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everag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everag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銀基應收賬惹疑慮


上這星期收到兩封分別是讀者吳先生及陳先生的來信。感謝兩位讀者的支持,由於版面有限,恕筆者這星期只能回答吳先生的問題,希望陳先生不要責怪,筆者下星期才回答你的問題。來信如下︰

上哲先生:

你好,本人一直是你專欄的讀者,非常欣賞你對上市公司的獨到分析,使本人獲益良多。先生於2011年6月21日撰寫的《信報》專欄,標題為「周大福上市帶動鐘表珠寶股re-rate」,最後一段提到「筆者雖然喜愛銀基的業務,認為明年的增長比今年還要快,但有一點令筆者非常擔心,由於篇幅所限,下星期再詳細說明。」

本人也很喜歡銀基的業務,覺得未來的發展不錯,想了解銀基多些,尤其希望知道先生文中提及到所擔心的事宜,煩請先生多多指點。

忠實讀者

吳先生

由於每星期都有些感興趣的事與大家分享,一直未有履行介紹銀基的承諾,請見諒。

對於銀基的業務,筆者認為很多人不理解公司的增長動力和爆發的時間。大家在網上可以很容易找到有關銀基的評論和文章,觀點離不開以下幾點︰

1. 2010年3月獲得五糧液的永福醬酒和國窖1573的經銷權;2. 2011年年初獲得鴨溪窖白酒;3. 2011年獲得山西杏花村汾酒的經銷權;4. 於各地不斷開設「品匯一號」,增加團購及直銷渠道;5. 今年將推出網絡電子商貿拓展銷售業務;6. 白酒不斷加價。

分析然後會說,因為以上幾點,認為業務發展不錯,增長動力不斷加強,可以中長線持有。

對於類似文章(不限於有關銀基的股評),筆者眼中只會認為是「廢話兼垃圾」,只懂把所有因素堆砌一起,然後得出一個「買」或「賣」的結論。看罷,你知道(1)輕重和(2)遠近嗎?即各個因素的重要性和哪個因素於短期及長遠有多大的影響。

筆者認為,看銀基必須全力關注永福醬酒、國窖1573和山西汾酒的分銷時間,因為這三種酒預期的銷量和毛利很高,將會是公司增長的主要動力。雖然簽下永福醬酒和國窖1573是於2010年的3月,但分銷始於當年9月,但基於種種問題,實際開始銷售應當是2010年12月或2011年1月。至於白酒中排名第五的山西汾酒,預期應該於今年6月後才開始銷售。

因此,在今年9月份的半年結和明年的年結,你將會看到以下按年計業務上的分別︰【表】

看罷以下這個表,相信大家明白我為何認為銀基今年的增長更吸引吧。

最令筆者擔憂的是公司的應收賬,2010年有4300萬元,2011年大幅增加6.7億元,至7.1億元,增幅非常驚人。再看看銷售收入,2011年有22.2億元,增加了9億元。即是說,今年增加的9億元銷售收入,有75%在年結時還沒有收回,莫非新增的銷售全是發生在今年的2月和3月?合理乎?另外,看看經營性現金流,由上年的淨流入6700萬,轉為今年淨流出2.2億元。

很多民企出事前都出現應收賬突然增加和經營性現金流轉為淨流出,唯一可幸的是銀基的負債不高,還維持着淨現金的水平和100%的派息率。希望以上是筆者的過慮吧!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上游問題難防 食品股埋計時炸彈

德國毒青瓜、台灣塑化劑、日本核污染食品等等,一連串食物安全問題在全球蔓延。過往,對於內地的有毒食品,大家可能見怪不怪;不過,今次連一直標榜食品安全的地區居然也遭遇滑鐵盧,確令人有點始料未及。繼2008年蒙牛(2319)涉及三聚氰胺事件後,近期,雨潤(1068)又被指使用過期肉,統一(220)亦與塑化劑拉上關係。買入食品股,除了要擔心原材料價格上漲、公司毛利率下降之外,安全危機似乎已成為一個難以控制的計時炸彈。

某日在電視上看到一輯節目,講述香港有機食品市場,不禁有點感慨,本來屬於最原始的新鮮食品,對現代都市人來說,居然成為奢侈品。大家每天吃進肚裏面的食品,可能超過一半都含有化學物質。一天兩天可能不會出現毛病,但長年累月吸收,後果令人憂慮,難怪目前癌症已成為香港三大殺手之一,當中有多少與長期進食化學食品有關,實在難以估計。

食品添加劑對健康的影響有多大,目前社會上仍存在爭議,不過,三聚氰胺、塑化劑等化學物質的毒害,已不成疑問。當然,對於上市的大型食品企業來說,犯罪成本極高,所以主動製造這些有毒食品的可能性甚低,但最要命的,還是企業根本難以確保上游供應商是否守法。

原材料供應商累事

以蒙牛為例,當年涉及三聚氰胺事件,也是由於對上游奶農的監管不足所致。而今次統一的母企統一集團在台灣製造的食品驗出塑化劑,亦與上游供應商提供的原料果汁粉受污染有關。內地上市的雙滙集團,早前同樣因為收購了河南豬農使用「瘦肉精」所養的豬而出事。

企業一旦涉及問題食品,對公司股價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雙滙在相關消息傳出後,股價在A股市場連續3天跌停板。蒙牛當年也經歷過股價由24元迅速跌至只有約8元。統一的問題食品雖然並非由上市公司生產,不過既是同一集團,公司聲譽難免受連累,股價一度在兩天內跌了約一成。

問題食品對公司形象、業績、股價所帶來的影響巨大,懂得計算的公司,不可能會主動參與。所以早前,雨潤被指使用過期肉,辛思維亦認為,公司不可能做出如此傻事。其後,雨潤澄清,產品中的出現鋁卡及包裝膜,純粹因為生產線出現故障所造成,並非過期肉。

事實上,內地食品加工企業目前面對的最大困局,是成本上漲問題。康師傅(322)首季毛利率按年跌3.68個百分點,至26.67%,不過慶幸在營業額大升4成的帶動下,純利仍按年增長20%。統一卻沒有如此幸運,首三個月利潤只有1022.9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倒退47%。

苛刻要求反自縛

企業毛利率減少,自然要向上游供應商施加壓力。甚至提出「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特殊要求。例如雙滙的「瘦肉精」事件中,就有農戶大吐苦水指,雙滙收購豬肉時,要求瘦肉率要達到70%以上,但正常飼養的情況下,一般豬的瘦肉率只有約60%以上。所以小農戶為了做成生意,只好鋌而走險。

大企業財大氣粗,提出苛刻的要求,無非也是為了保障產品的質素。只不過,這些mission impossible,卻往往令企業陷入自設的陷阱。例如今次台灣企業在食品中加入塑化劑,就是為了令產品的柔韌性增強,並改善食品口感,不過由於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較貴,所以部分商人才以塑化劑代替。

到底是中國人骨子裏有一種愛詐騙的劣根性,還是真的因為成本壓力,小商家才做出不得已的行徑,沒有人說得清。不過,對於食品股來說,目前上游問題顯現,未來,企業要確保產品安全,惟一的做法,相信只有不斷向上收購。

例如,蒙牛近年就增加了牧場方面的投資,目前在全國擁有14座合作或參股的萬頭奶牛以上的牧場。但對於統一此類產品更廣的食品加工企業來說,未必能夠向全部上游產品進行收購,要確保產品安全,難度更高。

在這個不安全的食品年代,投資食品股,同樣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承受一天內股價大幅波動的風險。

國進民退蒙牛翻身

這邊廂,台灣飲品食品添加塑化劑,引起市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另一邊廂,內地食品飲品存在有害物質(俗稱「黑心」食品),過去不時也有所聽聞,而近年最轟動的例子是毒奶事件。

在2008年9月,三鹿集團被揭發在奶類產品加入了三聚氰胺,內地嬰兒患上腎石的個案激增,引發內地一場毒奶風暴。其後,內地毒奶事件愈鬧愈大,除了奶粉之外,內地著名品牌蒙牛(2319)、伊利及光明的牛奶飲品被檢驗出含有三聚氰胺,原因是奶源受到污染所致。

受到毒奶事件影響,蒙牛一方面要回收大量奶類產品報銷,另一方面又要加強宣傳力度,令其他經營費用大幅增加39倍至8.76億元人民幣。因此,集團2008年業績由盈轉虧,錄得2004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勁蝕9.49億元人民幣。

由於毒奶事件已嚴重打擊內地奶業,行業出現大洗牌,光明乳業股權亦易手。蒙牛也期望透過引入新股東求變,中糧集團夥拍內地私募基金厚樸基金於2009年7月斥資61.16億元,入股蒙牛約20.03%股權。交易完成後,中糧集團及厚樸成為蒙牛的大股東,蒙牛亦由民企變身為國企。

牛根生辭任董事會主席

獲得中糧集團及厚樸入股之後,不但增強了蒙牛的股東架構,同時讓蒙牛與中糧集團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可以借助後者的豐富經驗與國內外客戶的合作關係及網絡,產生了協同效應。因此,蒙牛2009年業績成功由虧轉盈,賺11.16億元人民幣;2010年業績進一步改善,純利增長接近一成一,達到12.37億元人民幣。

蒙牛近日宣布,集團創辦人牛根生辭任董事會主席,僅留位非執行董事職務,並繼續參與集團之策略規劃;同時,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獲委任為主席,進一步顯現「國進民退」的情況。

辛思維認為,最近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能引致內地進一步加強監管,行業可能會進一步整固,有利行業龍頭的發展。自從蒙牛變身國企股之後,其產品質素不容有失,相信自我監管會更加嚴格。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Starbucks神州督師 誓保一哥地位


呷一口香滑的咖啡是人生一大樂事。咖啡文化不僅滲透香港每一個角落,成為一種風尚,喝咖啡的風氣亦拓展至內地大城市。外資品牌星巴克(Starbucks)新近宣布,從合營的公司手上購回經營權,欲加強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如此變化勢與華潤創業(291)新購下的Pacific Coffee展開一場你爭我奪的好戲。

星巴克透露,對港澳及南中國的咖啡策略作出調整,集團將向合作夥伴美心購入廣東、海南、四川、陝西、湖北及重慶業務全部股份,如此一來,星巴克將更直接掌握這6個省市的經營。

看好中國潛力

星巴克總公司在南中國向來與美心「拍住上」,是次購回6個省市經營權,相信是星巴克眼見市場成熟,欲親自領軍拓展業務,以求在開店和產品傳銷方面更得心應手。

以往,中國市場佔星巴克營業額一個很少的百分比,而透過地區代理模式,星巴克投入的成本亦不多。不過,年輕一代對咖啡的興趣愈來愈濃,咖啡人口增長,大城市的咖啡店愈開愈多,作為全球咖啡一哥的星巴克,對這個生機勃勃的市場,當然愈來愈重視。

細看條款安排,星巴克總公司把原來與美心合作的港澳業務,交給美心全權打理,作為換取6省話事權,可見集團經過計算後,認為6省業務較港澳更具戰略價值,要親自操刀處理。

說實在,在租金上漲的環境下,在香港經營的咖啡店亦面對一定挑戰。近年,租金上升令到「Paris」一類樓上舖咖啡店的規模迅速萎縮,如今地產市道愈來愈蓬勃,租金佔整體成本不斷上升,把經營權交給熟悉香港經營環境的美心,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星巴克的成功並非偶然,皆因集團在保持質素方面一絲不苟,集團每天會系統地抽查售出咖啡是否合乎品質水準,故此全球1.5萬間分店售賣的產品均能保持高質素。

星巴克加強對中國經營權的控制,少不免要與華創旗下的Pacific Coffee交手,在商場上決定誰是中國咖啡一哥。

華潤創業於去年6月向其士泛亞(508)購入Pacific Coffee大中華區經營權,現時已把分店數目由80間增至100間,位於廣州的首間分店已率先亮相,還搞搞新意思,推出iPhone應用程式,可在網上尋找店址及優惠。

Pacific Coffee納入華創旗下不足一年,現在說回報言之尚早。上任經營者其士泛亞經營期間專注於香港開店,將其湊得快高長大,在售給華創前,已是一盤每年收入5億元的生意。華創收購後加快於內地發展,實在有力和Starbucks一較高下。

迎接華創挑戰

華創在內地有經營超級市場、酒窖甚至兒童用品店,可在旗下零售店旁開設Pacific Coffee品牌店,模式好像宜家在家具店內所開的咖啡店,以收刺激人流之效,舖租也要便宜一些。華創在收購之初,便表示旗下2000個超市零售點中,有200個是適合開店。

順帶一提,華創的零售業務以往給人老派印象,如中藝、華潤百貨等,似與咖啡文化風馬牛不相及,但集團近年在改造華潤超市形象方面做得頗為成功,拓展「Ole」一類高級超市,又進軍酒窖業務,就算自家品牌怡寶蒸餾水業務,品牌也搞得年輕化。

星巴克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把不同地區的經營權授予不同經營商,預期星巴克在管理合約屆滿後,收回其他省份的管理合約,甚或與經營商洽商購回經營權。當然,這個高增長市場絕對不只是Starbucks和Pacific Coffee所獨享,麥斯威爾、雀巢等參與者隨時可以加入競爭,誰是中國咖啡市場的一哥?一場你追我趕的好戲,將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演。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中式餐飲陣營冒起


百勝(Yum!)全購小肥羊(968),將西方管理帶到這家中國人創辦的公司,令後者業務更上一層樓。不過,近年市場上中式連鎖快餐集團漸漸冒起,足可挑戰美式管理的「過江龍」。華資經營者往往更貼近顧客的口味,取得一定優勢,西方的規模效應及制度化經營,未必一定是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公式。

事實上,近年在餐飲界,數個以本地資金經營的快餐店集團正在成形。其中,永和大王、譚魚頭及真功夫等企業的發展均相當突出,與麥當勞、必勝客和肯德基分庭抗禮。縱觀餐飲業的大形勢,高檔的酒樓及餐廳暫時在中國不易做大做強,價格介乎每位消費介乎20至50元人民幣的快餐市場,較適合連鎖式店舖經營。

本身在內地經營肯德基、必勝客的百勝,自然想透過全購小肥羊以便在宣傳方面達到統一效果,及在食材採購和處理方面亦取得規模效應。不過,單純具備上述條件,並不一定保證能在內地市場無往而不利。

內地近年的成功的快餐店例子,均是結合了良好經營和迎合到大眾口味的因素。例如潘慰取得味千中國(538)的香港及大中華區經營權後,把日式拉麵經營大幅擴展,現時味千在全國的分店數目達到470多間,經營溢利率保持在理想水平,純利增長42%至4.47億元。

另一個成功例子是在北京大行其道的「李先生加州牛肉面」。創辦人為美藉華人,在八十年代末期把在美國加州經營牛肉麵的成功經營帶到中國,在引入現在化的管理同時,又能照顧到中國人對的口味要求。現時,創辦人雖已去世,但其留下來的生意仍在急速發展中。

即使有華人經營的「腦袋」,要配合到內地獨特的人事管理亦不容易。大家樂(341) 2003年收購「新亞大包」進軍上海,初期並不成功,由於管理文化之不同,大家樂要經過2007年才能把新亞大包扭虧為盈,故此收購未必一定是拓展業務的捷徑。

來自小型食店的價格競爭,有時亦令連鎖餐飲集團頭痛。內地市場空間雖然大,但小型經營者亦為數不少。而且大部分內地小型食店對食材的質量及衛生程度要求不高,並大量僱用廉價勞工,以低價搶客,有時亦令定位較高的餐飲集團構成威脅。

辛思維認為,百勝若能成功「吞下」小肥羊,亦不代表日後的發展一帆風順,如何把小肥羊的管理文化融合到集團之下,以及照顧到內地顧客的口味,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非「民族品牌」 小肥羊以滙源為戒


近日,有關美資快餐集團百勝(Yum!)提出私有化小肥羊(968)的消息,除了為公司股價帶來支持,亦成為內地網上一個熱門話題。投資者關心的是,今次收購會否如2008年可口可樂收購滙源(1886)時一樣,受到商務部反對而告吹,令股價打回原形。但其實,吸收了上次的經驗後,市場已漸發現,官方過多干預未必能夠幫助「民族品牌」發展,反而隨時「幫倒忙」。所以今次社會反對意見比上次少得多,計劃順利通過的機會甚大。

源自於內蒙古的小肥羊餐廳,由1999年創立至今,12年間已將分店開遍全國。根據公司2010年的年報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公司共有480間分店,其中自營餐廳數量184間,特許經營店296間。

雖然,小肥羊的成功,已經引來市場上不少人模仿,類似的火鍋店在內地到處可見,不過,並沒有因此窒礙集團的發展。過去5年,公司每年的純利都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長,幾乎完全沒有受到金融海嘯及市場競爭的影響。

至於來自美國的百勝集團,目前在內地經營的餐廳就包括有肯德基及必勝客,加上另外兩個品牌,全國分店數量已超過3800家。肯德基近年在內地的發展一直超前麥當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百勝在食品本地化等方面做得更好。今次收購小肥羊,相信亦是公司搶佔本土市場其中一項重要策略。

商務部好心做壞事

對於外資企業收購中國具知名度的品牌,過往較常看到一些網上「憤青」提出強烈反對,並將事件提升到「民族品牌」受外資入侵的層面。例如2008年9月,可口可樂收購滙源事件,就受到社會強烈反對,結果到2009年3月,商務部以《反壟斷法》拒絕有關收購建議。滙源的股價亦如過山車般,由出現收購消息前的約4.4元,一日內暴升上近10元,然後再次打回原形。

商務部插手事件,有沒有對這個所謂「民族品牌」的發展帶來任何利好呢?辛思維就確實看不到。只因擁有強大銷售網絡的可口可樂,雖然沒有得到滙源,但同樣有能力再造一個果汁「明星」。結果可口可樂近年發展的「美汁源」果粒橙,在低濃度果汁市場成功打出名堂,成為滙源的強勁對手。

官方的好心,顯然已成了壞事。除了令滙源的股東失去一個賣得好價錢的機會,亦令公司失去引進更先進管理模式的機會。而且果汁市場準入門檻十分低,可口可樂的進入不見得就能造成壟斷。所以,將這個在1992年成立,只有不足20年歷史的品牌升格到「民族品牌」並加以保護,結果反而對品牌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同樣的情況,可以應用到今次小肥羊的事件上。目前內地連鎖快餐店發展蓬勃,隨便一條人氣較多的街道,幾乎都可以看到近10間的連鎖快餐店。較知名的本土品牌就包括有真功夫、永和大王、狗不理、蘭州牛肉麵等,而與小肥羊同樣專做火鍋的,就有譚魚頭、吳銘火鍋等等,若加上一些外資西式快餐連鎖,就更加多不勝數。

餐飲市場競爭激烈,當中大部分的歷史亦只有10年左右,亦不見得在全國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所以,若隨便冠上「民族品牌」的稱號,辛思維反而覺得有點兒過度抬舉。經過了滙源事件後,今次內地網民似乎已成熟了不少,激烈的反對聲音較少。

反對聲音不大

今次私有化收購價6.5元,比消息公布前有30%溢價,相當於2011年市盈率的24倍,不論是小肥羊管理層,還是百勝,都認為價格合理,暫時亦未見小股東有太大的反對聲音。但收購行動最後能否成功,並非單純由股東決定,還要看看商務部的審查。

與上次滙源事件擾攘了近半年的情況不同,有消息指,商務部會在今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對今次收購事件作出回應,預計阻力不會太大。若事件順利通過,憑藉百勝的拓展經驗,以及在內地龐大的餐廳網絡,要令小肥羊變成「大肥羊」,相信難度不大,對品牌的發展前景更有利。

當然,小肥羊的壯大,會否對目前其他快餐企業的發展帶來衝擊,仍值得大家繼續留意!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降火涼茶變身惹火粥


今時今日最值錢的東西,除了人才,就是品牌。一個良好的品牌,除了是一個信心的保障,吸引客戶之外,更可以令產品價格得到提升。外國知名品牌不少,中國雖然近年在建立品牌方面較弱,但市場上仍不乏一些知名老字號,涼茶品牌王老吉就是一個好例子。擁有該品牌的廣州藥業(874)近期更想出新意思,計劃「賣粥」,結果王老吉降火不成,反而引發新烽煙。

一個知名的品牌可以有無限個可能性,就如外國日本的Hello Kitty、美國的迪士尼品牌等,可以變成公仔、樂園、食品、成衣、電器等,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內地的王老吉,雖然目前只是一個涼茶品牌,不過也並非不能變成其他產品。

去年底,持有王老吉品牌48.05%股份的廣藥,就請專人重估品牌價值,指王老吉價值達到1080.15億元人民幣,每股攤估值約75港元。在相關憧憬下,廣藥一度由不足8.5元升至愈14元,但其後在缺乏新消息刺激下,股價回落至約9.5元的水平。

事實上,廣藥重估王老吉品牌,一度惹來外界猜度,公司是否要收回內地加多寶集團生產涼茶的授權,結果受到外界批評公司過橋抽板,甚至有網民為加多寶抱不平。

在一片罵聲之下,廣藥想出一個突破困局的新方法。公司決定將授樣的範圍擴大,內地傳媒引述公司管理層指,未來的授權產品可能是食品,也可能是運動器材,只要符合健康概念都是可以考慮的範圍。

所以公司近期推出第一波的授權產品,就是由廣糧集團推出的王老吉固元粥及蓮子綠豆爽等產品。由涼茶變身為健康粥品,確實噱頭十足,吸引力也十足。

只不過,本來用作降火的王老吉今次卻再次惹起火頭。生產涼茶的加多寶,批評新產品雖然不是涼茶,但在外觀上與該公司生產的紅罐王老吉非常相似,有侵權嫌疑。

對於加多寶的指控,辛思維認為廣藥及廣糧應該不難作出改善,問題不大。而對於廣藥如此積極地將王老吉品牌物盡其用,確實令人感到期待,有望為股價帶來新刺激作用。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紅酒需求盛 酒股何以未受惠



近年隨着內地居民收入提高,酒類尤其是具有身份象徵的紅酒,其受歡迎程度正不斷提高。紅酒銷量佳,投資者首先當然想到要買入酒股。去年下半年,多隻酒股亦經歷了一輪炒作,不過其後公布的業績並未令人滿意,例如昨天公布業績的王朝酒業(828),去年純利只是微升2%,令股民失望,股價急挫12.8%。內地紅酒需求旺盛,但酒股卻未得受惠,背後原因何在,值得深究。


要知道紅白葡萄酒近年在內地的受歡迎程度,不妨參考法國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近日出席在成都舉行的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所提供的數據。該會表示,過去8年,中國內地進口波爾多葡萄酒數量增長了70多倍,2010年首度取代英國和德國,成為波爾多葡萄酒出口額最高的市場,總額高達9000萬歐元(近10億港元)。單是2010年,內地進口葡萄酒量就比2009年增長67%。

中國目前已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紅酒消費市場,在中國因素支持下,亦令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紅酒拍賣中心。只不過,內地消費者這種對紅酒的熱情,似乎只集中在進口紅酒上,國產紅酒卻出現一個截然不同的境況。

成本上升毛利降

王朝酒業作為內地四大紅酒國產品牌之一,去年售出的葡萄酒總瓶數6320萬瓶,比起2009年約5740萬瓶,只是增長了約一成。公司最受歡迎的產品是大眾化的王朝乾紅葡萄酒,約佔集團收入39%。

不過,在去年葡萄及葡萄汁成本上升的同時,公司卻因為市場競爭大,未能加價之餘,仍要持續向分銷商提供更高折扣,去年紅葡萄酒及白葡萄酒產品平均出廠售價較09年平均每瓶(750毫升)25.8元略低。結果令公司整體毛利率由09年51%降至去年的50%,純利只是微升2%至1.59億元。

王朝酒業絕非單一例子,中糧集團旗下中國食品(506),生產的「長城」葡萄酒同樣屬於內地四大紅酒國產品牌之一。但周一(28日)公司公布的2010年全年業績,同樣令人失望,純利跌24.7%,其中酒類業務全年銷售收入約31.14 億元,錄得2.6%的負增長。

面對進口紅酒的高增長,國產紅酒股卻未能受惠,究其原因,與市場定位有一定關係。正如辛思維早前寫過,內地消費市場目前正向兩極化的方向發展,奢侈品的追捧者眾多,而廉價的產品亦有一大批支持者,唯有走中間路線的產品最吃虧,衣飾如是,酒業亦如是。

目前,進口紅酒正正走的就是奢侈品路線,富人甚至希望成為富人的都對紅酒趨之若鶩,所以年增長近7成不足為奇。反而「王朝」及「長城」作為國產品牌,走的則是中低檔路線。業績結果正顯示,此路不通,企業亟需要重新調整經營策略。

近日,在成都舉行的2011年春季全國糖酒會,就被內地記者發現,會場內外出現不少造假冒牌廠商,肆無忌憚招徠生意,提供酒瓶、木塞、印刷等一條龍服務。不過,相關部門視而不見,互相推諉責任。相信行業亂局短期內難有轉變,在假酒的威脅下,國產紅酒的生存空間受到進一步壓迫。

假酒充斥市場

事實上,或許正看到問題所在,所以中國食品母公司中糧集團繼去年9月收購智利葡萄酒釀造企業後,上月又再次收購法國波爾多另一家酒莊,期望向高端市場靠攏。母公司的積極部署,亦對中國食品帶來好處。公司業績中透露,去年進口酒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0%,而公司亦計劃大力拓展高端產品。

另一涉及內地葡萄酒業務的金六福(472),旗下的香格里拉酒,在國產紅酒中,走的是偏向較為高檔次的路線,公司近日公布的全年業績,錄得純利增長29.9%,其中葡萄酒營業額按年增長26%。雖然此增長率與進口葡萄酒相比,仍有一段距離,不過也總算有交代。

所以,面對內地巨大的酒業市場,酒股能否好好把握,還要視乎個別企業的經營及市場策略。從近期的業績公布中,終於見到真章。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李嘉誠借王老吉賣涼茶

iPad 2面世成為城中熱話,亦為蘋果代工企業富士康(2038)帶來更多訂單,只不過,歐美經濟漸復甦,目前大部分中國出口企業缺的不是訂單,而是工人。富士康因招工不足,不得不將20萬工作崗位轉移到內陸地區。為了提高競爭力,深圳近日宣布,調升最低工資兩成,但民工荒能否因此紓緩,仍有疑問。漲薪及缺工問題,或令出口股出現有單無法做的情況,為企業發展前景帶來隱憂。

作為全國最暢銷涼茶品牌王老吉,李嘉誠也來借其名氣催谷涼茶銷量。廣州藥業(874)旗下的王老吉藥業日前公布與和黃(013)旗下的白雲山和黃簽署《白雲山涼茶系列產品代理銷售框架協定》,白雲山和黃授權王老吉為其生產的涼茶作內地總代理商。廣藥股價昨日受消息帶動升1%,市場對此合作有一定期望。不過,從預期銷量來看,白雲山涼茶受惠較廣藥多。

據了解,雙方簽約三年,白雲山涼茶今後專注生產,將銷售交由王老吉負責,利用目前廣藥王老吉的銷售渠道「散貨」。預計白雲山涼茶的銷售規模每年增長一倍,即由去年的55萬箱,增至今年的110萬箱,並在2013年倍升至440萬箱,至2013年底可突破3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

白雲山和黃由廣藥旗下的白雲山制藥及和黃於2005年5月合資成立,主要產品為白雲山涼茶系列。雖然,涼茶在內地興起只是近十年的事,但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霸王(1338)去年推出涼茶,找來宇宙最強的甄子丹代言才勉強佔一席位。因此,和黃即使在內地擁有屈臣氏、百佳等知名的零售渠道,亦難帶起白雲山涼茶銷量,現在借廣藥王老吉助一臂之力。

不過,王老吉涼茶本身亦是個背景複雜的品牌,市場上有紅、綠兩色的包裝區分。王老吉雖然自稱有二百年歷史,但廣藥至1997年才將其商標註冊,及後將生產和銷售權交給香港鴻道集團,簽下十五年期合約。多年來,鴻道集團旗下的加多寶企業默默經營王老吉品牌,至2002年大搞市場推廣,將王老吉涼茶衝出廣州,推向全國。此乃市場上廣為熟悉的「紅罐王老吉」。

然而,廣藥見王老吉熱賣卻事不關己,於是乘勢推出「綠罐王老吉」賺一筆。在品牌效應下雖然對銷量有一定幫助,但始終不及「原裝」紅罐產品。因此,白雲山涼茶交由廣藥王老吉銷售,缺乏了品牌效應,能否搭上「順風車」確是疑問,畢竟廣藥王老吉的管理品牌經驗不足。

國泰君安昨日發表報告稱,合作對廣藥未來盈利貢獻有限,維持「中性」評級。該行認為,白雲山涼茶銷售額僅相當於廣藥綠罐王老吉銷售規模的2%,而比起加多寶紅罐王老吉更只有0.4%的規模,即使白雲山涼茶未來三年的銷售如估算般樂觀,只能為廣藥提供額外盈利不足1%。

所以,在此合作之下,還是白雲山和黃較為有利,廣藥最多只是受惠協同效應而已。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啤酒併購 強者愈強

今年內地啤酒市場收購消息接二連三出現,近期有華潤創業(291)旗下的華潤雪花啤酒收購杭州西湖啤酒45%股權,還有商務部昨日批准嘉士伯買入重慶啤酒的12.25%股份。而華創首席財務官黎汝維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明年繼續尋求併購啤酒廠商的機會,維持市場領先地位。內地的啤酒市場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愈來愈明顯。

馬太效應其實是源自聖經,現在引伸為形容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內地啤酒市場正處於三國鼎立的局面,華潤雪花啤酒稱霸華東和華中市場、青島啤酒(168)則主力發展青島和華南地區,而北京控股(392)旗下的燕京啤酒則在華北地區暢銷。當然,市場還有年產量二十萬噸以上的地區性啤酒品牌,如廣東的金威(124),以及嘉士伯收購了部份股權的重慶啤酒。

今年三大啤酒商積極地透過收購各地的啤酒廠,試圖鞏固市場地位和增加市場佔有率拋離對手。華潤雪花5月收購河南悅泉啤酒和上月以3.2億元(人民幣.下同)競購西湖啤酒四成半股權,顯然是加強河南和浙江的華中市場。而燕京啤酒黨委副書記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證實8月購併河南的樂月山啤酒,以及本月中完成收購內蒙古金川保健酒股權的消息。至於青啤則在9月收購山西太源嘉和啤酒,並與華潤雪花競購西湖啤酒股權。

雖然青啤落敗,不過有趣的是青啤與西湖啤酒大股東朝日啤酒簽署委托書,代為管理西湖啤酒另外55%的股權。言即兩個競爭對手走在一起合作發展這個杭州品牌。

據了解,經過一輪收購行動後,目前能夠獨善其身年產量達三十萬噸以上的大型啤酒企業,只餘廣東珠江、河南金星和山東銀麥三家,而年產量能達二十萬噸的中型廠商只剩九家,還有一些地方性的啤酒廠。

然而,按照華創首席財務官的說法和三大廠商今年的行動,預計其他廠商遲早也是他們的囊中物。事實上,地方性的品牌能夠保持獨立,主要是集中在西部地區競爭較少的市場。可是,三大巨頭在全國擴張,馬太效應將會更明顯。

當然,收購並不一定幫助企業做大,重要的是整合產能。辛思維早前談論過重慶啤酒員工反對嘉士伯的收購而醞釀罷工,就是其中一個潛在的危機。不過,透過收購取得更多市佔率,對投資者而言絕對是好事。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廣藥搶回王老吉 合法不合情

美國有可口可樂,中國有王老吉,近日就有北京資產評估公司指出,王老吉品牌價值逾千億元。所以持有該品牌48.05%股份的廣州藥業(874),就被指股價受到嚴重低估,刺激該股連日大漲,昨天更升了10.7%。不過正當大家對公司前景充滿期盼之時,王老吉品牌紅綠包裝的擁有權卻出現羅生門。故事說來話長,有關紛爭可能對王老吉在內地的銷情及未來的發展帶來影響,投資者值得了解一下。

廣東因為氣候的關係,部分人經常容易出現熱氣(上火)的情況,所以日常飲涼茶是不少廣東人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個涼茶品牌,據說王老吉已經擁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不過,成功將涼茶由廣東推廣到全國,卻是近幾年的事。

早前,辛思維已同大家提過,王老吉透過中央電視台的廣告宣傳,及積極參與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的慈善捐款等活動而聲名大噪,銷量大增。

據AC尼爾森的資料顯示,從2002年到2009年,王老吉的平均增長速度高達96%。去年王老吉涼茶在中國的銷售額就達到160億元(人民幣.下同),超越可口可樂的150億元。

涼茶大賣公司未受惠

王老吉大賣,按道理說,擁有該品牌的廣藥理應大賺一筆才對,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原來早在1997年,廣藥註冊了王老吉商標後,就認為公司的核心是藥品,所以決定將紅罐王老吉飲品的生產銷售使用權交給香港鴻道集團,合約為期十五年。

所以,過去多年來,鴻道集團旗下的加多寶企業,就一手湊大王老吉,將紅罐王老吉變成家喻戶曉的產品。不過,由於產品已經交由別人手上,所以紅罐王老吉的暢銷,廣藥得益不大。雖然廣藥手上仍持有的綠色包裝王老吉,其銷量亦受到紅罐王老吉的帶動而有所增長,不過始終不及紅罐裝。

近期,紅罐王老吉的使用權即將屆滿,所以市場傳聞廣藥或有幾個打算,包括收回品牌自行經營、提高使用權費用或將使用權交給可口可樂。為了造勢,廣藥早前就特意在人民大會堂開記者會,指王老吉品牌據估價值達到1080.15億元,以廣藥持有的48.05%股份計算,每股攤佔估值為64元,折合約75港元。

若有關的估值屬實,以廣藥昨天收市價11.82港元計算,其價值至少被低估八成半,再加上廣藥其他的製藥業務,其低估的情況更為嚴重。所以,難怪公司股價近日狂飆,只為要追回這段被低估的差價。

生娘不及養娘親

雖然,廣藥收回王老吉品牌,表面上看似乎對公司的盈利有幫助。不過,近日的紛爭已對公司的形象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內地傳媒就將廣藥形容為王老吉的生母,而加多寶則為養母。當養母嘔心瀝血將孩子培育成人之後,突然殺出一個生母要討回兒子。雖然合法,但絕不合情。所以據內地新浪網所做的一項網上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網民表示支持王老吉現有經營者加多寶,只有一成三網民表示支持廣藥。

要知道發展一個品牌,需要一個強大的市場推廣團隊,在銷售渠道、宣傳策略等方面苦下功夫,才有今天的成果。廣藥若沒有如此的推廣能力,貿然收回王老吉,恐怕只會糟蹋了品牌,倒不如繼續留在有能力帶領品牌前進的人手上。至於加多寶方面,若品牌真的被收回,其實也不必過於傷悲。大可以使用同樣手法,製造出另一個王老吉。

說到將品牌交給可口可樂經營方面,辛思維認為其可能性也不大。事關內地官方及民眾對於這些民族品牌特別看重,所以決不會任由其交到外國人的手上經營。尤記得去年,可口可樂收購滙源果汁(1886)的計劃,就被商務部禁止。所以相信廣藥若有相關的計劃,必定遭受多方面反對,難以成事。

要做股民、廣藥、加多寶及消費者多贏的局面,最好的做法還是將品牌使用權繼續留在加多寶手上。不過,當然大大增加使用費就絕對有必要。所以針對王老吉品牌的重估問題,辛思維認為,廣藥目前的股價或許真的被低估,不過,是否能達到75港元,仍令人有所質疑。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產能易擴 銷量難增

近期,不少食品股都面對毛利率下降的問題,令企業不得不想盡方法開源節流。當然,最好的方法,絕對是增加銷量,抵消毛利率下降損失。果汁股滙源(1886)最近就密密行動,加建生產基地,似乎有意透過提高產能,增加銷量。不過,市場上對於滙源的計劃似乎不太看好,再加上早前交出的上半年業績見紅,令人質疑公司市場策略失當,提高產能也未來能提高銷量。

早前借落周身債幾乎出事的滙源,近期頻頻建生產基地。位於江蘇宿遷的工廠今月初投產,投資了6億元(人民幣.下同),安裝三條生產線。而最新落成的魯中工業園,僅用八個月時間興建,佔地一千三百多畝,擁有十五條生產線,預計每年收入達30億元。另外,福建永春、陜西楊凌、山西萬榮等生產基地年內亦即將投產。

雖然滙源密密布局上游生產線,但市場質疑下游銷售能否消化不斷擴張的產能。有分析就批評,滙源的銷售渠道不穩定,即使經過重整事業部門、專賣店體系、項目部制到承包制等多次變革,但一直未能建立成熟穩固的渠道。

事實上,滙源今年加大廣告和營銷的開支,試圖擴大銷售,但卻令上半年錄得7224萬元的虧損,是該公司上市以來的首份虧損財報。滙源今年上半年的廣告及其他營銷開支達3.67億元,不僅較去年同期上升68.4%,更佔營業額24.8%。有關開支在2006年僅是2.61億元,佔該年營業額12.6%。

滙源要花費大金錢做市場營銷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一直努力做產品推銷,而非品牌推廣。每當有新產品推出時,都要從零做起,如產品包裝、建立形象、廣告等,成本不菲。加上近年滙源不停推出新飲品,而且每種飲品都希望成為「百分百果汁」以後的接力主打,更要加大力度宣傳,因此令這方面的開支大增。可是,檸檬me、果汁果樂等新產品,都未能暢銷而要退出市場。宣傳成效和回報近乎零。

不過,若做品牌推廣的話,花錢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形象,推出新產品只需要適度推廣即可。雖然初期的推廣和建立品牌形象的開支未必能減省,但長期而言還是有著數。事實上,滙源走多產品路線,更需要在消費者中建立形象。

根據尼爾森的統計,滙源是內地的果汁市場的龍頭,但汽水市場逐年萎縮,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會加大非碳酸飲品的投資,滙源將會首當其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