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保障性住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保障性住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溫總出口術 內房股入冷宮


在政策打壓下,內房股過去一年來一直不被看好,難得近期各內房企公布的上半年銷售業績普遍出現不錯的增長,令多隻相關股份一度受追捧。可惜,美好時光難以持續。鑑於目前二三線城市樓市仍然熾熱,上周國務院就首次到提出,對樓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要採取必要的限購措施。雖然目前仍處於「出口術」的階段,具體政策未出台,實際影響仍有待觀察,不過,在「風頭火勢」下,內房股短期內相信將再次被「打入冷宮」。

在目前已公布上半年銷售成績的內房企之中,以銷售面積計算,恒大地產(3333)成績最彪炳,上半年累計合約銷售面積611.7萬方米,按年上升83.2%;若以銷售額計算,則以中國海外發展(688)稱冠,上半年銷售額522.3億元,增長85.9%。

另一方面,國家統計局上周三(13日)公布的上半年國民經濟數據中,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仍達到2625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2.9%。配合內房近期公布的業績數據,令人懷疑調控根本沒有發揮作用,內地房產市場依然火爆。

其實,上半年房產投資額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來自保障房的建設。真正屬於商品房的銷售面積只是按年增長12.9%。6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報101.75,比5月份下跌1.45點。

一線城市銷情冷

事實上,在限購令影響下,內地樓市目前仍存在一線偏冷,二三線偏好的情況,例如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月中北京執行嚴厲限購後,過去五個月,二手樓日均成交量僅277套,比去年同期下降60%。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發布的購房者信心指數亦發現,二季度一線城市購房者信心指數只有92.8,不及二三線城市的104.6,兩者信心差距由上季度的4.3點,擴大到11.8點。

在一線嚴厲執行限購令下,內房企只能轉投到二三線城市。恒大得到佳績,正正就是開拓二三線城市的結果,上半年集團新開售的33個樓盤中,沒有一個在一線城市。其中二線城市項目10個,佔比30.3%;三線城市項目23個,佔比69.7%。在限制較少的三線城市發展,難怪恒大上半年銷售金額同比增加一倍,達到423.2億元,完成全年700億元銷售目標的60.5%。

相反,仍堅持留守一線城市的越秀地產(123),受限購令影響,上半年只在廣州推出一個新盤,結果合同銷售面積及金額分別下降40.7%及43.7%,只完成全年90億元銷售目標的33.8%。

二三線城市現隱憂

當然,上半年已成過去,放眼下半年,內房股的前景又如何呢?6月CPI升幅高達6.4%,市場普遍預期,就算人行不再加息,仍有進一步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銀根持續收緊毫無疑問。對於內房股來說,下半年仍需要繼續「撲水」。

縱使公司可以透過在香港發債解決資金困局,但仍令借貸成本上升,而把相關資金調回內地方面,亦面對不少阻礙。所以,內房要突破資金難題,最好的方法仍是做到貨如輪轉,加速資金回籠。

二三線市場,本來已為眾多內房企的希望。只可惜,在一線城市受限的情況下,不少投資者轉投二三線城市,推高當地樓價。參考國家統計局發表的6月份70大中城市樓價數據,發現上海及北京的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分別只上升2.7%及2.6%;不過,樓價同比升幅超過6%的二三線城市卻達到18個,其中新疆烏魯木齊及河北秦皇島的升幅,更分別達到9.3%及8.6%。

在沒有限制之下,二三線城市樓價不受控,對社會穩定不利。為避免再次激起民怨,總理溫家寶上周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或對樓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採取限購。

中央與開發商續「鬥法」

有關限購消息,令一眾內房股股價迅速調頭向下。不過,目前具體政策仍未出台,發展商要保住最後一道逃生門,便要懂得收斂,新盤開價不要太進取,令地方政府較容易向中央交代,則真正使出「辣招」的機會可望減少。

以目前的形勢所見,下半年內房與政府「鬥法」持續,在各方面政策仍趨於負面的情況下,縱使有好業績支持,對於內房股暫時還不宜沾手為妙。

保障房「搶錢」 按揭陷暫停


保障房與私人住宅雖然表面上看似屬於兩個不同的市場,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頗為密切。在銀根收緊下,目前借貸市場已全面傾向支持保障房的建設,私人按揭成為犧牲品,報道指出,近期部分城市連首套房貸亦被暫停。

另一方面,保障房的保障對象亦受質疑,有「地產大炮」之稱的內地地產商人任志強近期就炮轟,上海及重慶等地把保障房的申請資格放寬至中產階級,失去「保障」意義,或對私樓市場帶來衝擊。

上周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早前被指開工率偏低的保障房目前已加緊發展。截止6月底,全國保障住房新開工超過500萬套,超過全年目標任務的50%。當局特別提到,要在資金投入方面進一步加強。

早前,人行突然加息,其後國家統計局公布6月CPI創出3年新高,通脹惡化,銀根趨緊預計仍將持續。不過,銀行仍要將一大部分的信貸額度留予保障房等基建項目。

所以,近日有消息指出,重慶及南昌等部分二三線城市的多家商業銀行,因為「已無錢可貸」,已暫停個人房貸業務。

《中國證券報》指出,在「缺水」下,不少城市的銀行正考慮提高首套房貸的首付比例至40%以上。太原部分銀行更規定,二套房首付比例達50%,大連及三亞等地的銀行,更要求二套房首付比例達60%。

保障哪些人?

保障房的建設,除了搶去了房貸額度,或同時對買樓需求帶來負面影響。任志強近日公開指摘,部分城市的保障房,保的不只是窮人。例如上海保障房標準是個人入息不高於3300元(人民幣.下同),重慶的公租房則提高至5000元。按一個家庭計算,隨時有過萬元的收入也能申請保障房,根本不是針對有需要的窮人。任志強如此憤怒,其實背後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地產商,看到這批明明有能力買私人樓的人,居然可能溜走到保障房市場,而感到氣憤。

今年內地預計將建成400萬套保障房,對整體樓價難免帶來一定衝擊。在銀根收緊、保障房加強,以及限購令下,命途多舛的內房股,短期內似乎仍要在各重壓力咬緊牙關,找尋新發展空間。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慎防水泥盛極而衰!


在千萬套保障性住房的興建計劃支持下,水泥股今年以來股價持續受到追捧,其中安徽海螺水泥(914)的股價就升了近5成。不過,在一面向好之下,其實行業亦存在不少隱憂。央視節目近日就揭發,目前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仍存在,而投標國家基建項目利潤微薄,在煤價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部分中型水泥企業已出現虧損。再加上近日鐵道部消息指,今年高鐵建設將縮水2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水泥需求增長恐怕會大受打擊。

過去兩年來,不論是內地房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還是高鐵等基建項目的增長,都為水泥行業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當然,有需求即代表有賺錢的機會,所以大大小小企業紛紛蜂擁投入到水泥生產行業,令水泥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的水泥產量達到了18.8億噸,即全國人均超過1噸。

保障房效應炒過籠

為了壓抑過剩的產能,並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去年11月,工信部就發布《水泥行業准入條件》公告,鼓勵現有大型水泥企業兼併重組。雖然淘汰落後產能並進行兼併似乎對大型水泥企業有利,不過,產能過剩問題一時之間仍難以解決,而水泥業發展前景仍存在不少問題。

事實上,近半年來,水泥股被炒起,都是因為保障性住房的因素。只不過,若以內地每套保障房水泥平均用量10噸左右計算,千萬套保障性住房大約能令水泥需求增加1億噸,只是相當於2010年水泥總產量的5.3%。所以,過去一段時間水泥股似乎有被炒過籠的迹象。

在興建保障性住房令水泥需求增加的同時,基建方面的水泥需求卻有減少的可能。早前,因為貪污弊案令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下台,並引發當局對高鐵建設的重新審視。報道指,鐵道部經過仔細研討後,決定將年初計劃的基本建設投資7000億元,減少為4000多億。

鐵路建設的減少,對於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水泥業來說,絕對是一項壞消息。縱使按照規劃,今年水泥工業的落後產能淘汰總量將達到1.3億噸,比去年的9155萬噸進一步增加,不過,有關的計劃仍未能完全改變目前水泥業產能過剩問題。

近日,央視《經濟半小時》節目對水泥行業進行深入探討,節目訪問一家中型水泥企業,遼寧中北水泥集團,道出了目前水泥行業的困局。負責人表示,業內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公司去年的產能雖有500多萬噸,但實際銷售只有270萬噸,產能實際利用效率只有58%。所以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價格一直無法得以提升。

只不過,水泥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煤炭,1頓水泥要消耗7000大卡的標準煤110公斤左右,煤炭消耗幾乎佔水泥生產成本的50%以上。過去一年,內地煤價升了約兩成半,為水泥業成本帶來巨大壓力。

政府項目利錢薄

同時間,企業承接政府的高鐵及保障性住房項目,卻是量大而利薄。例如有水泥企業中標瀋陽到丹東高鐵工程,中標價是每噸288元,但所用的水泥生產成本已達到280元,若再加上每噸35元的運費,則每噸要虧損27元。

雖然中小型水泥企業虧損不斷,難以生存,遲早或成為吞併的對象。但其實,小型水泥廠由於生產及管理不規範,其成本反而比大企業更低。所以,看到小型水泥企業的困境,令人不得不對目前上市的大型水泥股的經營狀況產生疑問。而未來一段時間,大型水泥股需要耗巨資進行兼併,吸納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能否帶來協同效應,還是會拖垮公司,仍值得投資者加倍留意。

若單看往績,去年各水泥股的業績均十分亮麗,絕對沒有半點令人質疑之處。不過,若放眼未來,水泥企業仍有諸多不明朗因素。目前股價是否仍有持續上升的動力,辛思維不感樂觀。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研究水泥股的難處



有讀者問:「保障性住房咁Heat,點解你只介紹中國建築(3311),而不是近期大熱的水泥股」!


筆者之前已多番提及中國建築,除了人所皆知公司將受惠政府未來三至五年大量興建保障性住房外,大家也要緊記公司未來發展的三大趨勢,其中包括:一、香港佔營業額比重將下降,中國內地則上升;二、建築承包的比重將下降,基建投資(如BT)則持續上升;三、香港工程的毛利率不繼提高。加上管理層質素遠高於一般內地公司,以及改變過往幾年利潤增長15%目標的Guildance,提高至今年的20%。

以上各點令筆者對中國建築的投資堅定不移,高增長將會是2011年及2012年。

難以跨省銷售

有朋友質疑筆者是否不懂水泥股,所以一直沒有推介相關公司。聽後實在有點氣結!筆者數年前曾參與多個水泥公司的收購合併工作,部分項目涉及安徽海螺水泥(914),Deal Size 一點都不小。故此,筆者對水泥行業的熟識程度不會比一般基金經理差,部分人連各省市水泥價格為何相距那麼大的原因都不明白。由此可以想像,一般的散戶投資者更不懂行業的特性。

清楚水泥廠分布與建築

筆者在此希望大家了解最重要的一點:水泥重量大,運輸成本高,而且使用期限短(只有幾個月),所以很少跨省銷售水泥,最多也只會遠銷至鄰省較近的地方。水泥需求大部分來自當地的建設,供應大多只能靠當地的水泥廠,由於供應不能隨時增加或減少,所以地方的水泥需求變化會立即影響水泥價格,影響水泥公司的利潤。

要深入了解水泥公司的利潤增長情況,必須知道公司的水泥廠地區分布及當地建築發展的情況,稍為出現供求的變化都會影響水泥價格。因此,要認真研究及投資水泥股所花的精力都較一般行業大,一般的散戶要知道相關資訊非常困難,更不要說分析研究。

在「十二五」規劃中,有很多政策對各行業都產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以及使某些行業發展形成了一個趨勢,如保障性住房的爆炸性發展、LED燈的崛起、加速天然氣的使用、物聯網的興起和加快新材料的應用等。

穩健投資者勿沾手

在筆者眼中,水泥行業受惠於保障性住房的推動,但是太Cyclical,可以於轉瞬間快速增長,也可以突然減速,殺過大家措手不及,所以建議喜歡平穩的讀者,考慮其他相對較為不「刺激」的行業趨勢而選股。筆者認為,較清晰的趨勢莫過於天然氣的使用,下星期讓我再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