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上游問題難防 食品股埋計時炸彈

德國毒青瓜、台灣塑化劑、日本核污染食品等等,一連串食物安全問題在全球蔓延。過往,對於內地的有毒食品,大家可能見怪不怪;不過,今次連一直標榜食品安全的地區居然也遭遇滑鐵盧,確令人有點始料未及。繼2008年蒙牛(2319)涉及三聚氰胺事件後,近期,雨潤(1068)又被指使用過期肉,統一(220)亦與塑化劑拉上關係。買入食品股,除了要擔心原材料價格上漲、公司毛利率下降之外,安全危機似乎已成為一個難以控制的計時炸彈。

某日在電視上看到一輯節目,講述香港有機食品市場,不禁有點感慨,本來屬於最原始的新鮮食品,對現代都市人來說,居然成為奢侈品。大家每天吃進肚裏面的食品,可能超過一半都含有化學物質。一天兩天可能不會出現毛病,但長年累月吸收,後果令人憂慮,難怪目前癌症已成為香港三大殺手之一,當中有多少與長期進食化學食品有關,實在難以估計。

食品添加劑對健康的影響有多大,目前社會上仍存在爭議,不過,三聚氰胺、塑化劑等化學物質的毒害,已不成疑問。當然,對於上市的大型食品企業來說,犯罪成本極高,所以主動製造這些有毒食品的可能性甚低,但最要命的,還是企業根本難以確保上游供應商是否守法。

原材料供應商累事

以蒙牛為例,當年涉及三聚氰胺事件,也是由於對上游奶農的監管不足所致。而今次統一的母企統一集團在台灣製造的食品驗出塑化劑,亦與上游供應商提供的原料果汁粉受污染有關。內地上市的雙滙集團,早前同樣因為收購了河南豬農使用「瘦肉精」所養的豬而出事。

企業一旦涉及問題食品,對公司股價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雙滙在相關消息傳出後,股價在A股市場連續3天跌停板。蒙牛當年也經歷過股價由24元迅速跌至只有約8元。統一的問題食品雖然並非由上市公司生產,不過既是同一集團,公司聲譽難免受連累,股價一度在兩天內跌了約一成。

問題食品對公司形象、業績、股價所帶來的影響巨大,懂得計算的公司,不可能會主動參與。所以早前,雨潤被指使用過期肉,辛思維亦認為,公司不可能做出如此傻事。其後,雨潤澄清,產品中的出現鋁卡及包裝膜,純粹因為生產線出現故障所造成,並非過期肉。

事實上,內地食品加工企業目前面對的最大困局,是成本上漲問題。康師傅(322)首季毛利率按年跌3.68個百分點,至26.67%,不過慶幸在營業額大升4成的帶動下,純利仍按年增長20%。統一卻沒有如此幸運,首三個月利潤只有1022.9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倒退47%。

苛刻要求反自縛

企業毛利率減少,自然要向上游供應商施加壓力。甚至提出「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特殊要求。例如雙滙的「瘦肉精」事件中,就有農戶大吐苦水指,雙滙收購豬肉時,要求瘦肉率要達到70%以上,但正常飼養的情況下,一般豬的瘦肉率只有約60%以上。所以小農戶為了做成生意,只好鋌而走險。

大企業財大氣粗,提出苛刻的要求,無非也是為了保障產品的質素。只不過,這些mission impossible,卻往往令企業陷入自設的陷阱。例如今次台灣企業在食品中加入塑化劑,就是為了令產品的柔韌性增強,並改善食品口感,不過由於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較貴,所以部分商人才以塑化劑代替。

到底是中國人骨子裏有一種愛詐騙的劣根性,還是真的因為成本壓力,小商家才做出不得已的行徑,沒有人說得清。不過,對於食品股來說,目前上游問題顯現,未來,企業要確保產品安全,惟一的做法,相信只有不斷向上收購。

例如,蒙牛近年就增加了牧場方面的投資,目前在全國擁有14座合作或參股的萬頭奶牛以上的牧場。但對於統一此類產品更廣的食品加工企業來說,未必能夠向全部上游產品進行收購,要確保產品安全,難度更高。

在這個不安全的食品年代,投資食品股,同樣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承受一天內股價大幅波動的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