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核電再次嚇怕世人

位於日本東北部的福島核電站所碰到的麻煩,對全球核工業來說如同當頭一棒,一時間這個圈子很小(成員僅限於幾個國營或國家管制的大企業)但卻勢力甚大的壟斷行業集團,收起了以往那套鼓吹核能復興的說辭,變得噤若寒蟬了。

人們對於福島這類沿海反應堆的潛在自然危害,早已不陌生,就在六年前的2004年11月,印度第二大核電集群就遭到了印度洋海嘯的直接衝擊,導致馬德拉斯核電站被迫關閉。

核電選址近海加深危機

而由於運作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許多核電站都選址在海邊。但與此同時,風暴、颱風和海嘯這類自然災害,卻在全球氣候變化的作用下日漸頻繁,氣候變化同時還導致海平面上升,使這些沿海反應堆更加暴露於危險之中。

英國許多沿海核電站的選址位置,僅僅高於海平面數米。而在1992年,颱風安德魯對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比斯坎灣的土爾其角核電站造成了重大的破壞,所幸各關鍵設施都安然無恙。

所有能源發電裝置,包括煤和燃氣發電機組都是用水大戶,但核電站的需求尤其巨大。像福島這樣使用水作冷卻劑的輕水式反應堆,又佔了全球核年發電量的大部分,而它們消耗的大量當地水資源,最終會變成熱水並再度被排放回河流、湖泊和海洋。

由於位處內陸的核電站會對所在地的淡水資源造成極大壓力,其中包括對植物和魚類資源的極大破壞—那些臨海的缺水國家,紛紛嘗試尋找合適的海岸區域。但無論是位於內陸還是海邊,核電站都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因素的影響。

隨着全球變暖導致平均氣溫和海平面雙雙升高,位處內陸的核反應爐將愈來愈成為水資源短缺的元兇(或成為缺水的影響)。比如在法國破紀錄的2003年酷熱期間,有17座商業核反應爐因河流和湖泊溫度迅速上升,而被迫降低發電功率或者停止運作。而當2006年7月西班牙埃布羅河的水溫升到極高水平時,位於該河沿岸的Santa Maria de Garona核電站反應堆,也被迫關停了一個星期。

矛盾的是,使得歐洲核電站無法全力發電的2003年和2006年酷熱卻同時引發了用電高峰,因為人人都開動了空調。

事實上,在2003年熱浪期間,擁有58座核反應爐——其中大部分位於盧瓦爾河這樣的生態敏感流域——的法國電力集團,只能被迫通過歐洲現貨市場從鄰國購買電力。這間以往都以電力出口商面目出現的國營企業,最後只能以超出本國電價10倍的價錢購買電力,並為此支付了合共3億歐羅。

同樣,雖然2006年的歐洲酷熱狀況有所減輕,水和氣溫問題依然迫使德國,西班牙和法國關停部分核電站並減少其他核電站的發電功率。雖然核電站在環境變化以及極端天氣情況下是如此脆弱,但2006年各大西歐核電企業依然成功逃脫了禁止其直接向自然界排放高溫水(並以此影響魚類生態)的監管措施。

法國人總喜歡炫耀其提供了全國78%能源需求的核電工業,但對此付出的代價,是法國電力集團下屬核電站每年從河流湖泊中抽取190億立方水,幾乎佔到了法國全國淡水消耗量的一半。淡水資源枯竭是一個日趨嚴峻的全球挑戰,大多數國家都沒理由去批准如此高耗水的內陸能源系統。

在這個水資源日漸匱乏的世界上,核能身上的核心困境莫過於它既是水資源的極大消耗者,美國原子能機構委員會前主席斯特勞斯宣稱,核能將「便宜得不值一提」的數十年後,全球的核電工業依然要靠政府的大筆補貼才能生存。

核電工業仍依賴政府補貼

而當西方對核能的認可度大幅減少之時,核能卻在那些所謂「核能新玩家」中走紅,並為其帶來了新的挑戰,包括對這些國家將核燃料濃縮製成核武器的擔憂。此外,全世界有五分之二的人口都居住在離海岸線100公里以內的區域,因此尋找合適的海岸來建設或者擴大核專案都變得愈來愈難。

在降低人們對核電的認可度方面,福島事件的作用類似於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事故,更不用提1986年的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爆炸事故了。但如果這些事故所造成的影響成為一個可靠指導的話,核能的鼓吹者最終還會捲土重來。

作者為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戰略研究學教授,其著作包括The Rise of China, India, and Japan(2010),以及Water: Asia's New Battlefield(2011)。

版權所有: Project Syndicate, 2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