此種缺乏光芒的成績,主要是因為香港政府在98、00至03年度都出現過頗大的財赤,這個缺口近年才被補回去。我從來不相信幾年前不少人提出過的所謂香港出現了「結構性赤字」,但政府有些時候未能壓縮開支卻會帶來隱憂。

財政儲備的增幅雖然緩慢,但歷史投資回報所累積的基金權益表現卻好得多。這筆財政司司長有權可動用高達5914億的款項比起98年底增加了3492億,每年增長率7.7%。這筆錢以後還會增加,貨幣基礎的投資回報也可算在其內。若要還富於民,它是最不會引起後患的一筆錢。

我認為以香港目前的財政狀況,政府有能力還富於民。但怎樣做才可保住審慎理財的原則?方法很多,只舉一例,但這例子也涉及幾個步驟同時進行。

6000億元的基金權益及貨幣基礎中部分款項的投資回報(以往都不納入財政收益),其實可全部抽取出來作為財政收入的一部分,政府甚至可劃出某些支出項目可全部由這些收入支付。這筆回報平均每年可達500、600億元並非難事。倘若政府能把開支再壓縮到GDP的16%至17%左右,每年又可節省300億元。

為什麼要減政府開支?這是經濟學一個很古老的問題,答案是政府用的是其他人的錢,而且經常因受到政治或利益團體的壓力而用不得其所,效率還不及私人理財那麼高。按上述所算,每年多出的800、900億元有什麼用?

我十年前寫過一篇「無稅社會」的文章,認為以香港儲備之豐及賣地收入之可觀,大有條件完全取消直接稅,但前提是政府開支要壓縮至GDP的14%左右(八十年代時香港正是如此,經濟亦表現很好)。

零薪俸稅吸引人才來港

哈佛的巴羅(Robert Barro)多年前已有論證,開支佔GDP愈高的國家,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經濟增長率會愈低。還富於民,讓人民自己作出理財的判斷,效率比之於把我們的財富借給美國人揮霍顯然大有機會更為理想。

金管局買了美債後,其實還要捱罵;美國有些人認為亞洲諸國借錢給他們,是縱容他們胡亂使錢的成因,所以同時也是造成金融海嘯的元兇。

香港開埠以來一直實行自由港制度,除了極少商品外,完全沒有關稅。這個零關稅政策的結果是就算在今天,出入口貿易加上與其相關的物流業仍佔GDP的27%,是香港最大的經濟板塊,遠超於只有GDP 18%排名第二的金融服務業。若無零關稅,這種成績不會達到。

上述的800、900億元可以如何還富於民?增加政府開支對經濟有不妙的影響,過去三十多年來宏觀經濟實證研究中已有大量證據,但減稅的效果通常十分正面。據政府月前為預算案發放的資料,2010-11年度薪俸稅共398億元,印花稅共300億元,兩者加起來約700億元。

印花稅相當程度地等於金融買賣稅,把它取消,可對香港的金融業發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會有如零關稅般把多一個經濟板塊推上新一個台階。

薪俸稅是人才稅。零薪俸稅等於向世界發出宣言,香港的財政狀況是如何良好,對吸引人才來港或鼓勵港人更加勤奮工作都有極大益處。香港未來發展最需要的是人才,有這大手筆,形勢會大幅好轉。

免掉這兩種稅,其他國家做不到,但以香港的財力卻可行。有人認為香港要擴闊稅基,但收支若能平衡,擴闊稅基只是無聊之舉。

中國出口商為何打不入內銷市場?

去三四十年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無遠弗屆,中國是這個過程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最大的得益者。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國民經濟一度幾乎陷於崩潰,但1978年至今,人均實質產值卻上升十三倍!有種說法是,這個過程也帶來貧富懸殊。但我們不應忽略,就算是農村人口,生活也大幅度地改善,實質人均收入上升也有七八倍之譜。

若以事後孔明的角度看這問題,既然經濟開放能帶來這麼大的好處,我們便毋須相信鄧小平當年作出開放政策的決定時有什麼難度。但正如國際貿易理論大師巴沃蒂(Jagdish Bhagwati)所指出,不少發展中國家在參與自由貿易前,大多都會擔心市場一旦開放,自己根本競爭不過先進國家,致使百業凋零,人民失去職位;這種見解在中國改革初期也是所在多見,由此可知,鄧小平當年實在要頂着來自保守派的強大壓力。

害怕競爭而支持保護主義

不過,時移世易,今天埋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聲音主要卻是來自發達國家,一些人倒過來害怕自己競爭力比不上發展中國家的工人,因而要支持保護主義。

出現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擔憂其實並不奇怪,自由貿易的後果之一正是迫使各國發揮自己的相對優勢。中國過去某些企業競爭不過外國,早已萎縮消失,代之而起的卻是一批找到自己優點、能攻陷先進國家市場的企業。在發達國家中這種情況一樣出現,貿易促使各國把資源更有效配置,從而提升生產力。

上述是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常識。不過,近年一些定量研究卻發現,貿易所帶來配置效率的提高雖有助經濟增長,但從量度出來的結果看,它的貢獻卻不足以充分解釋貿易對繁榮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還應有其他的渠道,找尋這些渠道是近年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

一個主流理論是,市場競爭能促使企業不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若這些企業不這樣做,它們便會受淘汰。據此思路,我們不難得出如下的推理︰一、市場競爭愈激烈,企業的生產力便愈能提高;二、國際市場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所以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生產效率會比只懂在本國內銷的企業要高。不少貿易理論都把這推論當作是不可拂逆的結論。

研究結果出人意表

這個結論最近受到強烈挑戰,而挑戰的理據對中國和香港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啟示。

提出挑戰的是一位叫呂丹的學生,她幾年前給阮志華老弟發掘,從北京大學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去,今年將在經濟系博士班畢業,系內評價極高,我與她也有過交流。

呂丹的研究建基於她對中國統計數據的分析。她的數據來自1998年以後每年一度國家統計局進行的企業普查,其覆蓋面極廣,包括了所有國企及年銷售量超過500萬元人民幣的私營企業,在2007年納入數據庫的企業多達336768所,它們的出口量佔中國總出口量的九成,而企業所要提供的數據亦極為詳盡。根據這些數據,呂丹發現了一系列出人意表的結果。

第一個發現是,中國的出口商不論是「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或「勞動生產力」,平均而言都比不上以內銷為主要目的的生產商。這兩種生產力的量度法都有助我們了解企業的生產效率,例如把同樣的人力物力放進甲乙兩個企業內,甲的產量若是比乙高,那麼甲的生產效率或「全要素生產力」便高於乙。

這個發現與傳統的見解大相逕庭。為什麼在世界市場中要與多國企業一爭長短的出口企業,其效率反而不及內銷生產商?這好比能征慣戰的國家代表隊的水準及不上地方代表隊同樣使人不可思議。

數據又清楚顯示,出口生產商所造的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勞動密集,但中國也有出口資本密集產品的生產商。按照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赫薩爾─奧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中國勞動力充裕,歐美則資本充裕,最符合兩地利益的做法是中國向歐美輸出勞動密集產品,歐美則向中國出口資本密集產品。但呂丹卻發現,中國出口商效率之所以較低,原因是在於數目眾多出口勞動密集產品的企業表現差強人意,佔少數生產資本密集產品的出口商則實力強勁,效率比留守本國只重內銷的企業效率要高。

這些結果初看起來會使人訝異,有些人可能只是認為中國與其他國家不一樣,傳統的經濟理論或國際貿易理論不能解釋中國,要另立一套才成。

我不贊成這種思維方式。一套理論若似乎解釋不了某種現實,第一步要做的應是仔細想一想,我們是否遺漏了什麼因素?若然找出這些因素後,真實世界的現象又重新可作解釋,那麼我們的理論便更完整,不用從頭開始建立另一套新的理論。

效率一般也可稱霸市場

呂丹的解釋倒也簡單,但完全符合經濟原理。中國輸出的勞動密集產品(如衣服、玩具等)在歐美市場本就佔盡了勞工成本低廉的優勢,就算生產商效率一般,比不過內銷生產商,在歐美也足以稱霸市場。但假若出口的是資本密集產品(如藥物、石油、化學品),成本再無優勢可言,在強手雲集的國際市場,企業本身的生產效率若無過人之處,如何能夠立足?

既然如此,我們也應見到,絕大部分生產勞動密集產品的外銷商,雖可以在國外成功佔據市場,但在中國卻全無立足之地,市場佔有率是零。反之,能夠出口資本密集產品的企業,因生產效率優越,在中國及外國都一樣能佔據市場。企業普查中見到的數據,正正可印證到上述的推論。

這些結果並無違反競爭可促進生產力的原理,新「發現」的是,在勞動密集產品市場中,競爭最激烈的不在歐美市場,而在中國內銷市場。

讀者不難對這些解釋提出質疑。例如,中國的產品在歐美市場中一樣要面對來自越南、印尼等勞動力充裕國家的競爭,並非不思進取、生產力原地踏步也可繼續佔據市場。這點沒錯,但這些競爭者短期內似乎尚未足夠威脅到中國出口商的生存。

這又帶來另一個問題,假如人民幣突然大幅升值,出口商在國際市場目前佔據到的一點優勢會否蕩然無存?有此可能,但總不會是所有出口商都如此不濟。競爭會更加激烈,生產力較弱的會倒閉,造成失業,但生存下來的也一定有辦法在競爭壓力下更有作為,生產效率更能提高。

成本推高影響消費者

另一個質疑是,有能力打入內銷市場生產效率較高的生產商為什麼不順便也在國際市場中分一杯羹?這的確是一個使人疑惑的問題,須作解釋。

中國的勞動密集產品雖在國際市場中擁有優勢,但進入國際市場卻並非人人可做到。這需要國際的網絡關係及對市場的了解。2008年中國出口的總值中,55.25%來自外資企業,而外商投資存量中港資又佔了63%。由此可知,中國的出口相當程度地倚靠外資企業,尤其是港資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更是如此。這些外資企業擁有的國際網絡及對市場的認知恐怕不是普通的內地企業所能望其項背,後者就算身懷絕技也未必能打入國際市場。

打入國際市場不易,但進入內銷市場可能更困難。內地講關係、條文制度複雜,面對善於掌握這些關係的眾多內地企業的競爭,外資及港資企業都不易勝出。

通過對企業普查數據的分析後,不少內地的港資企業可謂「原形畢露」,投入同量的人力物力,港資企業的產出,平均低於內地企業的產出,它們所能倚靠的,只是國際市場的網絡關係及知識而已,一旦人民幣有較大的升值,此種優勢或許便不足恃;不斷改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搞創新才是繼續生存之道。

在上周末一次旅途中,碰到廠商會會長黃友嘉,他是芝大經濟系博士,對港商在內地進入內銷市場所遇到的壁壘和困難了解甚深,這些困難對中國消費者及鼓勵內銷的國策都並非好事。

內地有一種奇怪現象,同是中國生產的商品,在外國售賣價錢往往會低於在中國的價錢。這反映出中國的內銷市場中稅率、關係、交通運輸等等障礙,在在都在推高成本,使消費者蒙受損失。中國政府應想方設法掃除這些障礙。

比亞迪降價再裁員 營銷策略惹疑惑

被喻為新能源汽車「明日之星」的比亞迪(1211),在上月汽車銷售量下跌消息公布後,隨即高調宣布對旗下五款「主打」汽車型號進行首次官方降價,其行動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正當外界普遍預期,減價促銷可望令比亞迪的汽車銷售量得到改善時,市場卻傳出集團正展開裁員計劃,部分汽車銷售部門更大幅裁減三分二的員工。比亞迪的汽車營銷及人手架構策略,實在令人大感不惑,莫非管理層也看淡未來前景?


對於汽車業務,比亞迪管理層一直寄予厚望,2010年目標銷售量原先高達80萬輛,去年中才因應實際銷售狀況而下調至60萬輛。不過,管理層的願望最終仍要落空,雖然去年全年汽車銷售量錄得約16%的增長,但整體數目僅得51.98萬輛,與目標銷售量有8萬輛的差距。

經過內地汽車行業去年大幅擴充產能之後,生產商今年出售存貨壓力只會有增無減。再者,踏入2011年,內地取消汽車購置稅優惠、汽車下鄉、以舊換新補貼等政策,北京更提出限購令,農曆新年長假期前購買汽車高峰期過後,未來數月的汽車銷情並不樂觀。

汽車銷量增長放緩

內地乘用車銷售量增長果然呈現放緩的迹象,1月按年增長16%至153萬輛,但主要屬於去年12月訂單推延至1月交付所致,而16%的增長幅度也明顯地比去年全年的33%增長率為低。

春節過後,比亞迪進一步公布1月份的汽車銷售量,期間售出汽車同比下跌15%,至約5.2 萬輛,與競爭對手吉利(175)及東風(489)錄得增長的汽車銷售量相比,立刻變得黯然失色,隨即被內地媒體揶揄為「唯一銷售下跌的汽車股」。

為了挽救銷售量下跌的情況,比亞迪於本月18日宣布首次官方降價,下調旗下五款主要汽車型號的售價,幅度介乎5%至20%。其中,F0車型最高降價5000元(人民幣,下同),F3最高降價1萬元,F3R最高下調6000元,G3最高降價1.5萬元,F6最高減價1萬元。

辛思維相信,比亞迪在銷售量持續未能達到目標,但產能卻不斷擴張的情況之下,大幅降低旗下五款主要汽車型號的官方售價,目的是為了刺激銷售量回升,並且搶佔更大的市場份額。

國內自主品牌的汽車競爭力,主要集中在10萬元以下的小排量、經濟型汽車,目標客戶對於價格的敏感度較高。內地取消汽車購置稅優惠、汽車下鄉、以舊換新補貼等政策,對於自主品牌汽車銷售量的影響較大。

據了解,其他國內自主品牌包括吉利、海馬、奇瑞、長城等,對於比亞迪的官方降價行動,仍然採取按兵不動的策略,並聲稱不會高舉價格旗幟搶佔市場,反映市場正在觀望降價的效果。

此時此刻,市場卻傳出比亞迪在春節前已經悄悄啟動裁員行動,部分汽車銷售部門更已經裁減約三分二的員工。據報道,集團汽車銷售的重要部門A2區,主要負責湖北、湖南等省份若干車型的銷售工作,年前的銷售人員還有300多人,但在剛結束的深圳坪山培訓活動完結後,只剩下107人。

個別部門裁員三分二

另外,集團部分員工也被變相裁員,有些員工被派往還沒有生產出車型、沒有任何銷售管道的C網,一個月給予1000多元的底薪,變相逼使員工請辭。而集團另一個大區的銷售管理人員亦證實,其管轄區域的銷售人員有一半被裁掉,後勤人員的裁員比例亦達到20%。

辛思維認為,比亞迪因應疲弱的銷售量,降價促銷去搶市場份額,是正常的商業決定。在比亞迪降價促銷之下,而競爭對手又按兵不動之同時,外界普遍預期集團的汽車銷售量將會得到改善。此時此刻,集團卻選擇裁減銷售人手,其汽車營銷及人手架構策略的安排,實在是令人費解,莫非管理層也看淡未來的銷售前景?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意馬買《喜羊羊》 卡通或變遊樂場

熱爆全中國的卡通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終於有望成為香港投資市場一個炒作概念,去年製作動畫《阿童木》而蝕錢的意馬(585)未感氣餒,近日宣布斥資逾8億元,收購擁有《喜羊羊》版權的動漫火車集團,前景惹人憧憬。其實,早在數年前,辛思維就曾訪問過,被內地傳媒譽為「喜羊羊之父」的動漫火車大股東蘇永樂,記得當時他曾許下一個宏願,希望將《喜羊羊》打造成中國的迪士尼,除了出產品,更要建樂園。今次意馬的入股,有望令其夢想成真,帶來更大投資回報!


想知道《喜羊羊與灰太狼》這套卡通片在內地的受歡迎程度有多大,若各位讀者家中安裝有任何一個收費電視,能夠接收到內地的地方電視台的話,不妨在上午或下午看一看這些頻道,你必定會發現當中至少有兩三個頻道正在播放這套卡通片。

除了電視卡通片受歡迎之外,該片自2009年以來,亦連續三年在春節期間推出電影。2009年的票房達8000萬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又升至1.27億元,到今年推出第三套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兔年頂呱呱》,更已取得約1.5億元的總票房。

卡通產品遍神州

此外,走到內地大街小巷,大家更可以見到不少以片中人物製成的玩具、成衣等產品。就連網上遊戲,亦見到其蹤迹。產品如此旺,按道理說,擁有其版權的動漫火車理應進賬不少才對。但根據資料顯示,公司2009年虧損86.9萬元,去年全年盈利為2894萬元。

卡通片的受歡迎程度,似乎與盈利不成正比。究其原因,當然是卡通片製作成本貴,但在電視平台播放的收入卻十分微薄有關。加上電影收入,屬聯營公司廣東原創動力,公司未能分享。雖然,從動漫火車過去兩年最大的收入來源還是來自於時裝、玩具等授權產品,但相關的營業額只有約4000多萬港元,足見滿街的喜羊羊產品,可能有大半都屬於盜版,公司未能受惠,《喜羊羊》的潛能似乎還未全面釋放出來。

事實上,雖然該片一直被冠以「國產動畫」的稱號,但該片的製作班底其實是香港人。寰亞礦業(8173)前身智庫媒體,2007年亦曾購得《喜羊羊》的版權,被內地傳媒稱為「喜羊羊之父」的港商蘇永樂,當時就曾擔任智庫媒體執董。在一次的訪問中,蘇永樂透露,該套卡通片的劇本是由在香港有多年創作經驗的劇作者負責,但其他製作工序,則會由內地技師負責,以降低成本。

辛思維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蘇永樂當時許下宏願,表示要將《喜羊羊》變成中國的迪士尼。不過,在智庫媒體旗下,這個迪士尼的故事未能成功實現。其後智庫媒體宣布因為虧損而結束該項投資,《喜羊羊》隨蘇永樂離開,獨立成長,在內地的知名度亦不斷提升。

過往,內地八十後、九十後的一代,最熟悉的卡通人物,相信非《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莫屬。不過今時今日,2000年後出生的小童,大概對喜羊羊、灰太狼等角色的認識,已大大超過《西遊記》的人物。所以,若好好利用此資源,相信其未來絕對可以創造出無限個可能性,要成為中的迪士尼,並非不可能。

猛人加盟惹憧憬

今次意馬入股,取得《喜羊羊》的消費品授權業務,除了帶來資金,更引入多名猛人,包括李嘉誠旗下的長江科技(775)、中信泰富(267)前主席榮智健、合和實業(054)副主席何炳章等,似乎有大幹一番的意圖。

去年因為製作動畫電影《阿童木》而蝕錢的意馬,吃一塹長一智,主席梁伯滔指,會放慢公司原有的動畫製作,專注與動漫火車的合作,分銷及生產業務。梁氏並指,會擴大消費產品至文具、食品及飲料等,未來更可能開拓手機及互聯網業務。

意馬的計劃雖然可望帶來盈利憧憬,不過,始終盜版問題,仍令人有幾分擔心。反倒是早前,動漫火車大股東蘇永樂提出的樂園概念,辛思維認為更有意思。目前,動漫火車目前亦有經營嘉年華會活動,尤其內地兒童對遊樂場需求殷切,家長願意為子女多花費的情況下,若將此發大來做,相信將有一定作為。梁伯滔的收購行動,已再次令意馬成為市場焦點,引發無限遐想!

廣告客戶「疏爽」 代理添生氣

神州經濟復蘇,商戶今年的廣告預算,較往年有所增加,大型國營媒體廣告媒體代理商及民營媒體亦重拾活力,部分媒體如勤+緣(2366)及現代傳播(072)拓展新業務,爭取擴大了廣告預算的「餅」。

產品需求持續,內地商戶今年落廣告的預算增加,手上變得「疏爽」,大環境的經濟好轉,媒體亦增添了不少生氣。

雖然網上媒體流行,分去了一些傳統媒體的廣告份額,但廣告的餅加大,令傳統媒體的生意亦受惠不少。部分大型國營傳媒,早年把廣告部門代理部門市場化,好像《北京青年報》,便把廣告代理部門分拆到上市公司北青傳媒(1000),而中央電視台亦以合約形式把廣告代理業務外判到中視金橋(623),以求增加廣告部門的競爭力。

一批大型廣告代理商的潛力,相信可受惠整體廣告預算的增加。中視金橋昨日宣布,獲得中央電視台廣告時段的代理權,股份登時獲追捧升了4%。電視媒體之中,中央電視台覆蓋面宏大,黃金時段的廣告費仍相當「和味」。無怪乎當中視金橋日前宣布「冚莊」獲得CCTV一套「晚間新聞」、「新聞30分」、四套「海峽兩岸」、「中國新聞套」的獨家代理合同時,市場會追捧中視金橋,昨天股價升了4%。

民營媒體為爭奪廣告的「餅」,也花心思吸納廣告,形成如兩後春筍的局面。好像著名小說家梁鳳儀任行政總裁的勤+緣媒體,便把業務重心由電視製作轉為戶外廣告。集團新近伙拍新華社,於北京、上海等旺點設立電子屏幕板,由新華社提供新聞內容,勤+緣接廣告,然後雙方進行拆帳。

民營雜誌經營商現代傳播則選擇與外國媒體合作,以求增加廣告客戶垂青的機會。集團剛宣布,將會繼續與《紐約時報》旗下機構合作,於未來5年合作推出《轉捩點─想像》特刊,以增加知名度和提高獲得廣告的機會。

部分經營商則配合鐵路系統,發展新的傳統廣告渠道。好像即將招股的三三傳媒便在高鐵列車派發《旅伴》、《報林》和《旅客報》等刊物,並於常規列車播放音頻節目,以及持有內地民航機場出售廣告位,去年毛利增加,公司將會於香港創業板招股,務求藉資本市場集資拓展業務。

辛思維認為,內地城市受眾且日漸富裕,今年經濟復蘇,廣告預算增加,能想到好點子吸納廣告的企業,業務可呈爆炸性增長,可成為推動股價的動力。

買股亦買人 增長之道看管理

個城市要有好的發展,需要有強政厲治,一間公司的發展前景,當然亦離不開管理層的質素,有能力者可令公司起死回升,反之亦可令公司步向衰落。所以投資除了要看公司業績表現,更要看管理人的願景。近期,令人讚好的個案,首推阿里巴巴(1688)主席馬雲。馬雲近日高調發聲明,承認公司有害群之馬,令用戶受騙,堅決進行整頓。雖然消息令該股昨天大跌8.6%,不過,辛思維認為,馬雲的堅持反而顯示出,公司的前景值得看好。


比起一般投資者,辛思維有較多機會面對面接觸上市公司管理層,發現當中的質素其實頗為參差。記得某次與一間零售股的管理層見面,雖然外間的報道給予該股頗積極的評價,但傾談之間,辛思維卻發現,管理層對未來發展表現得有點兒畏首畏尾,對行業政策了解亦不足,所以投資該公司確令人難以放心。

更常見的公司管理層問題,則要數「富二代」。這些人雖然含着金鎖匙出生,但並不代表全部都擁有優秀的管理能力,但偏偏其父母卻為了培育其成才,早早就將其推上高位。辛思維就見過一些「富二代」,雖然掛上一個嚇人的名銜,但面對記者的簡單提問,即顯得啞口無言。除非公司有其他能人,扶助這些「阿斗」,否則的話,投資者還是應該趁早離去。

互聯網兩匹馬

不濟的例子很多,但值得稱讚的個案亦不少,尤其是內地第一代白手興家的民企老闆。例如內地互聯網企業的「兩匹馬」,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及騰訊(700)主席馬化騰,均是有魄力有堅持的企業人材,令投資者倍感信心。

近日,馬雲就主動向公司員工發表公開信,自揭有員工協助客戶進行欺詐,損害客戶利益,令其感到憤怒,呼籲全體員工要堅持誠信,令企業未來走得更遠。公司除了賠償有關客戶,兩名高層並因此引咎辭職。

昨天,市場就因為擔憂阿里巴巴商譽受損,以及高層變動可能影響業績等,加上市場氣氛不佳等因素的影響下,該股下挫8.6%。

事件會否對阿里巴巴未來帶來重創,辛思維認為,不必過於擔憂。只因馬雲過往一直在內地互聯網市場不斷創新,不斷發現問題,改善問題,所以相信今次馬雲主動提出問題,只是希望鞭策公司向前,應該視為利好而非負面。

馬雲過去就曾說過︰「我覺得網路公司一定會犯錯誤,而且必須犯錯誤,網路公司最大的錯誤就是停在原地不動,最大的錯誤就是不犯錯誤。關鍵在於總結我們反思各種各樣的錯誤,為明天跑的更好,錯誤還得犯,關鍵是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雖然今次事件引致公司出現高層人事變動,但新CEO經驗豐富,而一直以來,馬雲都是阿里巴巴的靈魂人物,只要馬雲在,公司的營運方針將不會有大轉變,其他高層的去留,不至於令阿里巴巴陷入困境。

事實上,騰訊主席馬化騰亦具有相同特質。早在去年中,馬化騰就首先提出警告,指內地網遊市場增長將出現放緩的問題。市場亦因此擔心公司前景可能受影響,所以去年6月,公司股價更一度下跌至120元。但顯然馬化騰提出問題,並非為了警告投資者,而是告誡自己要努力解決問題。

發現問題為解決

其後,投資者開始發現,騰訊一方面在國內開拓微博、團購網等業務,更加強進行海外併購活動,同時亦保住了網遊市場的增長,早前公布的公司去年第三季純利,仍錄得52%的強勁升幅。早前,公司更宣布,投資50億元人民幣,成立產業共贏基金,為網路及相關行業的創新提供支援,足見馬化騰是一名具有願景的人物。

辛思維曾聽過一名資深基金投資經理分享過,股市中不同公司從事的行業眾多,投資者難以了解所有行業,不過,了解過管理層是一個怎樣的人,聽其言觀其行,對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參考。

從騰訊的例子可見,優秀的企業,面對短暫時間的負面消息,令股價下挫,反而為投資者製造了一個趁低吸納的機會。未來數天,雖然在市場不穩的情況下,阿里巴巴股價可能仍將面對壓力,但公司前景仍值得看好。投資者不妨多觀察,尋找買入時機。

百思買以退為進的啟示

又一家外國巨頭在中國市場倒下,百思買(Best Buy)昨日宣布關閉中國地區九間分店。家樂福和沃爾瑪價格欺詐被罰款後,再有外資企業在中國「水土不服」。不過,百思買在網站貼出告示,指將改以五星電器品牌轉戰二三線市場,實際上只是以退為進。其實,百思買之所以沒法在中國立足,與其銷售模式有一定關係。不過,用另一品牌再戰江湖,若換湯不換藥,恐怕只會再失敗而回。

昨天,百思買退出中國的消息,在內地微博網成為其中一個熱門話題,網民指不光顧百思買的原因,主要是定價太貴、分店太少,但亦有人稱讚其展出產品可任玩任試的做法。

其實,百思買的定價貴不貴實在見仁見智,但肯定是明碼實價,與內地同業的策略不同。據內地傳媒報道,最近有消費者指出,國美(493)、寧蘇等零售商提高產品標價,然後提供折扣優惠,但其實,最後的價錢與其他商號差不多。

不過,要客戶付上鈔票,往往需要捉摸消費心理。中國人喜歡湊熱鬧,客戶在店內熱鬧議價,自然帶起消費氣氛,消費者成功殺價,滿足感大增,自然樂意付款。相反,百思買明碼實價,毫無議價空間,似乎未能配合內地消費文化。

其實,百思買難在中國立足,另一個原因是分店數量不夠多。該公司在2006年收購江蘇五星電器,正式進軍中國市場。但五年來,只開了九間分店,六間在上海,蘇、杭各一間,另有一間在北京。即使連同五星電器的百多家分店,百思買在中國的分店數量僅國美或蘇寧的五分之一。

雖然百思買不敵地頭蟲,但卻改變了內地的家電銷售模式。百思買將美國的開放式銷售環境帶到中國,消費者決定購買之前可任試任玩。相對當時國美、蘇寧等中國電器零售龍頭的銷售員主導模式,受客戶稱許。所以去年,國美、蘇寧亦以開放式銷售重新裝修分店。

百思買退出後,欲「借屍還魂」,用五星電器品牌打入二、三線城市,其實並不容易。只因二、三線市場早已一批家電零售商佔據山頭,如匯銀家電(1280)等。公司計劃中國零售商學習,走上大量開分店擴張之路,今年將開約五十間新店,不過,要避免另一次的「水土不服」,相信公司還要好好鑽研一下適合中國的經營模式。

事實上,國美、蘇寧去年開始加強拓展二、三線城市,現在加入百思買的競爭,連同扎根後方的匯銀家電等,該市場將迎來有一番惡鬥。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食品股有辣有不辣

內地昨日公布1月份的CPI僅4.9%,未如預期高。消息指,CPI之所以低於市場預期,只是因為CPI權重比例出現調整,並不代表物價升幅有所放緩。其實,食材價格上升推高通脹已成既定事實,向來官方提供的數據只作參考,不必過於執著,反而揀選投資心水股,讓投資回報跑贏通脹正實際。

市場對內地上月CPI投以最高的關注,全因市場普遍預期高出警戒線。根據國際標準,CPI達5%屬警戒水平,如今上月CPI達4.9%,警號已響起。但數據之所能幸保不失,原來只是計算方法作怪。

內地CPI計算方法按八大類商品,分別為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費、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食品一直佔最大比例,但統計局按既定程序,今年各類別比例重新調整。

據國家統計局的公布,調整後,居住類別佔比會被提高4.22個百分點,食品降低2.21個百分點,其他項目則各降不足1 個百分點。內地傳媒認為經此調整,CPI可降最多0.3個百分點,但亦有團體做過模擬計算,調整前後結果相距不遠。

不過細看之下,上月的食品類別增幅達10.3%,為八類之首,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升10.9%。民以食為天,食物價格不斷上漲,已影響股市發展。

食品原材料價格上升,雖然令旺旺(151)、康師傅(322)成本上漲,毛利率下降。但同時間卻令上游食品股得益,尤其從事肉類生產和加工股份。從事豬肉生產的雨潤(1068)獲多家大行唱好。高盛更將雨潤由「中性」升至「買入」評級,並納入確信名單。高盛指出,雖然內地嚴控食品價格,但豬肉市場結構分散,難以調控,加上生豬價格上漲,改善屠宰業務盈利能力。認為指該股能有效對沖通脹。

只不過,雨潤股價是否值得買,還是見仁見智,該股股會上月至今回落近一成,但該股市盈率仍高達二十二倍,相比同業中糧油(606)的十五倍還要高出一截,其實也談不上便宜。

事實上,糧食價格高漲,其一原因是天氣反常導致失收。今年入冬以來受拉尼娜現象影響,冬季特別寒冷而乾旱。不過隨著春天來臨,天氣逐漸回復正常,例如北京終於下初雪舒緩旱情,相信有望解決糧食失收問題,食品價格增長或見放緩,成為投資食品股風險之一。

押一注 「趕美」目標快實現

隨着日本周一公布2010年GDP,中國經濟規模世界第二的地位終於得到確認,下一步,大家關注的是,中國何時能超逾美國,攀上世界第一的寶座。英國博彩公司立博(Ladbrokes)近日就推出賭盤,以6/4的賠率,押注中國在2020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第一」是否重要則見仁見智,不過,對於一眾奢侈品、賭業等做內地富人生意的股份來說,則絕不只是虛銜,更代表了實實在在的增長潛力。


說中國人是一個愛賭的民族,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從澳門賭業的興旺,以至內地彩票熱銷的情況可見一斑。不過中國賭仔向來以愛「搏殺」聞名,所以不論是在賭枱,甚至在股市,都不改「快、狠、準」的本色。反倒是歐美國家將賭提升到娛樂的層次,滲入生活每個角落,別有一番文化特色。

中美差距不太遠

正當周一,日本公布該國2010年GDP為5.474萬億美元,比起早前公布的中國GDP數據5.879萬億美元少,正式確認中國經濟規模登上世界第二位之時,英國博彩公司立博反應迅速,即時推出一個有趣的產品,賭中國能否在九年內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

只不過,以美國去年GDP達14.6萬億美元的規模計算,中國若要在九年內「爬頭」,至少要確保美國經濟零增長,而中國則每年保持一成以上的增長率。所以,恐怕此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極低。

但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引述公司的資料則指,原來此賭盤的計算方面,會參考各國的生活成本,即以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事實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前公布的資料就指,以PPP計算,中國2010年GDP應達到10.1萬億美元。與美國的14.6萬億美元相比,差距不算太大。

所以,若中國要在九年內追過美國,就只需要保持每年經濟增幅領先美國約五個百分點以上,即可以達到。若以此計算方面,相信有關目標並非空想。立博更預計,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20年前,達到逾25萬億美元。

中國人民富起來,最大得益者當然離不開奢侈品市場。里昂上星期發表的報告就預測,未來10年內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屆時包括台灣、香港及澳門在內的大中華區消費市場將佔全球奢侈品44%的份額,比起目前的15%出現大躍進。

奢侈品看漲

高檔化妝品股歐舒丹(973)去年5月上市至今,股價己升了約五成。不過,鑑於公司早前公布的第三季銷售升25%,遠高於預測的15%。再加上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里昂認為該股目前依然有吸引力,重申「買入」。

其實,除了奢侈品企業之外,全球賭業亦都對崛起的中國市場投以最高的關注。除了澳門賭企因為近水樓台而得益,新加坡去年新開賭場,亦希望從中分一杯羹。至於昨天分布去年業績的金界(3918),亦開出純利增長73%的佳績。

雖然金界的賭場遠至柬埔寨金邊,但原來公司約兩成都客均來自中國。公司管理層透露,其餘來自越南、泰國等地的賭客,亦大多華裔後代為主。足見華人愛賭的特性根深柢固。所以作為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地唯一一家合法賭場,公司對賺取鄰近地區華裔以及來自內地豪客的賭業收益,甚具信心。

英國博彩公司對中國經濟發展預則的賭盤,雖然只是一場遊戲,但經濟的改善,已令不少企業得到實質得益,何時超逾美國已不再重要。事實上,上月,美國一名學者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以另一個有別於IMF的方法計算PPP,得出的結果是,中國去年經濟規模為14.8萬億美元,已高於美國的14.6萬億美元。

從目前各奢侈消費品、賭業及內地房地產等市場的發展,已足以證明,政府的統計數字不再重要,企業賺錢到錢才是實際的得益,以上企業值得持續關注。

寧借「大耳窿」 何以不減價?

內房調控又有新猷,北京昨天推出嚴格限購令,規定沒有五年以上當地交稅證明的外地人,不得在北京買樓。去年以來,政府透過減信貸、壓需求兩面夾擊房產業,雖然企業堅持不減價,暫時贏得這場攻防戰。但新一輪調控步步進逼,明顯令部分企業招架不住。除了小型房企要借高利貸度日,多隻內房股亦先後發債集資。近日,標普就對內房股的融資風險作出警告,前景令人憂。


過去一年,面對中央推出的房地產調控措施,房企之所以「企硬」不降價,也只是因為企業早前已賺了不少,在不缺錢的情況下,自然有能力暫緩推盤,與政府進行大鬥法。所以早前,大部分內房股公布的銷售數字,都出現超標完成的情況,收入增長理想。明顯地,過去一年的官商比併中,企業已贏了漂亮的一仗。

只不過,新一年,仍期望內房股可以持續在這場角力中勝出,就似乎有點兒過分樂觀。今年1月,中央再推出新一輪調控措施──「國八條」,要求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從嚴執行住房限購措施後,北京昨天亦推出跟進規條。

北京除了禁止本地家庭買第三套房,以及非北京戶籍家庭買第二套房之外,更嚴格列明,沒有五年或以上繳交北京社保或納稅紀錄的非當地戶籍家庭,不得在該市買樓。

北京出重招

新政策震撼性有多大?連SOHO中國(410)主席潘石屹,昨天亦在微博上表示,「我認為這條政策的影響力一定是非常巨大」。事實上,「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作為中國發達大城市的代名詞,向來是內地年輕人尋夢的地方,亦造就了這些城市的外來人口比率不斷增長的現象。

據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人口專題調研組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人口總量已經達到1972萬。其中六成為本地戶籍人口,四成為登記流動人口。龐大的外來人口,亦對北京的樓市帶來重要的支撑作用。內地報道指,今年1月,北京賣出的住房中,有44.8%都不是由北京戶籍居民所購買,可見當局對外來人口買樓的限制,將對當地樓市帶來重大打擊。

除了買樓需求被官方人為壓下來之外,去年10月以來,人民銀行已先後三次加息,累計加了0.75厘,一年期貸款利率,由5.31%加到6.06%。貸款成本上升之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一再提升,銀行借貸額亦受限,更令不少房企連借錢的機會也沒有。所以,原本不缺錢的房企,亦要開始四處「撲水」。

面對內銀舉起「此路不通」的路障,近日,內地傳媒就報道指,有小型房企,要向民間高利貸公司借錢,年利率高達50%以上,隨時可能出現還不錢而倒閉的情況。

內房股方面,雖然未至於要走上借高利貸這條路,但亦先後公布發債計劃。首創置業(2868)昨天就宣布,發行11.5億人民幣2014年到期債券,年利率4.75%。另外有意發債的,還包括恆大地產(3333)、碧桂園(2007)及佳兆業(1638)等。

小房企借高利貸的風險,自然不在話下,而眾多較大型的內房股集中同時發債,其風險亦不得不提防。近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就警告,內房近期頻頻發債,將削弱企業信用狀況,將來債務到期時間集中,再融資或有困難,部分發債企業或將出現財務困難,標普不排除下調一些已發債內房股的評級。

內房深陷價格迷思

目前房企面對信貸情況嚴峻的情況下,仍堅持使用過去一年與政府對抗的一套,不願降價,確實有點兒摸不清形勢。其實,早前辛思維也寫過,內房調控已是一項政治任務,企業堅持不降價,明顯與政府對着幹,逼使政府再三使出更辣的措施。

企業若明智的話,理應稍為降價,以平息社會的冤氣,以及阻擋各地政府打壓的勢頭。事實上,只要在降價的同時,增加供應令銷量進一步提升,相信企業盈利不會受到絲毫打擊,並能得社會認同,一舉多得。

正所謂當局者迷,內房目前仍困在在這個價格的迷思之中,不願走出來,相信打擊措施將難以停止。作為投資者,無法喚醒企業,為求自保,唯一的選擇當然是遠內房而去。

光纖遍神州 中電信大計促升級

當香港的互聯網供應商爭相以99元提供100M寬頻服務時,內地網民普遍使用的仍是月費高達100-170元(人民幣.下同)的1M、2M服務。上網速度慢、費用貴,已成為中國互聯網市場的一塊絆腳石,尤其在三網融合的趨勢下,升級已勢在必行。中國電信(728)近日就率先宣布,啟動光纖工程,三年內實現所有城市光纖化。預計電訊、電腦及電纜企業,均可從中得益,受消息刺激,多隻電訊及網絡建設股應聲上漲。


在某互聯網商的「教育」下,大部分香港網民大概都知道,上網要快一定要用光纖。目前,既快且便宜的互聯網服務,絕對是香港的一大優勢。早前,辛思維聽到一位自馬來西亞的朋友指,看到香港街頭的寬頻促銷攤檔列出的價錢,感到難以置信。其實不要說得太遠,單是與香港一河之隔的內地,上網服務就有天壤之別。

上網慢且貴

內地上網費貴的問題,近年來已多次受到輿論批評。到底有多貴,不妨參考目前北京市場的情況。資料顯示,以1M的服務為例,聯通(762)的價錢為每月138元,中電信則為每年1200元,即平均每月100元。至於2M的服務,聯通及中電信的收費分別為每月168元及169元。至於「高速」的4M服務,收費更高達每月258元

以北京市居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萬元計算,若選擇4M服務,居民每年便要將十分之一的收入貢獻給電訊商。上網價格貴這個問題,受到不少批評,但在競爭不足的情況下,一直未有改變。

除了貴之外,速度慢同樣受到不少網民批評。尤其近年,視頻網站的流行,令不少網民上網看電影、電視,1M、2M的速度根本不足以應付需求。而未來,內地更計劃推行三網合一計劃,對寬頻服務將有更高要求,逼使企業加快升級。

昨天,內地傳媒報道指,中電信已率先宣布啟動光纖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所有城市光纖化,南方城市核心城區,可望享用最高100M的服務。而到2015年,將實現光纖入戶數量超過1億的目標。

《上海證券報》引述工信部專家指,預計緊隨中電信之後,聯通、中移動(941)等競爭對手將很快跟進,增加光纖寬頻建設投入,可望令今年全國光纖寬頻投資量比去年增長30%以上。

光纖電纜股得益

光纖工程啟動,首先得益的,當然是光纖電纜企業,昨天,成都普天電纜(1202)就升了19%。而做電訊基建服務的中國通信服務(552),股價亦上升逾半成。至於中電信及聯通亦分別上升2.9%及1.2%。電訊及電訊設備股受惠不難理解,不過,辛思維認為,上網服務的改善,受益的絕對不止於此。

事實上,內地目前網民人數雖然已突破4億,但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地區不是沒有錢買電腦,就是沒有錢上網。報道指,安徽省一間小學,三年前獲贈一批電腦,但因為負擔不起上網費,結果電腦只變成裝飾品,一次都沒用過。

未來,在上網速度提升之後,上網費可望得以下降,至少100M的服務,不可能收目前1M的100倍價錢,即1萬元,所以每1M的價格預計將有明顯的下降,對消費者有利。

個人電腦生產商聯想(992)昨天公布第三季業績,純利增長25%。而聯想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更達到32.2%,創歷史新高。依仗着中國市場的增長,第三季度,聯想的全球個人電腦銷量按年上升20.6%,比整體市場的3.4%增幅大得多。所以目前,中國互聯網市場加速發展,將有望對該股帶來持續利好的作用。

至於阿里巴巴(1688)及騰訊(700),上網質素提高,有望確保網民人數保持增長,上QQ、玩遊戲、網購的人自然不會減少。中電信的光纖工程,明顯已為這些備受關注的企業,再增加多一個利好因素。

效以色列治旱 災難變商機

那一邊的澳洲出現水災,這一邊的中國卻持續乾旱,不禁令人懷疑中國的水蒸發上天空後,或許都跑到澳洲去了。事實上,全球水資源分配不勻的情況一直存在,再加上近年,中國城市及工業污染問題嚴重,就算沒有旱災,缺水問題仍不斷惡化,難怪今年中央要將水利列作發展重點之一。未來要如何發展,其實不妨參考沙漠國家以色列的抗旱經驗,以科學方法做好污水處理及灌溉。目前本港股市中亦有數隻具有此類環保水利概念的股份,值得留意。


中國北方地區的旱情已持續近四個月,受影響地區遍及八大省份,作為糧食主產區的山東及河南等地的旱情更超乎想像。國家防總昨天就公布,目前已向各地提供140億立方米的抗旱用水,澆灌面積1.6億畝,期望儘快紓緩旱情,保住冬麥的種植,以免進一步推高糧食價格,令通脹惡化。

大家可能會認為,乾旱可能只是一時的天災,捱過這段時間,情況應該就可以改善。只不過,有留意內地新聞的人可能會發現,近年來旱災幾乎每年都出現。今年在北方,去年則在廣西、四川等西邊地區。2009年亦有12個省份出現嚴重旱情。可見乾旱問題已趨常態化,中國急需解決。

天災人禍齊來

再加上改革開放30年來,內地重工業、採礦業等高污染行業不斷發展,已造成嚴重污染問題。例如去年紫金礦業(2899)就在福建汀江造成重大污染事故,雖然事後企業被罰,不過對環境破壞已難以彌補。除此之外,近年城市化的發展,亦令生活廢水增多,直接排出江河,令污染問題惡化。

所以目前,中國面對的水問題,一方面是天災作祟,包括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的旱災以及西北部地區的環境因素。但另一方面也是人禍,即大為污染問題。引致目前多個地區出現嚴重缺水,或有水不能用的困局。

近年來,中央亦開始對改善水利問題加多了關注。例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就首次以水利建設為主題。未來5至10年,將集中推動處理污水、改善食水、保障灌溉用水以及增加水力發電等。當然,中央提出的主要是一個大方向,到底具體如何做,還要視乎各地的情況而定。

說到改善水利問題,亦令辛思維想起,數年前訪問過以色列一名駐華官員,談及該國如何治水的故事。以色列有一半土地面積為沙漠,水資源極度稀缺。人均水資源只有290立方米,比起中國的人均2200立方米,情況惡劣得多。

為求生存,以色列透過科技,進行多項改善水利措施。包括以電腦化的滴灌技術進行灌溉,確保每一滴水都能被農作物吸收,減少浪費。更將全國100%的生活污水及72%的城市污水回收處理。再加上利用海水化淡等一系列水利技術,令該國同樣可以種出大量糧食、水果、蔬菜等,農產品自給率達95%。

記得當時的訪問中,該名以色列官員就曾表示,希望將以色列的水利技術推廣到中國。不過,以目前中國水利問題仍然嚴重的情況所見,顯然中國大部分城市,還未大力推動水利建設工程,該官員的推廣行動仍要繼續努力。

水利股前景佳

不過,隨着中央對水利問題的重視,相信未來5-10年,仍是水利行業發展的黃金期。如何把握此商機,還要由企業各顯神通。以污水處理股來說,中國水業(1129)管理層近日就透露,正洽購廣東省11家污水處理處,希望儘快壯大發展,將每日污水處理量,由目前的11萬噸,增加到32萬噸。

至於水利灌溉股,就有天業節水(840),公司業務主為設計、製造、安裝及銷售灌溉設備。雖然2008年及2009年,公司業績不太理想,但今年以來,已出現明顯改善,去年首九個月純利按年增長98.3%。只不過,近期股價已被炒高,PE達到120倍。所以投資者還是適合暫時觀望,看到公司更進取的計劃,才作打算。

旱災背後,醞釀着一連串大商機,水資源奇缺的以色列可以,中國有何不可以!

各路人馬「埋位」 逐鹿澳門路氹城

金融海嘯期間,澳門各大賭場經營商放慢了擴建的步伐,隨着經濟好轉,旅澳遊客增加,位於氹仔和路環的填海地帶,又見沙塵滾滾,大興土木。各路人馬最近亦有搞作,看來這片地方將愈來愈熱鬧,隨着路氹更多的項目相繼落成,未來澳門賭業的競爭將發生急速變化,值得投資澳門股的朋友留意。


澳門路氹城是連接氹仔和路環的一片填海土地,澳門本島的土地有限,路氹城是澳門少有的土地供應。澳門政府落實路氹城的發展以來,已得到相當關注。不過,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嘯襲來,金沙中國(1928)、銀河娛樂(027)等經營商有見外圍經濟形勢不明朗,遂放慢了路氹的投資。

博彩收入回勇

及至去年,區內經濟復蘇,訪澳旅客人數增加,刺激博彩收入再度升溫。根據澳門博彩監察局公布,1月份博彩收入維持在180億澳門元(約174.7億港元),按年增長33.2%,去年第四季度按年增幅達到40%。而且,內地政府又復批了與路氹僅數分鐘車程的橫琴島總發展規劃,此關口連接蓮花大橋,與路氹僅數分鐘車程,較往澳門本島還要近。

迎接新的需求,各路人馬均加快了原先的投資計劃,連接路氹城內的道路已開通,更熱鬧起來。其中,擁有路氹金光大道一大片地皮發展權的銀河娛樂,新賭場已建設得如火如荼,預計可於今年第二季開幕。

更值得留意的是,寶島資金亦被路氹發展所吸引。台灣五大綜合企業之一的新光集團,最近便看中結好控股(064)的金都娛樂場,兩者結盟發展娛樂設施。新光集團是台灣的零售巨企,集團在寶島以「新光三越」的品牌經營百貨店,富有經驗,新光集團是次真金白銀購入結好的股權,佔擴大後持股量的5%(連同認股權,最多佔結好持股量10%),並與結好合共投資3億元資金,結好佔2億元,新光佔1億元,力求把台式百貨風帶到澳門。

華資經營商的發展全面展開,但外資金沙中國卻在爭取路氹地皮上,遇上一些「阻滯」。去年9月時,金沙還表示入紙申請第七、第八地塊,按正常程進行, 豈料到了去年12月,金沙突然發出公告,指其申請發展第七、第八地塊已遭澳門政府否決。本來金沙在路氹佔優的局面,起了微妙變化。

辛思維認為,雖然失去兩幅地皮的發展權,但金沙的威尼斯人娛樂場,始終是路氹地區佔有很大優勢,而集團現時亦正在興建第五、第六地塊的擴建部分,將興建大規模的度假村。到擴展完成後,金沙於路氹將一個集博彩、購物設施、展覽場地、酒店和度假村於一身的巨無霸建築群,提供6000間酒店房、30萬平方呎博彩場所,仍甚具看頭。

券商摩通亦指,地皮足夠金沙發展至2015至2016年,該行料地塊被收回後,澳門政府會加快外勞額度、服務公寓銷售及更具彈性的賭枱數目等,金沙的行情仍然看漲,就算現時的歷史市盈率較高,仍有不俗的值博率。

現時的發展形勢,對於銀河娛樂亦較為正面。以現時市場佔有率計算,外資的比重漸跟華資看齊,澳門政府超過九成的稅收來自博彩業,辛思維估計澳門政府不願見到外資的市佔率不斷擴大,銀娛作為華資的經營商的一員,將會起到平衡作用,發展空間料不俗。

路氹日益興旺

至於澳博(880),在發展路氹填海區的事情上,起初並不太積極。賭王何鴻燊在07年8月澳門威尼斯人開幕初期,曾表示澳門的商業重心不會一年半載移至路氹。不過,從近月澳博表示對第七、第八地塊發展表示興趣看來,澳博已改變了對業務布局的看法。

隨着路氹城更多的項目落成,對未來澳門賭業的競爭將起了急速變化,投資澳門股的朋友,宜密切留意局勢的演化來「下注」。

Android引爆中國智能手機

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流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剛結束,今年主題集中在Android手機,讓外國大廠將新產品「晒冷」。即使沒有參展的iPhone,亦獲得年度最佳手機大獎,可見受歡迎程度。當時市場焦點集中看高階智能手機時,野村日前發表報告,指內地低階智能手機不容忽視。

iPhone雖然得寵,甚至成為內地三家電訊商招徠客戶的賣點,但其實野村的報告表明,中國目前僅得5%手機用戶能夠負擔iPhone套餐的30美元月費。不過,平價智能手機俏俏起革命,足以顛覆市場。野村指出,去年內地手機銷量約2000萬部,預計到2013年將激增至7900萬部。

野村認為,低價智能手機的爆發點,是Google的開源作業系統Android。事實上,Android特色之一是免費,而且手機生產商可客製化(Customization)內容,做出有獨特風格的產品,因此廣受內地手機生產商採用。過往,要開發一套手機作業系統需要投入巨額資金作研發,只有大廠商才可做到。不過有了免費系統作核心技術,內地廠商毋須大量研發資金,亦可有自家品牌手機,在低價市場競爭。野村甚至指出,有望短期內將智能手機成本減至150美元(約980元人民幣),比去年三大電訊商力推的千元功能手機還吸引。

該份報告列出有能力推出平價智能手機的生產商,包括比亞迪電子(285)、TCL通訊(2618)、中國無線科技(2369)和中興(763)。這些廠商的共同點是由OEM(代工生產)起家。以比亞迪電子為例,曾是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生產商,並在2008年為華為生產3G手機,為其業務帶來顯著增長。既然有熟練的生產技術,又有低成本的Android平台,自然演進推出自家品牌手機。比亞迪電子2009年的原創產品佔收入一成,野村估計到明年將擴大至佔四分之一。

另外,中興早前公布去年業績,期內收入達703.32億元人民幣,增長16.69%,獲利43.85億元人民幣,增長31.89%,其中手機產品總銷量增長近五成,至9000萬部,歐美市場的增長率分別達1倍至1.5倍。中興亦是受惠於Android系統的手機商一之,今年將推更多中、低階智能手機。

至於TCL通訊已於上月發盈喜,並將在本周五公布去年業績。盈喜是因為ODM策略成功,提升品牌知名度令業績改善。TCL通訊2009年開始重組,並在去年發表首部Android手機,而今年將陸續推出其他智能手機。據通告指出,該公司去年手機及配件總銷量逾3600萬部,增長125%。

雖然內地手機廠品牌不及外國,但密食當三番,走低檔市場的業績應該不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