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aiw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aiw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MOD模式具憧憬


對於壹傳媒(282)今次在台灣開拓電視業務,有台灣媒體認為,將帶來一場「內容為王」的競爭革命。不過,目前社會資訊爆炸,不論是傳統的文字還是多媒體,都是選擇眾多、競爭激烈。企業想成功吸引眼球,從中賺取高利潤,殊不簡單。節目創新固然重要,但又是否就代表一定有盈利的保障?

壹電視未來在台灣的發展到底會走什麼風格,節目內容如何,暫時不得而知,辛思維亦無法作出評價。不過,參考公司過往在報紙及雜誌行業的戰績,有台灣媒體就期望,殺入電視界的壹傳媒或將為台灣的電視新聞界帶來新衝擊。

對於媒體來說,內容固然重要,不過,好的內容往往容易惹來抄襲。目前,不少人批評,台灣新聞及娛樂節目出現嚴重同質化的問題,其實這也不過是一窩蜂抄襲受歡迎節目的結果。所以,就算壹電視能創出受歡迎的新節目,亦難保不被模仿;要不斷創新,保持內容優勢具有難度。

事實上,一家電視台能否賺錢,除了內容外,定位以及策略同樣重要。以鳳凰衛視(2008)為例,亦曾經以較為開放的新聞風格及一些清談評論類的節目,受到內地觀眾喜愛,其後類似的節目在內地各電視台相繼出現,鳳凰在節目內容上已談不上突出。不過公司能保持較佳的盈利,靠的主要是公司將節目主持人打造成明星的策略,並將公司作為一個名牌來經營,成功吸引一班忠實支持者及廣告客戶。

除了內容及風格定位外,經營模式亦值得仔細探討。據台灣傳媒報道,壹電視最快下月將透過中華電信MOD(Multimedia on Demand)啓播MOD具有互動的特點,觀眾可自由選擇合適的片子來看,與大家目前在互聯網上看片段類似。此種由觀眾主導的模式,或為經營者開拓新的盈利機會。

早前本港的NOW電視台就憑着一個互動遊戲節目「撳錢」,就引來全城熱話。事實上,這種互動功能還可以開拓電子商務及購物等方面的商機,雖然目前在網上亦可以做到,但電視的受眾比互聯網更廣,「錢途」更可觀。

MOD模式值得憧憬,不過仍要視乎該台能否吸引到足夠客戶。壹電視去年7月底已在網上啓播,暫時所提供的節目,亦未見得有何突出之處。在擁有過百條頻道的台灣電視市場,要成功突圍,內容的革新與定位似乎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燒錢玩電視 壹傳媒至少要捱三五年

傳媒向來是一個燒錢最厲害的行業,當中以電視尤甚。一間電視台從開台到獲利往往需要5至10年的時間。近日,壹傳媒(282)終於得到台灣當局批准,在當地經營新聞台,惹來市場憧憬,刺激公司股價連日上升。不過,投資者似乎興奮得太早,須知道要在競爭劇烈的台灣電視市場突圍而出,未來至少需3至5年,巨額投入將不能少,資金壓力不能小覷。

在上周四(21日)集團得到新聞台執照的消息傳出後,公司股價即日急升11%,周一(25日)又再升16%,顯示投資者對公司盡快得到投資回報具有憧憬。不過,就算不看電視行業本身的困難之處。台灣電視頻道多、競爭劇烈,壹電視要成功佔一席位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台灣市場競爭大

目前台灣的電視包括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及衛星電視,提供超過100條電視頻道。其中較受歡迎的就包括有東森、三立、八大、TVBS等集團,另外亦有一些較小型的企業,經營宗教、購物等頻道,可謂百花齊放。

雖然今次外界將焦點放在新聞台的牌照方面,但其實集團早前已得到電影及體育兩個頻道的牌照,並計劃稍後再提出「綜合台」的頻道申請。可見未來壹傳媒在台灣電視行業的發展,將與東森、TVBS等擁有多條頻道的集團正面交峰。

過往,集團在報紙及雜誌等範疇,都能成功搶佔市場,且看今次在電視市場是否也能令人眼前一亮。但參考公司過往的成功例子,辛思維認為,就算最樂觀的估計,至少在未來3年,公司仍需要將其他媒體的收入補貼電視業務。

事實上,要瞭解發展電視這門生意,投資者不妨先看看各電視股的發展歷程。目前,本港上市的電視股除了電視廣播(511),還有鳳凰衛視(2008)及有線寬頻(1097),另外,TOM集團(2383)旗下亦有經營華娛衛視。電視廣播的發展歷史較長,且在香港具有壟斷地位,與壹傳媒在台灣新拓展的電視台沒有太大可比性,不過,其餘3家電視台的發展,仍值得參考。

3家電視台之中,目前以鳳凰衛視的情況最理想。公司去年盈利4.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0%。不要看鳳凰表面風光,其實公司亦捱過一段頗長的日子。

鳳凰艱苦5年才獲利

1991年,衞視中文台(鳳凰前身)啓播,其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不太順利,到1996年展轉由被指有中國軍方背景的劉長樂接手,易名鳳凰衛視。為了降低成本,公司主打清談式節目,連外景拍攝、剪接等工夫及支出都省下來。縱使如此「慳家」,但公司仍要到2000年才開始有盈利。

鳳凰衛視雖然名義上屬於香港的電視台,但實際上其目標觀眾卻是內地人。與鳳凰情況類似的,還有華娛衛視。1995年,該台由資深電視人蔡和平成立,到2003年被TOM集團收購。經歷了多年的發展,集團去年的業績報告仍顯示,電視及娛樂事業虧損6300萬元,比2009年增加26.3%。

第3個例子還要看看本地收費電視台的有線電視,旗下頻道於1993年啓播,努力了7年之後,到2000年才首見盈利。只可惜根基未穩,一個金融海嘯打過來,公司過去3年業績持續見紅。

從以上3個例子都可以看出,電視這項業務,根本好看不好吃。縱使如鳳凰般能夠成功突圍而出,亦要先經過一段漫長的投資等待期。

事實上,壹傳媒早前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業績,錄得虧損1973萬元,主要就是電視業務營運開支及發展成本增加所致。所以,判斷公司前景是否值得看好,還要一點時間觀察,目前來說,實在有點兒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