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內地買礦多作假

目的其實是過江取經,了解不同產業運作和風險元素,減低對「外行」報告過分依賴。

就以目前不少本港上市公司收購或注入內地礦產項目來說,這位老友看過、經歷過後,結論是:凡在內地買礦,大多作假,兼且買貴。細究其中,這些交易的評估儲量差異大,缺乏可靠專業評估,買家最終要付出過高溢價。在其經驗中,礦場買價水分雖高,但幸好的是其買入的礦場附帶一幅土地發展物業作補貼,一來一回還是有賺。然而,這些過程中,亦令他了解到目前不少注入上市公司的礦務項目,往往經過各層人士「抽水」下,最終會以數十倍的溢價購入;當然亦有以「合理」價格注入換取一批大折讓的可換股票據及股票,最終獲利數以億元計。

凡此種種例子當中,一再說明不同產業有不同財技及風險,作為投資者要了解這些元素,對日後選股幫助非淺。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這個極具風險的新興市場,縱然機會處處,但政策風險來自四方八面,投資者抱住西方市場思維作投資決定,未必行得通;反而擴大國際視野,實戰經驗及洞悉國策更加不可或缺。

當然,既是億萬富豪,又是金錢之王,何解如此辛苦自己繼續在市場打滾?除了知識,除了好學,除了財富,大抵只有當一名投資者視投資為事業、為自己所熱愛的生活時,才會有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及魄力。

錢荒電荒民工荒 出口股何去何從

4月份中國出口達到1541.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不過高增長的背後,出口企業卻面對種種難題。在民工荒下,企業本以為可以透過加薪留人,但一轉眼,央行收緊銀根,企業資金周轉遇上難題,辛苦從民間借貸途徑籌到資金,以為萬事俱備,怎料又遇上電荒,生產進度再次受阻。

問題接踵而來,面對如此困局,如女性內衣生產商黛麗斯(333)般,將工廠遷離中國又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呢?

內地電荒問題由3月至今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反而不斷惡化。華中及華東,以至華南地區部分省份,例如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已開始實行拉閘限電。

其中,聚集了大批港資企業的東莞虎門鎮,近期就宣布5月11日至6月18日工業用電,由「開六停一」轉為「開四停三」,企業生產進度恐怕嚴重受阻。

事實上,煤價上升、電價被嚴控已令五大電企今年首四個月出現10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虧損,難怪華能國際(902)首季淨利潤減少76%,華電國際(1071)首季更轉盈為虧,蝕2.6億元。

為了減少虧損,電企只好選擇停工,《中國青年報》報道指,湖南全省擁有1417萬千瓦的統調火電機組,但目前超過一半的機組宣布「停工檢修」。河南超過5000萬千瓦的火電機組中,亦有1200多萬千瓦的機組處於檢修狀態。

生產進度受影響

針對業界的困境,發改委4月上旬已上調山西、山東、河南等16個省的上網電價,平均上調的上網電價約為每度電1.2分錢。近日再有消息指,江西、湖南及貴州三省的火電上網電價亦將加價2分錢,湖南更會率先試行「煤電聯動」。

以上種種加價措施看似有助解決電荒,只不過,目前電費的加幅輕微,對電企幫助有限。至於「煤電聯動」制度,以目前內地4月CPI仍達到5.3%的情況看,要在全國推行仍有難度。

所以,電企虧損問題不解決,電荒始終難以完全消除,問題只會進一步轉嫁給用電企業。除了耗電量大的水泥及鋼鐵行業首當其衝外,在限電措施持續擴大的情況下,一般生產製造業亦難逃一劫。

早在去年,製造業便開始要面對嚴峻的民工荒問題,當時包括富士康(2038)在內的勞動力密集企業,為保生產只能選擇大幅提高工資,並將工廠搬到河南等內陸城市。

將生產線移到內陸雖然可以降低勞動力成本,但過程中仍涉及一大筆額外支出。若企業期望透過銀行借貸的話,可能會大失所望,只因在中央收緊銀根下,錢荒出現,銀行不願輕易放款。若轉投民間借貸市場,其年利率隨時高達100%,企業如何吃得消。

電荒、民工荒、錢荒同時間出現令製造業左右為難。女性內衣生產商黛麗斯近日表示,為應對中國成本上漲,以及民工荒等問題,已縮減在中國的生產,並計劃擴大泰國的生產設施,及探索在其他亞洲國家發展生產設施。公司目前中國對泰國的產能比例為51︰49。

黛麗斯的行動具有一定啓示,但是否適合所有出口製造企業,辛思維則認為未必。雖然東盟國家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便宜,但其他方面的成本則比中國高得多。例如工人教育程度較低,訓練成本增加;基建設施差,運輸成本貴,更可能出現比中國更嚴重的停電問題。加上政局不穩,公司隨時要預留大筆灰色支出。

省下工資成本的同時,其他方面的支出卻更高,得不償失,所以難怪富士康雖然面對虧損仍不願離開中國。說穿了,也只是公司生產的電子產品技術要求較高,中國工人除了較醒目,服從性亦更高,其他國家的工人難以匹敵。

低端製造業出走

相反,類似黛麗斯此類生產內衣或成衣的企業,技術要求較低,搬到東盟國家至少不用過於擔心工人質素問題。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在電荒、民工荒、錢荒持續下,低端的出口製造業「出走」的情況將會加快。

對於黛麗斯這類企業來說,離開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對於中國來說,近年已不斷提出要加快產業升級,藉此機會「趕走」這些企業,亦符合國策。然而,對於不易離開,又僅得微利的出口企業來說,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局,才最令人擔憂。

海外需求飄忽 OEM壓力增

內地製造業面對勞工成本上漲和電荒,經營充滿挑戰。近一兩年,美國及歐洲市場的經濟雖有起色,但是需求亦相當飄忽,尤其以成衣業和玩具業更甚,令到相關企業的經營倍添壓力。

出口需求飄忽不定

黛麗斯(333)於最新一季經營概述指出,集團最大市場美國的需求並不穩定,去年的市道稍微回升,但現時表現卻似乎有所下滑。

女裝成衣出口大廠華鼎控股(3398)是業界的一流份子,以手工精緻及交貨快速見稱,但面對美國時好時壞的經濟,華鼎去年在接單方面亦感受到壓力。

從集團全年業績所見,為保訂單不減少,花上資源在營銷團隊,令到相關支出由1.76億元增至2.38億元,經營純利輕微倒退6%。

玩具業出口業在過去一年的經營亦陰晴不定,大型玩具製造商彩星玩具(869),美國玩具市場未恢復,令彩星收入大為減少,加上成本壓力,上一個業績期錄得虧損,可見經營艱難。

就算過往在出口方面成績彪炳的偉易達(303),近一兩年在爭取方面亦遇到困難。偉易達的產品包括兒童電子學習產品和室內無線電話,向來以出口到美國市場為主,惟在市場需求飄忽之下,上半年度北美洲業務錄得純利按年倒退了11%,盈利只是原地踏步。

一名區內基金公司高層告訴辛思維,2000年以前,中國企業純粹替外國品牌做代工,選股時只要選市盈率低,盈利有雙位數字增長的,投資多有不俗的回報。

十年過去,中國的內銷市場催生了自家品牌,該經理指出選股時亦會注重公司能否建立起有價值品牌,以及具有增長前景的業務,可見現時區內投資經理的眼目,均是以內需股及品牌股為優先考慮。

代工升級有可為

不過,在此氛圍之下,高新技術的OEM企業仍有可為,好像生產影印機零件的億和精密(838),所生產的零件需求高度精密的技術,獲得佳能、Olympus、Fuji Xerox等多家日本公司採購。

由於影印機的結構複雜,日資品牌對於零件的大小、彎度、硬度及耐熱程度需要準確,億和藉着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甚或向上發展ODM(原設計生產)業務,近年在出口生意方面取得佳績。

另一個例子是從事汽車零件生產的敏實(425)。雖然汽車零件製造屬於勞工密集的行業,集團亦需面對勞工成本上漲的挑戰,不過由於集團產品的技術含量較高,且訂單需求增加,故近三年除了營業額節節上升,也變成內地OEM業升級的楷模。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受價與覓價 第二章:受價的行為


(五常按:本文是《受價與覓價》第二章的首兩節。)

儘管當年諾斯、巴澤爾等同事認為我的新意層出不窮,我是個不喜歡標奇立異的人。重視傳統,我喜歡把自己的思想來源表達得明確,好讓同學們能較易跟進。大家要知道的是真理,是誰先想出來不重要——這是李嘉圖的傳統了。然而,有點奇怪,自一九六五年在長灘任教職開始,我對經濟學的看法跟傳統的有分離,而這分離與日俱增,到七十年代變得我想我的,他說他的。諾斯與巴澤爾之外,對我影響很大的前輩如阿爾欽、赫舒拉發、科斯、戴維德、施蒂格勒、弗里德曼等人,一律鼓勵我走自己的路。今天回顧,那是不容易想像的求學際遇了。

第一節:公司理論是重災區

提到上述,因為這章要轉到價格理論中最熱門的話題:公司理論(Theory of the Firm)。不是科斯和我分析的關於公司何物的nature of the firm,而是產出與在市場銷售的分析。上世紀六十年代,阿爾欽及科斯等價格理論大師認為傳統的公司理論是重災區。受價的分析如是,覓價的分析更如是。他們當然嘗試改進。我也嘗試改進,但走的是自己的路。

跟馬歇爾走不同的路

我跟傳統的公司理論有幾個地方過不去。其一是該傳統對真實世界的市場運作不重視。雖然馬歇爾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跑了幾年工廠,但他重視的是工資與產品價格的釐定,我認為是表面性的。一九六九年我自己開始跑廠考查時,注意力是落在合約結構那方面。自小從父親那裡聽到不少關於做廠的事,而一九六九年我已發表了佃農理論與合約的選擇,寫好了合約的結構,體會到這些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缺環。

少了沙石再看問題

其二,從本科起我不清楚傳統的公司理論假設的局限是些什麼,而進了研究院,老師們回答不了我的提問:公司理論假設的交易費用局限是些什麼。一九八一年,當我構思如何為倫敦經濟事務學社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時,突然驚覺:如果所有交易費用是零,市場不會出現!跟着的大難題是:市場的出現是節省了些什麼交易費用呢?從一個廣泛的制度費用的角度看交易費用,我要過了不止十年才看到市場協助節省的是租值的消散,而這看法要到二○○七年寫《中國的經濟制度》時才感到肯定。(簡潔的剖析可見於《收入與成本》第八章第四節。)如果同學們發覺我正在大修的《經濟解釋》與十年前寫下的有好些不同之處,那主要是今天我能更深入地從租值消散的角度看交易費用。這讓我把有解釋力的經濟理論結構從頭再想,這裡那裡有了新的變化。思想上少了一點沙石很多老問題都有一點不同的看法。

成本不向前看一團糟

其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公司理論被阿爾欽等人認為是重災區,主要因為傳統的分析把生產成本搞得一團糟。長線短線、可變不變、自然壟斷等話題大家不能接受。經濟學者不是從解釋世事的角度入手,而是着重於什麼是無效率,什麼是有效率,什麼情況政府要管或不要管。碗形的平均成本曲線他們畫不出來。這些麻煩我在《收入與成本》的第六及第七章處理得滿意。我堅持成本永遠要向前看,大手引進租值的概念,把上頭成本作了一個新闡釋。同學們要回頭再讀這兩章才能容易地跟進我對受價與覓價的分析。

第二節:受價的概念

受價一詞是從英語price taking翻過來的,是老師阿爾欽的發明,今天在行內被接受了。傳統稱perfect competition(完整競爭),是一個烏托邦的思維,局限究竟是些什麼要不是說得吞吞吐吐,就是沒有顧及。跟受價相對的是覓價,即price searching,也是阿師的發明。後者指壟斷價格,即monopoly pricing。二者之間有灰色地帶,不重要。

所謂受價,是說一個生產者出售產品時不會找尋一個價格——他只是跟着該產品的市價出售。競爭市場決定了市價,他就跟着市價出售自己的產出。如果他要求之價高於市價,一件也賣不出去。低於市價他不會選擇,因為只要接受市價他可以無限量地銷售。他的產量為何只是受到他的邊際產出成本約束着。邊際成本因為增產而上升,高於市價他會虧蝕,要減產,低於市價增產有利可圖。於是,邊際成本等於市價是這個出售者的產出均衡點了。

六線相交的均衡

這裡含意着的是這生產者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平線一條(為何如此第三節解釋)。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平線,產量多少其平均收入與邊際收入是一樣,是同一平線,也跟市價相等。達到上述的均衡點,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含意着利潤極大化。市價代表着市場消費者的邊際用值(見《科學說需求》),所以邊際用值跟邊際成本看齊,代表着帕累托條件是滿足了。這是經濟學傳統高舉自由競爭市場的原因。那所謂完整的競爭市場就是受價市場了。

我們還要多把一個相等的價值放進上述的均衡點。那是平均成本。假設平均成本曲線是碗形(這裡的麻煩同學要再讀《收入與成本》第六與第七章),在競爭下每個產出銷售者的「碗底」接觸着該銷售者面對的需求平線,也即是平均成本等於平均收入等於邊際收入等於市價。邊際成本曲線自下而上,穿過平均成本的碗底,於是風雲際會,達到了六線(平線包括着四條線,即平均收入、邊際收入、邊際用值、市價)相交的市場競爭均衡,決定了每個生產者的產量。

沒有盈利的兩個格言

在上述的均衡點中,平均成本等於平均收入,即是總成本等於總收入,沒有盈利(profit),但有利潤。利潤是成本投資的利息回報——要記着是向前看的成本——也即是市場給予的收入,遵守着《收入與成本》第二章第三節指出的費雪的格言: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同樣要注意的是這均衡顯示着成本與收入看齊,遵守着我提出的另一個格言: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

同學們不要忘記,成本不僅永遠要向前看,也是最高的代價。收入等於成本,是說生產者面對的收入等於另謀高就的回報。沒有風落,盈利不會在競爭中存在。繼續經營需要有利潤,但不需要有盈利。在第四節我會分析歸屬租值,那是另謀高就的收入(成本也)之外的另一種成本,有趣的。

電網企高度壟斷 改革隱形攔路虎

所謂「市場煤,計劃電」,內地煤價基本上隨市場需求自由浮動,電價卻牢牢操控於中央之手,發電企業要應付急增的用電需求,瀕臨舉債做蝕錢生意邊緣。華能(902)總資產在過去十年,膨脹近兩倍,但去年純利,比起2001年財政年度更加不如,生意愈做愈大,但利潤愈來愈薄,巨型國企當中,惟有發電企業如此坎坷。

有關「煤電聯動」、「電價市場化」等改革,多年來只聞樓梯響,容易令人得出「電老總不及煤老總」的結論,如果說在國企官場博弈中,電企長處下風,不夠政治能量爭取有利政策,只說對了一小半。內地電力市場,最「惡」的不是煤企,而是電網公司。

電網是國內最高度壟斷的一個市場,兩間主要電網公司,為國家電網及南方電網,是五大發電集團最大客戶,同時是全國13億人口電力供應商,除了賺取「批發買電」及「零售賣電」的差價,更有裝電表收費的無本生意,兩間企業均未有上市,容易被市場忽略。

改革先兆在人事變動

據電監會日前發布的《2010年度電力監管報告》,去年全國電力供應增長近15%,電網平均購電價,按年增長0.05%,但平均銷售電價,增長6.95%,可見去年電價調整,只進一步惠及電網公司,發電企業並無太大着數,難怪國家電網2010年盈利450億元人民幣,等於五大發電集團總和的兩倍。繼續現狀,電網公司可以在一個自然壟斷市場坐擁巨利,有理由相信,內地電力改革最大阻力,來自電網公司。

內地每年夏季,每見電荒,有企業為免影響生產,不惜工本用柴油自行發電,出現「電荒」與「油荒」掛鈎的荒謬現象,據聞部分地方今年驚見淡季都有電荒,電力市場已到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國家電網黨組書記及總經理,名為劉振亞,在內地社交網站,有很多關於這位「電老大」的報道及傳聞,可多加留意,如果電網公司或管理層出現重大變動,可能是電力體制改革的先兆。

炒化纖股留意棉花走勢


上周商品價格急挫,紐約期油一度跌破每桶100美元,金價回落,白銀回吐逾兩成,不過周五跌勢暫喘定。事實上,大宗商品價格早已呈回落趨勢,棉花價格在2月見跌勢。商品價格直接影響股市,棉花價格除了帶動紡織股外,其亦牽動棉花的代替品化纖股。

事實上,化纖股與棉花價格的走勢有密切關係,以儀征化纖(1033)為例,將過去一年股價變化與棉花現貨價格比較,兩者走勢有類同的情況棉花自去年6月起,因天氣失常加上新興市場需求殷切,展開升浪,至2月觸及高位後回落。

棉價急升 儀征受惠

作為棉花的代替品,儀征化纖同期股價變化類似,去年10月至今年2月見升勢,其後下滑,3月見穩定,至上月中再度回落。

在棉花價格急升之下,儀征化纖毋懼國際油價今年初飆升的威脅,首季業績勁升4.7倍。期內收入50.57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增長36.1%,純利4.4億元,同比增長470%,毛利率升至15.76%。其實,今年首季國際原油和聚酯原料價格不斷上成,但下游紡織品出口受惠全球經濟復蘇而持續增長,儀征化纖將成本轉嫁至下游市場,因而保持高產品利潤空間。

不過,左右儀征化纖股價走勢的因素,除了棉花和石油價格外,近年還受母公司私有化一事困擾。市場一直憧憬儀征母公司中石化(386)進行股改,然後將其私有化。此事由2006年成為市場傳聞,久不久有相關的消息傳出,但只聞樓梯響,未見有實際行動。不過投資者曾多次以私有化為主題,將此股炒起。

百宏招股 定價進取

如果留意化纖股,可考慮正在招股的百宏實業(2299)。該股是中國最大的滌綸長絲和全牽伸絲生產商之一,安踏(2020)、361度(1361)、特步(1368)、匹克(1968)、利郎(1234)和七匹狼等是現時客戶。

百宏最多集資34.94億元,八成用作擴充產能,另有5%用以償還銀行的短期借貸,剩餘用作研發、品牌推廣及營運資金。

該公司今年預測盈利為8.5億元,預測市盈率為10.3倍至13.8倍。相比原材料行業目前平均6.2倍市盈率,而2011年預測的7.4倍市盈率,百宏定價較為進取,同時亦反映同業估值較低。

棉花價格回落,作為生產代替品的化纖股跟隨回吐。對化纖股感興趣的投資者,不妨多望棉花走勢兩眼。

商品市場的「典範轉移」

5月15日,周日。現實世界有通脹,職場、名氣界亦有通脹,title inflation是也。今天,大師、Masters等字眼名號,「授」者有理無理隨口出之,「受」者如沐春風絕無愧意。然而,如假包換的大師深懂自我批判有錯必認,名不副實的「大師」隱惡揚善含混過關。對沖基金GMO創辦人Jeremy Grantham【圖】,在老畢心目中屬於前者。

真高手懂自我檢討

以Grantham的江湖地位和摸底估頂往績,對手要在雞蛋裏挑骨頭,徒然自討沒趣,是以明刀明槍挑戰其market calls者少之又少。然而,既是真大師,別人「畀面」不翻舊賬,自我檢討有何不可?

Grantham向來惜墨,惟5月尚未過半,已見他先後二度撰文,一論商品(見5月4日本欄),一論股市,印象中以往並不常見。美國次輪量寬(QE2)已近尾聲,投資者無不日夕盤算下一步怎麼走,聽一聽大師之見,有助理清思緒,減少出錯機率。

長話短說,如果要Grantham在「有買貴無買錯」與「有賺少無走錯」兩句話中二擇其一,以概括對後市的展望,老畢相信他揀的一定是第二句。你可能會問,作為價值投資一脈的代表人物之一,Jeremy Grantham拒絕追勢逐浪,對估值有非一般投資者可比的嚴謹要求,何奇之有;選擇「有賺少無走錯」,不是很順理成章嗎?

2009年3月初,Grantham建議大舉入市,基於美股其時已從金融海嘯前高位(2007年10月)大幅回落逾半,這個call雖妙到毫顛(美股在建議發出翌日見底),惟未脫價值投資者本色。

三番四次過早行動

然而,去年10月1日,標普500指數徘徊於1146點水平 (GMO認為標普當時的合理值為900點),Grantham同日撰文,公開預測標普一年內將見1400至1600點。從他明言着眼長線害怕風險者,對這個call大可聽而不聞,可見他早在當時(距今七個月)已認為美股明顯偏高,惟這並未阻止他作出標普十二個月內仍有二至四成上升空間 (與GMO心目中的合理值比較,升幅更達五至七成) 的大膽預測,老畢看當中必有「賭」的成分。

我相信,成功的投資者都是專業賭徒,Jeremy Grantham自不例外。不過,從他在最新通訊中自承,過去二三十年三番四次犯上「過早行動」(acting too early)的錯誤,足證專業賭徒、成功投資者「計錯數」,猶如家常便飯。舉其大者,Grantham於1972年 Long美國小型價值股Short大型增長股、1986年押注日股泡沫爆破、1997年賭科網股爆煲,以至最近期的美國次按引發金融海嘯,方向無一不對,惟少則二年多則三年,GMO入市時間總是早了那麼一大截。對基金經理來說,市場出現非理性亢奮、資產價格呈現拋物線上升,食兩三年「白果」會失去多少客戶?

Sell in May of Year 3

然則,Grantham去年10月「賭」標普一年內見千四至千六,所本為何?一是聯儲局推高資產價格的決心和能力,二是總統選舉周期第三年美股例升的超卓往績。關於第二點,Grantham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大有一引價值。

自1960年以來,在美國總統選舉周期(每四年為一個周期,始於11月終於10月)第三年的首七個月(11月至5月),標普500指數平均每月實質(扣除通脹)回報達2.5%;5月後的五個月(6月至10月),平均每月實質回報只有0.5%。自1960年起計,全部十一個總統選舉周期第三年,美股在Year 3首七個月的實質總回報平均為20%。以一個周期四十八個月平均總實質回報21%計算,自1960年以來,周期第三年首七個月錄得的20%平均回報,已佔整個周期全部升幅21%的絕大部分。以此觀之,把傳統智慧Sell in May and go away,改成Sell in May of Year 3 and go away for 41 months,對「懶人」不失為一個方便易跟兼具實績支持的投資法則。

走得快好世界

可以想像,早就察覺美股偏高的Grantham,去年10月選擇將風險拋諸腦後,為價值投資者所不為,全因QE2「撞正」Year 3;換句話說,在量寬結束、環球政經形勢「無法預期」(unexpectable)加上Sell in May of Year 3三大前提下,目前股市風險已遠高於潛在回報。基於估值偏高程度比七個月前有增無減,值博率大大降低不說自明。大師言道,無論標普能否升至1500點(Grantham去年10月預測範圍的中間值),投資者與其戀棧「水尾」,不如frontrun聯儲局,走得快好世界。

老筆看,Grantham此番即使再次「計錯數」,惟至不濟亦不過早五個月離場。Sell in May and go away,錯不到哪裏。

iPhone自貶身價有理


既然沒穿沒爛,為何自貶身價?售價昂貴且邊際利潤豐厚的蘋果智能手機iPhone銷情愈來愈佳,然而,關於蘋果正研製一款廉價版iPhone的揣測卻揮之不去。

這個主意聽起來莫名其妙,但深思之下其實大有道理。售價較昂貴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仍然處於高速增長階段,但數年後,增長動力很大程度要倚賴較低廉的市場。

瑞信認為,售價500美元以上的手機市場2012年後將停滯不前,反觀售價300美元以下的手機市場則會突飛猛進。智能手機業務佔蘋果總銷售四成,貢獻一半毛利;若蘋果想讓這個重要部門繼續保持增長,就必須推出一款更多人能負擔的手機。

此舉同時可以間接地協助蘋果,捍衞在平板電腦這個增長迅速市場上的主導地位。運行Google作業系統Android的智能手機,銷量之所以比iPhone高出一倍,因為前者獨霸售價較廉宜的市場。這些Android新用戶將購買相關程式軟件(apps),熟習Android的操作,日後就有更大機會選購運行Android的平板電腦而非iPad。

當然,縱使自貶身價頭頭是道,但並不表示謠言屬實。過往,蘋果即使遇上增長迅速的市場商機(例如小型筆記簿型電腦Netbook風潮),若自認不能生產出價格既具競爭力、質素又不負自家品牌形象的產品,就寧願置身事外。另一方面,蘋果願意犧牲多少毛利來換取增長,也是個謎。

「簡約版iPhone」(iPhone nano)即將會矚目登場嗎?天曉得。不過,若蘋果沒認真考慮過拓展有關商機就太笨了。

iPhone自貶身價有理


既然沒穿沒爛,為何自貶身價?售價昂貴且邊際利潤豐厚的蘋果智能手機iPhone銷情愈來愈佳,然而,關於蘋果正研製一款廉價版iPhone的揣測卻揮之不去。

這個主意聽起來莫名其妙,但深思之下其實大有道理。售價較昂貴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仍然處於高速增長階段,但數年後,增長動力很大程度要倚賴較低廉的市場。

瑞信認為,售價500美元以上的手機市場2012年後將停滯不前,反觀售價300美元以下的手機市場則會突飛猛進。智能手機業務佔蘋果總銷售四成,貢獻一半毛利;若蘋果想讓這個重要部門繼續保持增長,就必須推出一款更多人能負擔的手機。

此舉同時可以間接地協助蘋果,捍衞在平板電腦這個增長迅速市場上的主導地位。運行Google作業系統Android的智能手機,銷量之所以比iPhone高出一倍,因為前者獨霸售價較廉宜的市場。這些Android新用戶將購買相關程式軟件(apps),熟習Android的操作,日後就有更大機會選購運行Android的平板電腦而非iPad。

當然,縱使自貶身價頭頭是道,但並不表示謠言屬實。過往,蘋果即使遇上增長迅速的市場商機(例如小型筆記簿型電腦Netbook風潮),若自認不能生產出價格既具競爭力、質素又不負自家品牌形象的產品,就寧願置身事外。另一方面,蘋果願意犧牲多少毛利來換取增長,也是個謎。

「簡約版iPhone」(iPhone nano)即將會矚目登場嗎?天曉得。不過,若蘋果沒認真考慮過拓展有關商機就太笨了。

通脹升溫下中港台的變奏


畢者推介

‧內地本周公布了一些主要數據,其中通脹仍然高企在5%以上,這些數字對未來國內利率走勢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陳子豪在「市場一周」中指出,中國仍然有加息的空間。請看他在22 頁的分析。

‧很多人都想自己做生意,但要成功談何容易。何華真在「企業杏林」一欄中談到如何拯救一些在創業途中「遇溺」的人,點出每次出手相助不是辦法,應該教他們透過找第二桶金來重拾幹勁。詳情請看24 頁。

‧美國兩大政黨仍然為預算案爭論不休。共和黨去年使出恐嚇伎倆,聲稱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方案相當於成立「死亡小組」,而今天他們卻去信奧巴馬要求民主黨人停止使用醫療恐嚇伎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請看30 頁的克魯明專欄

5月13日,周五。港府是日公布,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實質增長7.2%,連續第五個季度顯著高於過去十年平均增長;首季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率則從去年第四季的2.4%,上升至3.7%。兩項數據發表後,政府隨即調高全年GDP和通脹預測,後者向上修訂至5.4%。

通脹猛於虎,在聯滙制度下,香港於息口滙價無可作為,不知是否這個原故,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不忘補上一句:「通脹已成為亞洲區內蓬勃增長經濟體共同面對的挑戰。」話雖如此,但十隻手指有長短,亞洲區內「蓬勃增長」的經濟體總有十個八個,通脹水平卻有高有低,最高者與最低者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區內通脹有高有低

由此可見,通脹雖是區內經濟體的「公敵」,而構成通脹的因素亦大同小異,不外乎滙率正式或非正式跟美元掛鈎,從美國輸入寬鬆貨幣政策,熱錢流入令通脹壓力變本加厲……等等。然而,區內一些經濟體通脹率不足2%,另一些卻逼近15%,可見在相似的背景下,部分國家/地區應付通脹能力較強,另一些則顯得一籌莫展。

大摩做過統計,以過去三個月平均值為準,亞洲十一個經濟體中,通脹率最高的是越南,達14.6%;最低的是台灣,只有1.3%。香港通脹率三個月平均值4%,內地則為5.1%【圖1】。可是,正如陳太所言,租金上升和最低工資開始生效等因素,稍後將反映於CPI內,本港全年通脹率「超五」,勢所難免;內地為控通脹法寶盡出,毋須喋喋,有趣的是台灣。

以大摩之見,相對區內其他經濟體,寶島糧食自給自足率處於高水平,加上今冬五穀豐收,在全球飽受糧價飛升之苦的當下,這個有利的條件,大大有助台灣紓緩物價上升壓力。

且慢……。台灣經濟不是甚為依賴電子產品製造外銷的嗎?原材料漲價推高生產成本,難道不會對台灣通脹構成壓力?大摩認為,台灣在容許新台幣適度升值,利用滙率管理控制通脹的能力,比區內對手勝一籌。正因如此,寶島面對的進口價格壓力雖不比亞洲其他經濟體小,但當地通脹率仍能維持在低單位數水平。

越南亦為魚米之鄉農業大國,在這一點上,比台灣遠有過之,惟越南通脹率區內最高,顯非如糧食依賴進口的國家那樣,什麼也可推到食品通脹頭上。這中間,或許有不熟悉越南國情者不易掌握的因素,但河內貨幣管理能力不敢恭維,跟越南通脹失控應有關。

香港食品百分百依賴進口,貨幣管理則受制於聯滙,金管局只能被動地透過市場操作沖銷過剩的流動性,對進口價格上升更加無能為力,通脹升溫,基本上束手無策。從發展商周四在拍賣場上競投之勇進可見,政府連串壓抑樓價措施形同隔靴搔癢,既不能改變發展商對後市的展望,更無法影響市民對樓價只升不跌的預期。即使「派錢」紓民困,澳門的明快疏爽,對照香的進退失據,撇開現金派發通脹效應的經濟爭論不談,同一措施在港澳兩地產生的政治,效果一正一反,彰彰明甚。

在控制通脹上,台灣有本地農產品供應充足和貨幣管理相對有效兩大「緩衝器」(stabilizers),香港兩者皆缺,說寶島的例子對本港有參考價值,不切實際。然而,從內地的角度出發,台灣壓抑通脹的理想成效,卻大有可供借鑑之處。法興經濟師Glenn Maguire就人民幣和內地通脹提出了一些看法,老畢在此一引,希望能啟發讀者思考。

人幣升值無可避免

人民銀行周四再度調高存款準備金率(RRR)半個百分點,為今年來第五次,經此一動,RRR已處於21%的紀錄高水平。然而,與中國外滙存底相一致的流動性增長,今年首季在內地新增廣義貨幣供應中佔比高達40%,人行要沖銷當中的八成(自2004年到今天,央行透過提高RRR和發行央票成功沖銷的流動性,已從100%降至80%),RRR有需要上調至32%水平!

屈指一算,倘若RRR由目前的21%加至32%,按每次上調0.5個百分點的一貫步伐,這11個百分點的差距,意味RRR得再加二十二次!單靠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內銀的借貸空間必遭扼殺殆盡。

內地若不改弦更張,繼續依賴加息和調高RRR控制流動性,經濟因銀根過度緊縮而出狀況的風險只會愈來愈高。在選擇無多下,中國抗衡通脹必須加入滙率這一政策工具。

Maguire相信,人民幣升值/加強彈性將分四步走【圖2】,兌美元一次過上調5%(升值後伺機讓滙率回調2.5%-3%),政策重心得馬上轉移至對抗投機性資金流入,方法是容許人民幣在擴闊了的波動區間作雙向變動(可升可跌),基於炒家對可能損手戒心大增,投機者害怕「受罰」,熱錢最終也許會知難而退。內地滙率機制是否按Maguire的四部曲演變,拭目以待。


港股ETF採用「T+2」避風險


「港股直通車」的計劃於2007年泡湯後,市場一直寄望,通過內地引入追蹤港股的交易所買賣基金(下簡稱港股ETF)刺激港股交投。上海證券交易所產品開發部總監趙小平表示,為了把風險降至最低,港股ETF將按照港股「T+2」的交收制度,期望於今年內正式推出。

上交所與港交所(388)昨天在港舉辦「ETF及其他指數產品發展」研討會,與會的兩地官員、監管機構及發行人都異口同聲表示,期待港股ETF的出現。可是,兩地的市場結構、系統等差異引起的技術性問題,多年來未能解決。

上交所期望今年內推出

例如港股ETF按照內地股票一樣即日交收(「T+0」),但其追蹤的資產卻於兩天後才交收(「T+2」),內地投資者便須承擔期間的風險。近日內地當局決定港股ETF跟隨香港的做法,為港股ETF的推出掃除一大障礙。

「港股ETF要做到『零』風險,只能放棄效率,即按照香港『T+2』的交收制度。」趙小平強調,在「風險管理第一」的前提下,不能堅持以即日交收。「期望港股ETF能夠於今年內推出,但最終要待中國證監會、甚至國務院作決定。」

趙小平說,港股ETF等於用人民幣配置國際資產,會用「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的額度,同時,國家外滙管理局承諾,不能因為「QDII」的額度影響港股ETF的定價,換言之,倘若不夠額度,外管局會馬上批出。

市場盛傳,首批港股ETF將是跟蹤恒生指數或國企指數的產品,目標是分別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並將由嘉實、華夏、易方達等內地規模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發行。

華夏基金管理數量投資部總監王路表示,恒生指數是比較簡單、有效率的指數,相信內地首隻追蹤恒指的ETF很快出台。

趙小平指出,內地ETF沒有莊家制,股票由中央託管,ETF每天的轉換率高達930%,是港股的11倍,估計至2013年下半年,內地ETF的數目將增加至100隻。

ETF於2004年11月才在內地出現,至2009年只有5隻,之後發展加快,截至今年3月底,上交所已有17隻ETF,是亞洲第二大市場。期內香港以72隻排名亞洲首位,在全球則排名第八。

內地發展跨境ETF陷兩難


內地拓展追蹤境外市場資產的交易所買賣基金(跨境ETF)是配合國情的做法,讓上海盡快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然而,ETF的結構複雜,涉及的系統性風險,甚至被形容為後金融海嘯時代的「魔鬼」,遭歐美監管機構緊盯。現時內地發展跨境ETF,隨時引狼入室。對於應否引進這項產品,內地陷入兩難局面。

ETF在全球急速發展,發行人「複製」一籃子資產,發明合成ETF,應記一功。香港發展ETF只有十多年,至今合成ETF已佔65%。

全球最大ETF發行人貝萊德、環球ETF研究及策略主管德博拉.菲爾(Deborah Fuhr)指出,美國的互惠基金足足用了66年,市場規模終突破1萬億美元,ETF僅需18年!

抵押品組合缺監管

近日國際組織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發表的報告,為大行其道的合成ETF大潑冷水。一方面,由於監管規例沒有要求合成ETF的抵押品組合須與基金聲稱追蹤的指數成分股脗合,基金持有人對抵押品非但一無所知、更無控制權,一旦出事,或會損失慘重。

另一方面,當市況逆轉,基金持有人急於贖回,ETF發行人在出售流通性低的抵押品時,將相當困難,假如發行人及其交易對手,屬於同系的金融機構,基金贖回壓力便極有可能引發流動資金短缺危機。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亦強調,不容忽視合成ETF的訊息披露風險,以及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既然合成ETF這樣可怕,內地可以避免涉足嗎?答案是否定的。上海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明言,按照去年訂下的十年戰略發展計劃,目標於2020年讓基金、衍生產品、股票及債券四大業務得到均衡發展。

旅遊地產成新藍海


淡馬錫拒絕再玩佳兆業(1638),劉鑾雄「加碼」恒大(3333),可見各方對內房前景抱有截然不同的見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銀根收緊及「限購令」下,內房企業仍要謀求新出路。

在眾多房企之中,雅居樂(3383)便找到一個「新藍海」──旅遊地產。事實上,旅遊地產項目具有噱頭,而且可以將相關樓盤包裝成豪宅,有助提高毛利率。但旅遊地產發展空間雖大,卻已引來不少非議,難保不會成為下一個調控的目標。

雅居樂在嚴厲調控政策之下,仍能交出亮麗的銷售成績。今年首4個月的合約銷售金額約115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增長53%,佔全年銷售目標的31%。其實,該公司去年整體業績不錯,銷售金額升61%,達323億元,純利增2.21倍,至64.2億元,未受調控影響。

在調控下仍能成功突圍的企業不多,恒大和雅居樂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兩者手法不同,後者主要是靠海南島的旅遊地產項目支持。

雅居樂去年單是海南清水灣一個樓盤的銷售額便有99億元,佔整體銷售的三成。

此外,海南去年樓價升幅達66%,冠絕全國,間接幫助雅居樂交出成績。該樓盤還未售完,今年繼續成為雅居樂的旗艦項目,撑起整體業績。

所謂旅遊地產,只不過是以主題公園、景區或休閒渡假村等項目作為包裝,順勢推出樓盤。由於這些樓盤景觀較佳,被認定具更高的投資價值,定價較一般商品房更進取,因此,雅居樂去年有能力在樓市一片淡風之中,提升毛利率8.6個百分點,至45.8%。

事實上,海南島以建成「國際生態旅遊島」為目標,海口政府更表明設有酒店的地產項目不受限購令規管,因而成為內房的「樂園」。

據了解,去年第三季在海南島沿岸正在興建的渡假村和酒店超過30個,發展商不乏投資者熟悉的富力(2777)、華潤置地(1109)及恒大。

除了海南島,上海有意在迪士尼樂園附近構建旅遊區,相關旅遊地產項目成為內房的新藍海。不過,旅遊地產項目忽然間吸引大量資金流入,已受到非議。例如海南不少別墅因為空置率過高,炒樓意味濃而受到質疑。

社會上有不少聲音已提出,要打擊這些變相發展地產的旅遊項目。所以,發展旅遊地產看似美好,但招來打壓的機會甚高,要扭轉內房劣勢仍有難度

「撲水」難需求限 內房腹背受敵


在銀根收緊下,內房股借貸困難,惟有四出「撲水」,除了發債之外,恒大(3333)近日就把一個已經開始施工的項目一半股權售予華人置業(127)。不過,困擾內房的並非只是資金問題,各地的限購令,以及保障性住房的興建,甚至有企業開始自建一些變相「福利分房」,都對未來內房需求帶來打擊。

新加坡淡馬錫基金近期就看淡內房,沽出佳兆業(1638)股權,內房發展未來前景如何,值得深思。

在政府加強打壓的陰霾下,內地房地產行業的成交量持續低迷,雖然5月初的小黃金周期間,部分地區的成交量出現輕微回升,但假期後已迅速冷卻下來。

以北京為例,5月2日至8日,當地樓市成交量只有3197套,環比前一周下降39%。

市場對於中央再次推出更嚴厲的調控措施仍存在恐懼。4月中,國務院派出8個督查組,遠赴16個省市督查房地產調控成效。消息指,督查組對調控措施的執行情況大致滿意,但仍堅持調控不能放鬆。按國家發改委要求,5月1日開始,各地開始對商品房執行「一房一價」明碼標價制度,並規定發展商只能降價不能漲價。

銀根再收緊

除了對樓價的限制之外,央行日前宣布上調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RRR)0.5個百分點,於今天正式生效。RRR達到21%的歷史新高,不但令開發商難以借到足夠的資金發展,置業按揭貸款亦受到阻礙。

今年以來,包括恒大、佳兆業、碧桂園(2007)、越秀地產(123)、雅居樂(3383)在內的多家內房股,都加入海外發債行列。不過,在中央嚴控熱錢流入的情況下,房企在海外「撲水」後要回流內地,恐怕仍會面對不少阻力。

近日,恒大就宣布,向華置出售江蘇省啟東一幅地皮49%股權,作價5 億美元,相關地皮用作發展住宅及商業項目。雖然恒大表示引入華置是為了組成策略聯盟,但到工程首階段開始動工才買地,則未免令人覺得恒大是在嚴重「缺水」下,才作出如此決定。

雖然市場分析認為,恒大今次的售價符合市價,未至於出現賤賣資產的問題,只不過,若中央持續收緊銀根,內房股所面對的資金壓力仍難以紓緩,減價套現的情況將會陸續出現。

近期,內房減價潮已開始湧現。碧桂園在南京的鳳凰城項目,就推出多重優惠折扣,折後精裝修房售價每平方米6280元(人民幣.下同),比之前開發商報價8000元便宜了兩成半。龍湖地產(960)位於杭州的另一個新盤,亦推出最高94折的優惠。

發展商減價的行動,足以顯示中央及民眾期望房價下降的情況終於出現,問題是下降的幅度還有多大?價跌雖然可推動銷量上升,對內房盈利未必會帶來太大負面影響,但目前內地主要城普遍仍實行「限購令」,導致銷量上升空間受到限制。

「福利分房」重現

加上中央積極推動保障性住房的興建,部分機構為了照顧員工的住房需求,開始自行建房。

例如哈爾濱鐵路局擬建2.5萬套住房,並以低於市場價近一半的價格賣給鐵路局職工,回到20年前以工作單位為主體的「福利分房」時期。

內房發展的隱憂令投資者卻步,上星期亦有消息指出,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將售出所持的8%佳兆業股權。雖然昨天在高盛及瑞信唱好恒大的情況下,多隻內房股的股價均出現反彈,但在政策前景不明朗之下,恐怕內房股上升空間有限,前景並不樂觀。

中式餐飲陣營冒起


百勝(Yum!)全購小肥羊(968),將西方管理帶到這家中國人創辦的公司,令後者業務更上一層樓。不過,近年市場上中式連鎖快餐集團漸漸冒起,足可挑戰美式管理的「過江龍」。華資經營者往往更貼近顧客的口味,取得一定優勢,西方的規模效應及制度化經營,未必一定是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公式。

事實上,近年在餐飲界,數個以本地資金經營的快餐店集團正在成形。其中,永和大王、譚魚頭及真功夫等企業的發展均相當突出,與麥當勞、必勝客和肯德基分庭抗禮。縱觀餐飲業的大形勢,高檔的酒樓及餐廳暫時在中國不易做大做強,價格介乎每位消費介乎20至50元人民幣的快餐市場,較適合連鎖式店舖經營。

本身在內地經營肯德基、必勝客的百勝,自然想透過全購小肥羊以便在宣傳方面達到統一效果,及在食材採購和處理方面亦取得規模效應。不過,單純具備上述條件,並不一定保證能在內地市場無往而不利。

內地近年的成功的快餐店例子,均是結合了良好經營和迎合到大眾口味的因素。例如潘慰取得味千中國(538)的香港及大中華區經營權後,把日式拉麵經營大幅擴展,現時味千在全國的分店數目達到470多間,經營溢利率保持在理想水平,純利增長42%至4.47億元。

另一個成功例子是在北京大行其道的「李先生加州牛肉面」。創辦人為美藉華人,在八十年代末期把在美國加州經營牛肉麵的成功經營帶到中國,在引入現在化的管理同時,又能照顧到中國人對的口味要求。現時,創辦人雖已去世,但其留下來的生意仍在急速發展中。

即使有華人經營的「腦袋」,要配合到內地獨特的人事管理亦不容易。大家樂(341) 2003年收購「新亞大包」進軍上海,初期並不成功,由於管理文化之不同,大家樂要經過2007年才能把新亞大包扭虧為盈,故此收購未必一定是拓展業務的捷徑。

來自小型食店的價格競爭,有時亦令連鎖餐飲集團頭痛。內地市場空間雖然大,但小型經營者亦為數不少。而且大部分內地小型食店對食材的質量及衛生程度要求不高,並大量僱用廉價勞工,以低價搶客,有時亦令定位較高的餐飲集團構成威脅。

辛思維認為,百勝若能成功「吞下」小肥羊,亦不代表日後的發展一帆風順,如何把小肥羊的管理文化融合到集團之下,以及照顧到內地顧客的口味,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非「民族品牌」 小肥羊以滙源為戒


近日,有關美資快餐集團百勝(Yum!)提出私有化小肥羊(968)的消息,除了為公司股價帶來支持,亦成為內地網上一個熱門話題。投資者關心的是,今次收購會否如2008年可口可樂收購滙源(1886)時一樣,受到商務部反對而告吹,令股價打回原形。但其實,吸收了上次的經驗後,市場已漸發現,官方過多干預未必能夠幫助「民族品牌」發展,反而隨時「幫倒忙」。所以今次社會反對意見比上次少得多,計劃順利通過的機會甚大。

源自於內蒙古的小肥羊餐廳,由1999年創立至今,12年間已將分店開遍全國。根據公司2010年的年報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公司共有480間分店,其中自營餐廳數量184間,特許經營店296間。

雖然,小肥羊的成功,已經引來市場上不少人模仿,類似的火鍋店在內地到處可見,不過,並沒有因此窒礙集團的發展。過去5年,公司每年的純利都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長,幾乎完全沒有受到金融海嘯及市場競爭的影響。

至於來自美國的百勝集團,目前在內地經營的餐廳就包括有肯德基及必勝客,加上另外兩個品牌,全國分店數量已超過3800家。肯德基近年在內地的發展一直超前麥當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百勝在食品本地化等方面做得更好。今次收購小肥羊,相信亦是公司搶佔本土市場其中一項重要策略。

商務部好心做壞事

對於外資企業收購中國具知名度的品牌,過往較常看到一些網上「憤青」提出強烈反對,並將事件提升到「民族品牌」受外資入侵的層面。例如2008年9月,可口可樂收購滙源事件,就受到社會強烈反對,結果到2009年3月,商務部以《反壟斷法》拒絕有關收購建議。滙源的股價亦如過山車般,由出現收購消息前的約4.4元,一日內暴升上近10元,然後再次打回原形。

商務部插手事件,有沒有對這個所謂「民族品牌」的發展帶來任何利好呢?辛思維就確實看不到。只因擁有強大銷售網絡的可口可樂,雖然沒有得到滙源,但同樣有能力再造一個果汁「明星」。結果可口可樂近年發展的「美汁源」果粒橙,在低濃度果汁市場成功打出名堂,成為滙源的強勁對手。

官方的好心,顯然已成了壞事。除了令滙源的股東失去一個賣得好價錢的機會,亦令公司失去引進更先進管理模式的機會。而且果汁市場準入門檻十分低,可口可樂的進入不見得就能造成壟斷。所以,將這個在1992年成立,只有不足20年歷史的品牌升格到「民族品牌」並加以保護,結果反而對品牌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同樣的情況,可以應用到今次小肥羊的事件上。目前內地連鎖快餐店發展蓬勃,隨便一條人氣較多的街道,幾乎都可以看到近10間的連鎖快餐店。較知名的本土品牌就包括有真功夫、永和大王、狗不理、蘭州牛肉麵等,而與小肥羊同樣專做火鍋的,就有譚魚頭、吳銘火鍋等等,若加上一些外資西式快餐連鎖,就更加多不勝數。

餐飲市場競爭激烈,當中大部分的歷史亦只有10年左右,亦不見得在全國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所以,若隨便冠上「民族品牌」的稱號,辛思維反而覺得有點兒過度抬舉。經過了滙源事件後,今次內地網民似乎已成熟了不少,激烈的反對聲音較少。

反對聲音不大

今次私有化收購價6.5元,比消息公布前有30%溢價,相當於2011年市盈率的24倍,不論是小肥羊管理層,還是百勝,都認為價格合理,暫時亦未見小股東有太大的反對聲音。但收購行動最後能否成功,並非單純由股東決定,還要看看商務部的審查。

與上次滙源事件擾攘了近半年的情況不同,有消息指,商務部會在今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對今次收購事件作出回應,預計阻力不會太大。若事件順利通過,憑藉百勝的拓展經驗,以及在內地龐大的餐廳網絡,要令小肥羊變成「大肥羊」,相信難度不大,對品牌的發展前景更有利。

當然,小肥羊的壯大,會否對目前其他快餐企業的發展帶來衝擊,仍值得大家繼續留意!

中資券商料嚐「頭啖湯」


一直只聞樓梯響的「小QFII」政策,隨着中國證監會官員一句「將儘快推動」,其腳步聲似乎愈來愈近了。雖然外界估計在「小QFII」實施的初期,首期試點資金規模額度不會很大,但母公司在內地註冊的本港中資證券商及基金公司,相信可以率先受惠新的發展空間,品嚐「小QFII」的「頭啖湯」。

在人民幣升值憧憬之下,本港人民幣存款不斷增加,然而,本港人民幣投資產品較為匱乏,目前還是以定息產品為主導,包括人民幣活期存款、人民幣定期存款、人民幣債券、以及基金公司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基金。本港首隻人民幣計價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匯賢(87001)上市,該局面才稍為有所突破,但匯賢的價格一直潛水,令到投資者得不償失。

「小QFII」政策讓資金有限度地投資內地股市及債市,不但是本港人民幣資金回流內地的一個合法途徑,也使到苦無出路的本港人民幣資金,可以發掘內地的投資機會。據了解,該政策實施的初期,只有在內地註冊母公司的本港中資證券商及基金公司,才可以使用「小QFII」的額度。在本港上市公司中,只有海通國際(665)、國泰君安(1788)及申銀萬國(218),可以受惠該項新業務發展空間。

市場人士估計,「小QFII」將為A股帶來約千億元人民幣規模的資金,但試點期間的額度則不會很大,相信只有100億至200億元人民幣。至於「小QFII」投資內地A股市場的準則,可能是揀選中港兩地以A、H股同時掛牌、但A股股價低於H股股價的公司,以及一些受惠內地國策的A股公司。

根據上周五收市價計算,在中港兩地以A、H股同時掛牌的股票中,有15隻A股股價低於H股股價,其中以內銀股及內險股為主。因此,投資者要留意一旦實施「小QFII」,資金會否出現取A捨H,相關A股股價上升,但H股下跌的情況。

道路需求命繫車市


公路股增長與汽車行業密切相關,目前內地汽車銷量雖然明顯放緩,不過當中亦出現一些逆市奇葩。受惠於自駕遊熱潮,SUV在市場受到熱捧,帶動銷量上升,成為今年平平無奇的車市中一絲曙光。上月舉行的上海國際車展,內地品牌展出的全新SUV車款多達11部,可見該市場的競爭漸趨白熱化。雖然眾多品牌爭逐SUV市場,但始終市場龍頭東風(489)及側重SUV業務的長汽(2333),在這股熱潮中佔優。

內地汽車市場今年受刺激政策減退影響,4月份整體銷量表現低迷,較今年3月跌逾15%,比去年同期跌0.25%,自2009年2月以來更首次出現負增長。不過,SUV的銷量卻上升,單計4月份,就比去年同期增長18.91%,累計1-4月份,增長率更達到38.94%,成為逆市奇葩。從銷售數據反映,內地車主對SUV的需求殷切。

SUV車類銷量的急速增長,已吸引多家車廠「中途出家」,陸續推出首款SUV應市。比亞迪(1211)上周就推出首款SUV車型S6,更以不足9萬元(人民幣.下同)的低價發售。吉利(175)及華晨(1114)的SUV新車亦在展覽會上露面,預計今年正式推出市場。至於市場關注的行業龍頭長汽和東風,今年都會有新SUV車款,其中長汽更會在年內推出6款。

事實上,SUV銷售收入已成為長汽的主要增長動力。公司去年SUV銷售收入增123.2%,而SUV銷售收入佔整體收入增加9個百分點至43%。SUV受歡迎,亦令長汽去年多賺226%至30.4億元,收入增79%至221.7億元。毛利率由2009年的17.3%提高4.6個百分點至21.9%。在內地平淡的車市,發展SUV業務,已成為市場突破點。

看好長汽的同時,亦不要遺忘市場一哥東風。論銷售數量,東風去年以24.5萬輛SUV力壓長汽的13.6萬輛成市場龍頭。不過,SUV只是東風的第二大業務,不及長汽的比重高,即使銷量大增,對公司業績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亦不及長汽。

從SUV市場的場長,可以看到內地車市並非全面一片的悲觀。加上在觀光消費增長的帶動下,汽車需求仍旺盛。不過道路配套未完善,才窒礙了汽車銷量的增長。未來在國家加強道路建設及發展的情況下,汽車及公路行業的中期前景不必看淡。

公路收費成通脹源頭?


物價是近期內地其中一個最受關注的話題,任何一個推高物價的因素似乎都成為發改委的眼中釘。近日,央視等多家媒體,就將食品價格上升的責任,指向高速公路收費過高。雖然早在幾個月前,已有消息傳出,內地可能會降低高速公路收費,不過一直未落實。但近期在輿論的齊聲討伐下,有報道指包括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多個部門的官員會於5月底舉行會議,商討全國物流難題,公路股隨時成為下一個受到打壓的對象。

過去一段時間,內地主要城市塞車問題嚴重,主要原因就是汽車增長速度比起道路的興建速度要快得多。結果引致高速公路變慢速,甚至經常大塞車。例如行走由長江基建(1038)持有33.5%股權的深汕高速公路,在正常情況下全程大約只需4小時,不過近年每逢長假期就會出現塞車問題,辛思維就聽過朋友表示,曾在該「高速」公路上塞了10多個小時。

全球最貴高速

高速公路不再高速,服務質素未達標,但收費卻不斷增加,令道路使用者感到不滿。例如廣州華南快速一期,除了全程收費10元(人民幣.下同)之外,中間還設立了5個小收費站,每一個同樣收費10元,另外,其中一段只有300米的主幹道,居然也要收費3元,被譏為「全球最貴高速」。

面對社會的批評,今年1月,就有消息指,交通部將研究降低公路收費。只不過,公路收費涉及地方政府利益,而且大多已與企業簽定合約,難以輕易改變。所以,到目前為止,減價問題仍只聞樓梯響,未有具體方案。

只不過,內地傳媒對高速公路的高收費問題仍窮追不捨。央視近日的報道,就引用一個個案指,一斤西葫蘆,由農民賣出去,只要5分錢,但中間經過諸多運輸及中間人抽取利潤後,到菜市場,每斤的售價達到1元,差額達20倍。社會矛頭直指路費過高,高速公路被批評為比房地產更暴利的行業。

事實上,參考本港上市的高速公路股,過去一年的業績又的確頗為不俗。其中,江蘇寧滬(177)、安徽皖通(995)及越秀交通(1052)去年的毛利率均超過50%。而四川成渝(107)、深圳高速(548)及越秀交通,去年純利增長均達到4成以上。

若單看數據,公路股又的確難免被指暴利。但其實,業績亮麗的主要原因當然離不開去年內地汽車銷量的快速增長。而今年,在補貼政策退場及北京等大城市限制購車的情況下,內地汽車銷量已明顯下降,預計將會對高速公路股的盈利增長帶來制約。近期公布的首季業績中,公路股的增長已明顯放緩,其中,四川成渝的純利更倒退7.6%。

再加上央視等官方媒體的鼓動下,高速公路收費已跟物價上漲拉上關係。在發改委近期頻頻約談企業,勸喻不要加價的情況下,恐怕下一波會蔓延到公路股身上。事實上,去年12月,為了穩定蔬菜價格,交通運輸部等三部委就曾推出「綠色通道」新規定,要求所有收費公路,免收運載鮮活農產品的汽車通行費。

官方釀打壓

另一方面,報道指,四川為了治理高速公路塞車問題,正草擬規定,若收費站前排隊的車輛超過1公里,收費站就需要免費放行。若新規定得到通過,在假日繁忙時段,公路可能要不斷放行,收入大減,相信對四川成渝今年業績將帶來進一步的打擊。

內地傳媒消息亦指,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鐵道部、交通運輸部,以及來自物流、倉儲、貨運、交通運輸四大協會會長,會在5月底討論物流行業發展問題。會議預計將會涉及降低稅費及公路收費,對公路股前景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雖然目前,公路股市盈率大多只有10-14倍,股息收益率亦較高。不過在有機會成為打壓對象的情況下,短期前景仍難以令人樂觀。


放大圖片

雙料緊縮 抗通脹內銀再捱兩刀!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內地為嚴防通脹問題惡化,已先後使出加存款準備金率(RRR)及利率,以至約談勸喻各類食品及日用品企業不要加價等措施。只不過,4月CPI仍在高位徘徊,通脹壓力明顯未減,央行持續「抽水」已是大家預期之內的事。昨天央行除了新發行暫停了5個月的3年期央票,更再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出乎市場預料,緊縮政策有加大的趨勢,內銀股的增長,進一步受到制約。

去年10月以來,內地4次加息,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已加至3.25%。至於存款準備金率方面增加的步伐則更密,10月以來,就加了8次,目前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

CPI數據居高不下

只不過,相對於4月份內地5.3%的CPI數據,負利率問題仍存在,難怪民眾對存錢入銀行的動力仍十分低,4月份住戶存款淨減少4678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時間,在利率相對較便宜的情況下,縱使中央大力打壓房地產等行業的借貸,但4月人民幣新增貸款仍達到7396億元,比3月份的6794億元多8.8%。

通脹問題未解決,貨幣緊縮政策當然要持續下去,問題是使出哪一種控制流動性的方法,才最有效。過去半年來經常使用的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及利率,其實都有其局限性。利率的調升雖然令淨息差擴大,有利內銀企業,但同時間卻對需要透過借貸進行發展的企業不利。尤其是各地目前進行的大型基建項目,包括高鐵等,其實都需要大量借貸,所以,央行一直對加息態度審慎。

至於存款準備金率方面,雖然央行行長周小川早前公開表示沒有上限,但目前已達到歷史最高點,再加的話只會嚴重傷害商業銀行的利益。而且每間銀行財務狀況及面對的客戶群,均有所不同。劃一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個別銀行不利,亦影響真正有需要貸款的個人及中小型企業。

過去半年,在央行不斷推出加息及加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之下,3年期央票的發行已暫停了5五個多月,所以今次重推,市場一度猜測其他貨幣政策短期內可能會暫時離場。只不過,央行的行為往往出人意表,到傍晚時分,再次提出調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的消息。

事實上,央票是央行為調節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而向商業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務憑證,目的是減少商業銀行的可貸資金。由於央票的發行與加息及加存款準備金率一樣具收緊銀根的作用,所以近期每次央票發行量減少,市場便會猜測其他貨幣政策或將出台。惟獨今次一天之內齊推央票及加準備金,雙料收緊,令人意外。

過往,央行使用得較多的是1年期以內的票據,主要用作短期的流動性控制。今次重推3年期央票,更長期控制流動性的意圖頗為明顯。雖然發行央票及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目的,都是為了阻止銀行的貸款業務增長,不過對於內銀來說,購買央票的好處更大。

央票息更高

中央不願意看到銀行借太多錢出去,所以,內銀除了要有足夠的準備金之外,還要預留超額準備金,以應付央行突然增加存款準備金的要求。不過,目前央行給予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金利率及超額準備金利率,只有1.62%及0.72%,比起銀行付給存戶的利率還要低。

至於央票方面,今次發行的3年期央票,中標利率有3.8%,3個月期央票,收益率亦有2.9168%。所以購買央票,對內銀的收益更為有利。而且央行更可以針對不同銀行作出具彈性的調控,效果更佳。

昨天,市場上不少人均認為,3年期央票的發行將會取代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但結果是兩項措施齊出。足見央行在期望增加彈性之餘,收緊步伐更不斷加快。內銀首季業績雖好,但為抗通脹,目前有錢不能借,相信業務增長將持續放緩。

收賬問題困擾「廠佬」


談到內地貿易誠信問題,辛思維想起最近看過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個名為《尋寶——我有國寶》的節目,觀眾將家中的字畫、古董拿給專家,以鑑定真偽。筆者觀看的一集,一名內地演員到北京潘家園一家古董店購入了一隻清代瓷器,經專家鑑定後發覺較原價高出數千元,及後他興高采烈地再到那家店買入一座青銅雕塑,並以價值超過一萬元的手表交換,豈料再拿給專家鑑定發現為膺品,只值數百元,反過來失去了近萬元,這位仁兄欲哭無淚。

內地商業交易時常有發生詐騙等誠信問題,上市公司也受到困擾,「拖數」便是其中常見的例子。有港資紡織商管理層向筆者透露,集團過往主要與外地客戶做生意,近兩、三年因歐美經濟放緩,遂積極拓展內銷市場,但是紡織商供貨給內地客戶,卻有不愉快的經歷,曾試交貨之後,客戶突然不知所終,欠下的賬無法追討,令公司蒙受損失,故現時除了十分熟悉的客戶外,一般不會放賬,對於新客戶,更是小心翼翼,要求對方要以真金白銀交易。

個別製造商被拖數的情況嚴重。例如按照慣例,成衣行業的應收賬期一般為60天至90天,某從事紡織的上市公司,去年多做22%生意額,應收賬金額卻大幅增加60%,應收賬周轉期由前年的107天增加至去年的138天,反映客戶「拖得就拖」,隨時變成壞賬,影響盈利表現。

另外,一間大型化工原料廠向筆者透露,雖然透過中間人轉介客戶能做到更多生意,但公司選擇自己建立銷售團隊,皆因透過中間人聯絡的客戶質素參差,不能保證對方能否依期還款,到頭來損失是公司本身,故此公司愛直接聯絡客戶,讓公司有更多資訊去做好客戶管理。

零售業面對誠信問題,培訓鑑別人才便顯得重要。例如2008年進軍內地的米蘭站(1150)表示,集團於香港和內地均採取雙重檢驗機制,除了前線店員把守第一關之外,所有手袋均會運返總部檢驗第二次,過去三年要撇賬的假貨僅為2萬元,佔公司億元計的營業額少之又少,集團透露去年沒有收到假貨,驗貨機制成為公司的一項寶貴資產。

民企誠信差 抽新股先看風險


一般投資者做投資決定時,雖然可以仔細閱讀及分析一間公司的年報,不過,總不能親自走入公司,視察每一個生產環節,所以,只能依靠一個「信」字。只不過,內地不少企業的誠信問題,卻一直為人所詬病,對企業及社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近年,內地民企蜂擁來港上市,亦令香港股市受到誠信問題衝擊。中國森林(930)前高層騙倒全世界的故事,令人不得不對內地民企,尤其是一些較為陌生的行業,提高警惕。

一個社會的企業誠信,往往可以從細節中反映出來。內地不時出現的毒奶粉、毒米、毒饅頭等新聞,足以反映社會中不少商人,為了個人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企業對消費者如是,對生意拍擋,亦不例外。科法斯企業信用管理調查結果顯示,有67.4%受訪企業曾於2010年遭遇國內買家拖欠付款。

欺騙成常態

目前內銷市場暢旺,而出口市場則要面對人民幣升值、工資及物料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辛思維也問過一些出口企業,為何不乾脆轉為內銷。不過,得到的答案頗令人意外,不少企業人都表示,曾在內地被「走數」,對內銷有陰影,所以情願與外商打交道。

誠信問題的不足,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內地《經濟參考報》早前引述商務部的統計指,2009年全國逾期賬款平均超過60天的佔33%,企業壞賬高達1%-2%,比發達國家的0.25%-0.5%為高。全國每年簽訂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左右。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及間接經濟損失高達每年6000億元人民幣。

企業的欺騙行為,已成為一種常態。今年2月,阿里巴巴(1688)就揭發出集體欺騙事件,前CEO衛哲引咎辭職。國美(493)今年3月,亦被指騙取國家補貼。當然,阿里巴巴及國美的事件均沒有對公司及投資者帶來巨大影響,反而令人擔心的是近年來港上市的民企,在充滿欺騙的環境下成長,會否也將這種文化帶到香港,令投資者受損。

說到新股危機,當然不能不提中國森林。公司2009年12月,以中國最大私營森林運營商之一的名銜上市,曾一度受到追捧。不過,上市短短一年間,今年初即被發現前CEO李寒春【圖】向外界所描述的部分林場資產,純屬子虛烏有。公司由今年1月停牌至今,但問題似乎仍未解決。

對於上市只有一年的新股迅速出事,不少人都將矛頭指向證監及港交所(388),認為其具有監管不力的責任。只不過,官方人手有限,而且人員的知識亦不可能遍及各行各業,尤其對於森林開發此類較冷門的行業,相信知之甚少,亦不可能親自到森林考察,所以只能相信保薦人所提供的資料。

只不過,從中國森林的個案中,其實已經可以看到,保薦人對公司的了解可能亦十分片面。事實上,近年為了爭取更多業務,部分保薦人的工作已變得馬虎。證監會早前公布的一個關於保薦人的調查報告就批評,部分保薦人沒有就業務相關人士、專家工作及重大業務變動等問題,進行充分及盡職的審查。

保薦人不可靠

在內地誠信文化未建立起來的情況下,難保往後來香港上市民企,會再次出現欺騙投資者的行為。再加上保薦人的質素亦受到質疑,投資者還是要靠自己多做功課。特別對於新股來說,辛思維就最喜歡先看風險因素這一欄,為最壞情況做足心理準備。

翻查中國森林當年的招股資料,當中亦特別點出,公司的業績會受到森林資產重估的影響,以及該公司獨立營運的歷史有限,業務擴展亦未必順利等。只不過,當公司上市後,股價不斷上升,投資者或許已將相關的風險忘得一乾二淨。再加上李寒春會見傳媒時信心十足,大話連篇,將全世界完全蒙騙。

吸收了中國森林的教訓,近期的新股熱潮下,辛思維就勸喻大家,在市場熱情下不防保持多一點理性,切勿忘記管理好這些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

銷量未突破 比亞迪回歸不必亢奮


受到新能源汽車銷量不佳的拖累,比亞迪(1211)股價過去一年下跌了逾6成。不過,在回歸A股消息的刺激下,該股周一回升超過半成。對於比亞迪來說,今次集資行動或有助舒緩公司財困,短暫對股價有正面影響。但說到底,投資者更關注的還是比亞迪的車到底能否賣得出。雖然目前中央正大力鼓勵研發新能源汽車,不過要做到在市場普及,業內估計至少要再等多5年。各位投資者又是否有如此耐性呢?

比亞迪回歸A股,預計發行7900萬股,集資額超過20億元。對於今次集資,外界普遍認為是為了解決公司目前的財困。不過,參考公司年報,截至去年底,比亞迪手持現金19.9億元(人民幣.下同),而短期債項有110億元。集資規模比外界預期中小,紓困作用有限,難怪內地傳媒猜度,今次公司小試牛刀後,王傳福稍後可能另有所圖。

業務未改善

事實上,過去一年來,比亞迪屢次公布的汽車銷量均出現下降,上周四(5月5日)公布的4月份汽車銷量亦只有4.01萬輛,按年下跌12%,與3月份的4.03萬輛相若。外界目前對於該公司的業務已不寄厚望,投資者的離棄,也令該股股價由去年初的80元以上,跌至近期的不足30元。

今次比亞迪計劃新發不超過7900萬A股,佔發行後23.5億總股本的比例不高於3.36%。令人懷疑,公司是否計劃利用較小的流通股比例,令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藉此推高股價,以便進一步以更佳的價錢再次集資。當然,以上純粹只是猜測,會否成為事實還要再看看。

只不過,對於外界普遍預期比亞迪回歸A股,必將出現股價暴漲的看法,辛思維仍抱有懷疑。只因公司業績不佳,是一個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實,內地股民有時雖然比較瘋狂,但也不至於完全盲目。目前比亞迪發展前景充滿疑問,似乎仍缺乏一個值得炒作的理由。

未來五年,在國家推動新能源發展的政策下,電動車的確受到國策支持。不過,目前在電池等方面的技術仍未見突破。價格貴、性能差,以及城市充電設施未配合等原因,都制約了電動車的發展。縱使政府推出大額補貼,消費者仍不為所動,形成「政策熱、市場冷」的怪現象。

對於電動車的技術難題,中央其實早就看在眼裡,所以去年8月已經宣布聯合包括中石油(857)、中海油(883)、東風(489)等在內的16家央企,組成一個電動車研發團隊。但目前,半年的時間已過,暫時仍未見突破性發展的公布。央企資源豐足,尚且如此,民企比亞迪能否戰勝國企,更快地發展出受市場歡迎的電動車,仍具疑問。

當然,在國策推動下,電動車的中長期發展前景仍值得看好。根據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早前出台的新能源汽車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比例將佔全部汽車的一半。

再多等5年

不過,業內認為,未來5年仍屬於電動車的研發投資期,至少要到在「十三五」期間,即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才會逐步走向正軌,經濟效益顯現。雖然投資看的是前景,但5年又5年,實在有點兒太遙遠。

目前比亞迪增長前景未見突破,約20億的市盈率似乎仍不算吸引。縱使股神對比亞迪不離不棄,深信王傳福將會成為另一個Bill Gate。只不過,大家要留意的是,股神入股時的價格只是8元,就算未來公司業績持續倒退,股價由目前的28.2元再跌一半,股神仍在賺錢。

所以,在電動車技術未見突破之前,行業仍處於潛伏期,除非閣下有足夠實力,堅持守個5年、10年,否則的話,實在不應在一個簡單的回歸A股消息刺激下,輕率地作出買入的決定。


A股上市刺激短暫


比亞迪(1211)近日前獲批回歸A股,以其目前業績和H股股價,難以用強勢回歸形容。不過,外界普遍預期,今次回歸A股,可望對H股股價帶來正面的刺激作用。然而,這支「強心針」可令比亞迪振奮多久?不妨從近年回歸A股的民企,包括紫金礦業(2899)及山東墨龍(568)的表現找出答案。

紫金2008年4月底回歸A股市場,但股價急升自2007年12月底獲內地證監會批準開始。該股由2007年12月19日的9.65元低位,數日內衝上13.44元見頂,升幅近四成。

可惜2008年初跟隨外圍市況波動,紫金股價由高位反覆向下,低至6.49元,至正式在上海掛牌前一星期,股價才重上7元水平。雖然紫金在正式發行A股一刻,H股的刺激作用有限,但消息初期帶動股價急升,情況與目前的比亞迪有所雷同。

山東墨龍去年10月21日在深圳發A股,股價亦曾一度飆升。公司2004年4月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007年轉到主板掛牌,此後多次申請回歸A股被拒,至2010年8月初才獲批。傳出獲批回歸的消息前一星期,該股由7.38元,五日內急升27%至9.4元。

只不過,消息刺激過後,股價橫行了一段時間,至9月中旬回歸消息得到確認,股價再展開升浪。由8.98元反覆向上至10月中的11.16元高位,累計升24%。不過,A股正式掛牌當日,H股回吐6%。

從兩家回歸A股民企的股價表現,留意到回歸A股市場引發兩輪炒作,先是獲批發A股消息,然後是正式在內地掛牌。目前比亞迪回歸消息正處於第一輪炒作,但僅升5.22%,較紫金和山東墨龍失色。至於第二輪刺激可走多遠?相信在行業短期前景不佳的情況下,未必有紫金及山東墨龍的強勁升勢。

比亞迪回歸A股理應毫無懸念,市場開始猜測誰是下一個。事實上,此類傳聞無日無之,曾扯上關係的有首都機場(694)、聯想(992)、中電信(728)等,但傳了多時,只聞樓梯響。另外,重磅股中移動(941)曾多次表明希望回歸內地掛牌,但未有既定方式,有傳將成為上海交易所國際版的第一批掛牌企業,而滙控(005)、渣打(2888)、東亞(023)等亦有消息指,等待國際版推出進軍內地。

SOHO中國搞網上賣樓


說到SOHO中國(410),不得不談主席潘石屹。最近他宣布改革銷售模式,在網上賣樓,間接將一手建立的銷售團隊推倒,改由代理接手經互聯網銷售。事實上,此舉屬大膽創新的手法,有內地傳媒質疑是炒作多於實際,但其實是為進一步拓展市場而作出的改變。不過,轉到網上銷售能否刺激銷售成績,是投資者最關注的問題。

SOHO中國可謂典型「夫妻檔」,潘石屹主理公司管理、銷售、推廣以及政府關係,而張欣負責建築設計和資本市場。SOHO中國沿用的銷售機制由潘石屹一手建立,低廣告、高佣金建立的銷售團隊,令該集團去年實現238億元(人民幣.下同)銷售額,單項目年銷售額創中國地產商紀錄。不過,潘石屹認為將業務重心從北京轉移到上海後,銷售團隊無法適應,有改革的必要。

SOHO中國早前與新浪樂居、易居中國和世聯地產合作開拓網上銷售,讓客戶從零開始起跳拍賣,以發改委批准的房價封頂。同時又對內部銷售人員採取發牌制,取得該公司發出牌照的人可代理銷售其推出的項目。變相將內部的銷售員工裁減,將工作外判給代理。

透過此方法銷售,好處是利用互聯網將樓價資訊公開,毋須再讓銷售員去推銷,亦免卻與客戶討價還價,將定價權交到購買者手上。潘石屹認為這是未來房屋銷售的方向。

將銷售轉到互聯網上,是內地房地產商賣樓的創新手法,符合潘氏夫婦的形象。二人近年熱衷於微博,關注他們的「粉絲」多達六百萬人,潘石屹更不時在微博上大談樓市,內地傳媒經常轉載其博文,在政府嚴厲調控政策下,成為房地產的代表人物。而該公司在宣傳推廣上先行一步,今年廣告不再在報紙傳媒刊登,全數預算集中在互聯網上。

不過,過度集中在互聯網銷售,買樓者又接受與否?SOHO中國上月底小試牛刀,拍賣銀河SOHO和朝陽門SOHO兩個商舖,分別以1202萬元和720萬元成交。

潘石屹在微博上透露,銀河SOHO的商舖較政府批准價格低了300多萬元。2000萬元的銷售額不足以測試市場的接受情況,而SOHO中國下次拍賣將在本月15日,包括銷售和出租商舖、寫字樓及公寓,全面涵蓋其產品,結果更能反映市況。投資者應留意這次的拍賣結果,尤其成交價與政府批准價格的差距,來估計SOHO中國有否「賺盡」,從而判斷新銷售手法的盈利能力。

避開調控「風眼」 商廈專家行情看漲

中國今年對房地產市場調控,已是老生常談。不過,商業樓宇又有大宗交易出現,SOHO中國(410)斥資32億元收購位於上海的長寧商業中心,每平方米2.84萬元,離上次「出手」相隔僅半月。在政策傾斜下,商業物業開發商的熱度勝過住宅開發商。

SOHO中國近年轉趨積極,近兩年已合共斥資140億元人民幣,七度購買資產。公司的發言人表示,是次交易符合公司於京、滬兩地交通樞紐附近收購的策略,並計劃於七、八月份轉售。SOHO中國已不是第一次施展「摩貨式」的銷售策略,在2009年8月便曾以每平方米3.4萬元,購入上海東海廣場,並於3個月後以每平方米6萬元出售,當時頂層寫字樓單位更創下了每平方米10萬元的高價,成為一時佳話。

由於在商廈市場的形象獨特,券商近期關注到該公司的投資前景,瑞銀報告指出,SOHO今年的銷售合約可帶充足的現金流,確保收益率有穩定的增長,故把評級提升至「買入」,並調高目標價至7.21元。

SOHO專攻商業樓宇,在現時的政策環境之下吃香。基於對民生的考慮,中央今年對於樓價的升勢看得緊,早前便傳出要求樓價要與地方物價指數掛鈎,另外,「限價令」、提高承造按揭首期、限制外地人買樓等招數,亦都雷厲風行。

反而,商業樓宇則不在「風眼」中,限制寬鬆得多。兩者之所以有分別,是由於地方政府希望更多公司設立辦事處,促進所得稅收入。而且,寫字樓的價格的升降並不直接影響民生,故中央調控重點,並不在商廈、寫字樓及酒店一類商業物業。

恒隆地產進入收成期

北京及上海的商廈市場較為成熟,是投資的理想地點,兩市亦是SOHO中國的活躍活動範圍,至於南方城市廣州和深圳,情況則有點複雜。一方面,經濟發展令這兩個城市的寫字樓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廣州及深圳未來一兩年的商廈供應卻多,以廣州為例,珠江新城的新型甲級寫字樓便會陸續應市,天河區又有太古匯商廈大型發展項目落成,承接力備受關注。

相對於SOHO中國把目光投向銷售市場,恒隆地產(101)則走另一條路。恒隆選擇「深耕」前期資本投入大、回籠期較長的商場物業,生意沒有受到調控影響。正所謂日子有功,經過十年的發展,恒隆的租金收入已大有長足發展,去年內地租賃業務的營業額達到45.5億元,有蓋過香港業務之勢。

在商業物業市場馳騁的,還有一支黑馬──人和商業(1387)。人和商業集中收購城市中的防空洞興建成地下商場,經營模式開創先河。現時,人和旗下部分商場已經落成,並完成銷售。

美銀認為人和未來一年將會有多個新項目落成,進一步支持銷售。而且,該股高派息比率可支持股價。不過,摩根士丹利則表示,人和商業截至2011年底,有高達11億元人民幣的應收貿易賬款項過了限期,令該行關注,人和管理層則相信買家的銀行最終會提供貸款。

可以預見的是,政策的傾斜為到商廈物業提供有利的經營環境,部分以住宅發展為主業的房產商,亦有意提高商廈物業的比例,不過這類發展商的資金需求大,如何調撥資本是件頭痛的事。

奢侈消費需求大 買名牌還看復星


中國人喜愛名牌,不惜大排長龍親手奉上一疊疊的鈔票,令衛道之士對中國資金外流感到痛心,亦對國人不愛國貨感到悲哀。但其實,與其嘆息倒不如積極參與,在這股名牌潮流中大賺一筆。近日,報道指,復星國際(656)計劃收購希臘珠寶零售品牌Folli Follie約9.5%股權。過往,國企走出去買礦不斷受阻,現在,民企走出去買名牌,又會否一帆風順呢?

經營醫藥、房地產、鋼鐵、礦業、零售等綜合業務的復星國際,曾被喻為「上海和黃」。不過,與去年和黃(013)純利大增47%相比,復星國際卻遜色得多,去年純利比2009年減少了5.6%。過往,和黃的成功在於不斷開拓一些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新業務,復星國際要加快發展,收購工作當然不能少。

中國市場目前最需要的不外乎以下幾樣東西︰資源、高科技產品及名牌消費品。資源收購主要由國企負責;高科技產品收購的可能性不太;剩下來的名牌消費品,發展潛力大,因為政治問題而受阻撓的機會較細,漸漸成為中國商人走出去的新目標。

利用中國人崇洋的心態,近年已出現不少企業遠赴海外,收購國人喜受的牛奶及紅酒等業務。例如,中國食品(506)母公司中糧集團,早前就收購了法國波爾多一家酒莊。所以,品牌到底來自中國還是外國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背後賺錢的老板有中國人的一份。

收購計劃多多

事實上,早在2009年,復星國際就已經入股當時還未來港上市的乳企雅士利(1230);去年6月,公司亦收購了法國地中海俱樂部的股權,把握中國人外遊商機,以及在中國開設類似的度假村。今次入股Folli Follie,其實明顯也是衝著中國人對名牌商品的需求增長而來。

近年來,除了大型國企到海外收購礦產的新聞之外,中國民企到海外進行收購的個案亦不斷增加,其中較觸目的當然要數聯想(992)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以及吉利(175)母公司收購福特旗下富豪汽車的個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已達到76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

不過,聯想及吉利的個案,所涉及的是全資收購,公司買入相關資產後,需要進行更高難度的整合及管理。所以被外界質疑「蛇吞象」,甚至有人擔心中國企業買入高端品牌,隨時因為管不好而連累這些品牌及企業走向沒落。

雖然吉利收購富豪汽車的效果如何,暫時仍未見;不過,聯想收購了IBM個人電腦後的發展,總算對得起投資者,目前以個人電腦發貨量計,聯想的規劃在全球排行第四,僅次於惠普(HP)、戴爾(Dell)及宏碁(Acer)。

共拓中國市場

今次復星只是以9.6億元,買入Folli Follie約9.5%股權,相信不涉及品牌的管理,比吉利及聯想的情況要簡單得多。該品牌2002年進入中國,目前在中國27個城市共擁有90家左右店鋪。據悉,今次復星的入股,就是為了協助品牌在中國的發展,達到共贏的效果。

參照復星的年報,發現公司去年6成半的業務,來自於生產及銷售鋼鐵產品。在內地鋼鐵產能剩,及原材料價格上升的情況下,復星去年業績不理想,絕對可以理解。

不過,過去兩年來,公司頻頻向外收購,並集中向具有內銷概念的業務出發。當然,對於這家市值約389億元的企業來說,目前的投資只是一個小項目,相信對盈利的影響有限。但在居民收入提升,以及中央大力鼓勵消費的政策支持下,辛思維認為,復星的新計劃確實是走對了方向。

本地消費品牌北上擴版圖


「上海幫」復星(656)再度「走出去」,投資希臘珠寶名牌Folli Follie時,同時間多個外國名牌卻走進來,計劃到港集資上市。其實,不論走出去或是走進來,大家最終目的地是中國市場。英皇珠寶鐘表(887)、東方表行(398)等本地奢侈品股近年亦借助自由行來港消費所建立的品牌名氣,加快開拓內地市場,而且增長理想。

消息指,意大利品牌Prada計劃7月初來港上市,而Jimmy Choo和Coach亦傳出將會來香港作第二上市。雖然後兩者消息未經證實,但說到底,名牌來港上市,希望貼近中國,借品牌名氣集資,然後北上進一步發展,香港資本市場從中得益。

中國人愛名牌的瘋狂程度人所共知,不然怎會成為全球最大名牌LVMH集團近年業績的增長亮點。剛過去的「五一小黃金周」期間,就有內地遊客來港豪花近百萬元「掃貨」,還特別強調是人民幣。

內地自由行帶旺本港消費市場,英皇珠寶鐘表、東方表行等,藉自由行來港旅遊,在內地消費者心中,已建立起響亮的名氣,為公司到內地發展,增強實力。

雖然目前中國市場只佔這些公司業務的一小部分,但增長勢頭不容忽視。以英皇珠寶鐘表為例,去年收入40億元,較2009年增長52.5%,其中33億元來自香港,佔整體的82%,而內地業務4.6億,只佔整體的11%。該集團去年香港業務按年增長五成,非常理想,不過內地業務的66%增幅更搶眼。

東方表行去年營業額32億元,較2009年升27.7%,其中22億元來自香港業務,澳門和中國內地則有10億元,分別佔整體的68%和32%,而按年增長分別錄得32%和18%。雖然東方表行去年的內地業務增長不及香港,但增幅還算不俗。

雖然本地名牌零售股在內地市場還需一段時間建立勢力,但中國消費力增強,高收入人士愈來愈多,內地業務佔收入比例相信會快速增加。

經過一輪炒作後,英皇珠寶鐘表、東方表行,以及莎莎(178)、I.T(999)和等自由行概念股五一假期後,本周跟隨大市回吐。不過,該板塊每逢內地長假期都有資金流入炒作,留意6月上旬端午節長假期能否再次帶來利好。

面對逆境蒙牛未轉軚


內地奶粉場被進口品牌所攻陷,已引起內地官方關注,內地政府早前宣布要進行奶業重整,就是為了加快重建行業形象。雖然整頓僅短短一個月,未見實際成效,但內地大型乳企近期公布的最新業績,似乎都有改善的迹象,行業前景漸趨正面。

食品安全問題,近期屢次成為新聞話題。連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蒙牛(2319)前財務總監姚同山,在一個記者會上表示,發到香港的產品和出口的產品是一樣,保證比內地的產品質量更好、更安全,也在內地微博上再次受到炒作,網民罵聲一片。早前,陝西毒奶已令蒙牛股價一度急挫,可見內地奶業經過多番醜聞後,已成驚弓之鳥,投資者信心薄弱。

雖然行業陰霾未完全消除,不過內地一線乳品企業,包括伊利和光明乳業,最新發布的首季業績都報捷,而且純利按年大幅增加。伊利今年首季收入增加了29%,至91億元(人民幣.下同),純利增長16%,至1.45億元。光明乳業今年首季營收26億元,增長23%,純利增長23%,至3429萬元。

至於乳業龍頭的蒙牛沒有發布季度業績,但去年全年業績亦有不錯的增長。去年收入302億元,較2009年同期增長17.7%,是內地乳企首次年度收入突破300億元大關。純利12.37億元,按年升10.9%。在行業整頓加速的情況下,參考伊利及光明乳業首季純利的增長情況,相信作為龍頭的蒙牛,應可跟隨市場增長。

事實上,內地大型乳企,在乳業問題不斷出現的情況之下,仍能錄得急速增長,足以反映內地對奶品的需求甚殷。在行業整頓後,市場普遍期望,奶品行業的增速將會更快。所以,為了保持領導地位,以及提高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蒙牛早前就不惜工本,再以破記錄投得央視廣告。

當然要建立形象,絕對不能只靠賣廣告。相對於澳優(1717)未做好本業,就不務正業,開拓新業務,蒙牛的發展則專注得多。公司近期就在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建起一個大型牧場,並引入來自澳洲、新西蘭等乳業大國的專家加入管理,期望提高質量及產量。

雖然目前內地奶企仍面對困境,但蒙牛未有偏離本業,專注改善質素,為未來發展做準備,值得一讚。

坐這山望那山 不務正業談澳優


自從三聚氰胺奶粉出現後,內地奶粉市場一直由洋奶粉所主導地位。只不過,在巨大商機利誘下,連內地乳企亦收購起外國企業,生產起洋奶粉,市場競爭加劇。澳優(1717)去年營業額意外地出現下降,而近日公司更作出一個被外界視為「不務正業」的投資決定,將資金用作購買金融資產,而非用於拓展本業。此舉不禁令人懷疑,公司是否看淡行業前景,令投資者卻步。

對本土奶粉的信心不足,以及崇洋的心態,都令到內地稍有能力的家庭,愈來愈傾向於購買進口奶粉。看到香港奶粉市場出現炒賣現象,令不少投資者相信進口奶粉股應有大作為。只不過,市場競爭激烈,連內地光明乳業,去年亦收購一家新西蘭乳企,生產洋奶粉,所以今時今日,冠上進口品牌的名稱已不再是盈利大升的保證。

正如內地消費者購買名牌手袋時專攻LV、Gucci、Hermes等幾個品牌一樣,這批女性消費者大多同時亦是進口奶粉的顧客,所以消費習慣亦頗為類似。內地一家購物網站所做的調查顯示,目前最受內地家長歡迎的5大奶粉品牌依次排名為美贊臣、惠氏、雅培、雀巢及明治。這些奶粉中的名牌受到追捧,統計指,以上品牌佔內地目前中高端奶粉市場逾7成的市場份額。

去年純利大減4成

在中國龐大的奶粉市場之中,雖然其他次一級的進口品牌仍有不錯的發展空間,不過其競爭就劇烈得多。澳優目前主要銷售四種不同系列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全部屬於澳洲的「來佬貨」。只不過,在內地旅客搶購進口奶粉的新聞不斷之下,早前公布的去年業績中,全年營業額居然減少了7.2%,純利亦大減約4成。

據年報顯示,澳優去年的銷售及營銷費用上升9成,而行政費用則上升了逾一倍。顯示公司在拓展銷售網絡及宣傳方面都投入了不少資源,但卻沒有得同等回報,令投資者感到失望。而今年2月,公司更因為部分產品懷疑品質不合格,被中國海關退貨,對聲譽造成重大打擊。

近日,澳優突然宣布,斥資2億元(人民幣.下同),購買招商銀行(3968)長沙分行所持有的金融資產。項目主要是向三間內地公司作出4筆貸款,金額介乎3000萬元至7000萬元。公司解釋的大概意思是,錢太多所以決定進行投資。

作為一間奶粉企業,要投資為何不投資在改善自身產品質素,或購買上下遊業務之上?而作為一間上市公司,錢太多無處花,又為何不乾脆分派給股東?而且金融投資風險高,亦非公司專長,所以,難怪惹來「不務正業」的批評。

事實上,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常見在一些本業發展不佳的企業身上。例如一些細價工業股,就不時傳出參與炒樓,甚至拓展新業務,包括買礦等,最後變身再變身。

「不務正業」的公司一向在投資界受到批評,就算大如中移動(941),以拓展手機銀行為由,去年斥資400億元人民幣認購上海浦發銀行兩成股權,亦招來不少罵聲。

拓新業務要擇機

不過,辛思維對些所謂「不務正業」投資,卻保持中性的態度,投資者買股票,無非也是為了賺錢,只要公司有能力提高盈利,拓展新業務也未嘗不可。不過,前提是公司必須將本業先做好,再慢慢開拓新商機,就例如和黃(013)此類足夠強大的綜合企業,發展新業務時就沒有所謂「不務正業」的批評。

只不過,對於上市只有一年多的澳優來說,投資者買入該股,無非也是看好內地奶粉市場。但一個轉身,公司去年業績即出現倒退,本業未做好,突然又多了一項金融業務,管理層是否熟悉相關範疇仍令人質疑,隨時兩頭不到岸。

所以,辛思維還是規勸澳優管理層一句︰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