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日本車受挫 中資車股現契機



經歷9級大地震,日本製造業損失慘重,包括豐田、本田、日產在內的多家汽車企業相繼宣布停產。向來在全球市場佔據領導地位的日本汽車,將面對產量大降的情況,擴大中國廠房的產量,或成為日本車企其中一個應對方法。但相信,短期內汽車市場供應缺口仍巨大。近期內地汽車銷量下降,中國車企普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能否藉此機會拓展出口市場,將成為汽車股的重要發展契機。


今次受地震及海嘯影響,豐田、日產及本田在日本的廠房均宣布停工,除了影響日本的汽車生產,對於需要依靠日本進口汽車零部件進行生產的印度汽車生產市場,更帶來極大影響,或需要從其他國家的工廠調配資源,否則必將陷於停頓。

只不過,在中國的日資車廠,則可以完全置身度外,自給自足。其中一個要感謝的,當然是中國政府。只因過去多年來,中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車企,以及取得海外車企的技術,大加汽車入口稅,迫使日本車企將整個生產工序在中國進行,以降低成本。

所以目前,不論日本車企在日本發生什麼事,日資公司在中國的車廠,均可以保持正常運作,供給中國市場。甚至可以加大生產,以應付海外市場的需求。

中國車企出口少

據統計,2010年,日本國內汽車產量為962.6萬輛,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在全球汽車總產量中約佔13.4%。若加上,日本公司海外汽車產量1300多萬輛,日本汽車品牌全球產量近2300萬輛,約占全球汽車總產量的30%。只不過,去年日本汽車銷量323萬輛,可見日本車企85%的產量都是供給其他海外市場。

相反中國市場,2010年全年銷量為1806萬輛,產量為1826.47萬輛。數字包括日本企業在華的生產,可見中國汽車市場目前仍處於淨入口的階段。雖然近年來,中國車企均希望走出去,但奈何一直未能打破打入歐美市場,頂多只能進入東南亞及非洲等新興市場。

以本港的上市車企為例,東風(489)及華晨(1114)的汽車銷售量都是100%在中國內地,吉利汽車(175)母公司雖然已收購沃爾沃(富豪,多了一個海外「親戚」,但暫時公司銷往歐洲及澳洲等海外市場的業務,仍不到5%。眾多車企中,長城(2333)的海外市場佔比最大,達到15%,包括伊拉克,南非、俄羅斯、澳洲等。

至比亞迪(1211)方面,公司在內地拓展新能源汽車市場暫時未見起色,銷量不振。近日公布的業績更顯示,去年汽車銷量只有52萬輛。公司去年初訂下80萬輛銷量目標,及後來修定為60萬輛後,但最終仍未達標,而股東應佔溢利亦減少33.48%至25.23億元人民幣。業績雖令人失望,但公司仍野心十足,並計劃提高中高端車型的市場的佔有率,以及加大海外市場的開拓力度。

雖然美好願望未必能成真,正如電動車至今未得到內地消費者接受,所以比亞迪的海外市場夢,投資者暫時還是先聽聽,聽其言後,再觀其行,看看是否能夠打破中國車企的宿命。

國內銷量增長放慢

但顯然,目前日本汽車生產受阻,對於中國車企來說,應是一個可以值得爭取的機會。將一些較優質的中高檔車推出海外市場,利用中國的廉價優勢,薄利多銷,先打響名堂。

尤其今年以來,中央已取消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各地政府亦對塞車問題感到頭痛。市場普遍預計,今年中國汽車銷量增長放緩,大約只有10-20%的增長,所以,車股受到不少投資者唾棄,股價跌個不停。

在公路建設還未追上需求時,相信中國汽車增長仍將保持緩慢增長。車股要找尋出口,必定需要加強拓展出口市場。今次日本的地震,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好機會,能否把握得到,就要再觀察各企業的行為了。以目前的情況看,有海外「親戚」的吉利還是值得被看高一線,不過結果是否如此,大家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