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中資證券商獨食「肥肉」


對於上海國際板的推出,除了有意上板的企業及投資者齊讚好之外,最高興的當然還有中資證券商。

只因在政策扶持下,內地金融市場仍以中資獨大,即使外國投行進入中國,亦要合資經營,業務擴展有一定限制。若國際板成行,「上市保姆」的工作自然成中資證券商及投行的獨市生意。

目前有意到國際板掛牌的企業普遍規模巨大,例如計劃回歸的中移動(941),以及北上拓業務的滙控(005),相信集資額不會太少,若投行成功獲選為「上市保姆」,所收取的服務費用預計也相當「和味」。

以滙控為例,過去數年來就有不少傳聞。早在2009年,有消息指出,集團已初步選定中金公司及中信證券作為國際板上市保薦人。至今事隔兩年,國際板仍未起動,以上兩間公司未知最後能否成功入選,但相信絕對少不了中資企業的一份。

外資券商有心無力

事實上,若融資規模預計超過300億元人民幣的話,當中涉及的保薦費、承銷費等開支,有望超過10億元人民幣。面對這塊「肥肉」,中資證券商當然要為國際板讚好。

「肥肉」當前,外國投行並非無意爭奪,只是想爭也爭不來。根據中國政策規定,外國投行要成立合資公司方可營業,而且外資比例不得超過三分之一。因此,多年來在中國經營的投行,其業務發展並不太理想,較著名的有瑞銀證券、高盛高華及財富里昂等。

相反,失敗的例子卻有不少,如長江證券和法巴合資的長江巴黎百富勤。在2007年初,因雙方意見不同,最終不歡而散,成為首家退出中國市場的合資證券商。

上海證券和日本大和證券合資的海際大和證券在今年1月之前,只有股改項目有盈利,其餘的新股發行、增發、配股等主要證券承銷業務全都錄得虧損。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去年的數據,股票及債券承銷金額五強分別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銀國際、國泰君安和瑞銀證券。其中,瑞銀證券主要承銷債券,股票業務只佔少數。

若然落實推出國際板,相信保薦生意的「肥肉」將大部分落在內地投行和證券商手上。事實上,內地證券商和投行經過多年發展,具一定規模和能力處理大「刁」。

目前,本港上市的海通國際(665)及國泰君安(1788),可望能成為其中一個得益者。另外,中信證券早前宣布落實H股上市計劃,這些具有國際板概念的證券商,均值得投資者多加留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