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房調控又有新猷,北京昨天推出嚴格限購令,規定沒有五年以上當地交稅證明的外地人,不得在北京買樓。去年以來,政府透過減信貸、壓需求兩面夾擊房產業,雖然企業堅持不減價,暫時贏得這場攻防戰。但新一輪調控步步進逼,明顯令部分企業招架不住。除了小型房企要借高利貸度日,多隻內房股亦先後發債集資。近日,標普就對內房股的融資風險作出警告,前景令人憂。
過去一年,面對中央推出的房地產調控措施,房企之所以「企硬」不降價,也只是因為企業早前已賺了不少,在不缺錢的情況下,自然有能力暫緩推盤,與政府進行大鬥法。所以早前,大部分內房股公布的銷售數字,都出現超標完成的情況,收入增長理想。明顯地,過去一年的官商比併中,企業已贏了漂亮的一仗。
只不過,新一年,仍期望內房股可以持續在這場角力中勝出,就似乎有點兒過分樂觀。今年1月,中央再推出新一輪調控措施──「國八條」,要求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從嚴執行住房限購措施後,北京昨天亦推出跟進規條。
北京除了禁止本地家庭買第三套房,以及非北京戶籍家庭買第二套房之外,更嚴格列明,沒有五年或以上繳交北京社保或納稅紀錄的非當地戶籍家庭,不得在該市買樓。
北京出重招
新政策震撼性有多大?連SOHO中國(410)主席潘石屹,昨天亦在微博上表示,「我認為這條政策的影響力一定是非常巨大」。事實上,「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作為中國發達大城市的代名詞,向來是內地年輕人尋夢的地方,亦造就了這些城市的外來人口比率不斷增長的現象。
據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人口專題調研組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人口總量已經達到1972萬。其中六成為本地戶籍人口,四成為登記流動人口。龐大的外來人口,亦對北京的樓市帶來重要的支撑作用。內地報道指,今年1月,北京賣出的住房中,有44.8%都不是由北京戶籍居民所購買,可見當局對外來人口買樓的限制,將對當地樓市帶來重大打擊。
除了買樓需求被官方人為壓下來之外,去年10月以來,人民銀行已先後三次加息,累計加了0.75厘,一年期貸款利率,由5.31%加到6.06%。貸款成本上升之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一再提升,銀行借貸額亦受限,更令不少房企連借錢的機會也沒有。所以,原本不缺錢的房企,亦要開始四處「撲水」。
面對內銀舉起「此路不通」的路障,近日,內地傳媒就報道指,有小型房企,要向民間高利貸公司借錢,年利率高達50%以上,隨時可能出現還不錢而倒閉的情況。
內房股方面,雖然未至於要走上借高利貸這條路,但亦先後公布發債計劃。首創置業(2868)昨天就宣布,發行11.5億人民幣2014年到期債券,年利率4.75%。另外有意發債的,還包括恆大地產(3333)、碧桂園(2007)及佳兆業(1638)等。
小房企借高利貸的風險,自然不在話下,而眾多較大型的內房股集中同時發債,其風險亦不得不提防。近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就警告,內房近期頻頻發債,將削弱企業信用狀況,將來債務到期時間集中,再融資或有困難,部分發債企業或將出現財務困難,標普不排除下調一些已發債內房股的評級。
內房深陷價格迷思
目前房企面對信貸情況嚴峻的情況下,仍堅持使用過去一年與政府對抗的一套,不願降價,確實有點兒摸不清形勢。其實,早前辛思維也寫過,內房調控已是一項政治任務,企業堅持不降價,明顯與政府對着幹,逼使政府再三使出更辣的措施。
企業若明智的話,理應稍為降價,以平息社會的冤氣,以及阻擋各地政府打壓的勢頭。事實上,只要在降價的同時,增加供應令銷量進一步提升,相信企業盈利不會受到絲毫打擊,並能得社會認同,一舉多得。
正所謂當局者迷,內房目前仍困在在這個價格的迷思之中,不願走出來,相信打擊措施將難以停止。作為投資者,無法喚醒企業,為求自保,唯一的選擇當然是遠內房而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