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能力最高的內銀建設銀行(939)公布業績,行長張建國及董事長郭樹清於業績後的講話,透視大家所關心的內地經貿及信貸情況,對評估中國經濟有重大的參考作用,讓我們聽聽建行兩位老總說了些什麼。
張總為建行的地方融資平台債務提供了具體的數據,而該行對壞賬的準備情況,亦反映集團對這場風暴做足「防風」措施。據張總透露,地方融資平台佔公司去年總貸款額的10%,達580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建行已意識到地方貸款的違約風險,所以特別作出了歷史新高的325%撥備覆蓋率。
325%的撥備覆蓋率,較2008至2009年金融海嘯時,建行為整體貸款作出接近200%的撥備覆蓋率為高。這個數字相信是近20年中外金融機構中最高的數字,反映建行對地方債務問題高度重視,就如住在海邊看到刮風,已在海堤旁堆好沙包以防風浪。
其實,不同地區的地方貸款風險程度不同,張總也留意到,雲南便是一個特別要關注的省份。他指出,建行已審慎處理對雲南公路的新貸款;而對於鐵道部的貸款規模,建行亦不敢掉以輕心。業績公告顯示,建行已把鐵路和公路貸款審批權收回總行,地方分支行無權審批。
收回貸款審批權
事實上,把審批權收回除了可以更好地控制風險及額度外,對於地方分行來說亦有好處。事關地方分行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若有關機構開口要錢,分行要拒絕存在難度。所以辛思維倒認為收回審批權,既有助分行與地方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又能控制借貸質素與額度,確是明智之舉。
對於銀行自身的形勢,張總亦作出了適切的判斷,並提到把發行面值800億元次級債充實資本;以債代股融資,顯示建行未來供股的機會降低。近期人民幣債大熱,相信不少香港投資者亦期待,建行能發行一些不同年期的債券,配合投資者的不同投資需要。
說到人民幣債,另一位老總郭樹清則關注人民幣債券發行的地點。配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上周提出,支持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的言論,郭樹清透露,將發行的800億元人民幣債券中,為數不少的部分將在香港發行,一來香港發債的息率較低;二來又可擴大香港債市的闊度。
美銀減持有懸念
近期多家內銀股受到海外機構減持,持有建行10.23%股權的美國銀行,面對美國自身的財困,會否因此而減持該行,成為外界關注的重點。針對外界的疑惑,郭總近日便透露,從美國銀行方面了解到,該行將長期持有不少於5%建行H股,但沒有接到其減持的通知。
不過,郭總的言論,反而為整件事增添更大的懸念,令人感覺美銀必沽貨無疑。美銀會否沽出那5.23%的股權仍是未知之數,但最少正如張總所說,建行的股權回報率高,比美銀經營好得多。所以放棄建行,或許是美銀的損失。
對於建行自身的經營狀況,兩名老總均力求給予大眾一幅正面的圖畫,但仍流露着一絲憂慮,例如郭樹清便表示,全球的經濟增長存在不確定性,其審慎態度較以往濃烈。另外,郭總亦看到同業競爭激烈,似乎是觀察到除了國有銀行外,融資租賃及摩登典當成為一股爭奪生意的新勢力。
建行高層於過往的業績會中,對後市的掌握都頗為準確,例如2007年8月當大部分投資者被樂觀情緒主導時,郭樹清便指出建行業績雖佳,但要面對內地通貨膨脹、人民幣滙率波動,以及高耗能產業面臨宏調的挑戰。當年預測的問題之後陸續爆發,樂觀之餘不忘保持警惕,及後證明,建行於金融海嘯中有快人一步的應對措施。
如今面對歐美市場的滔天巨浪,兩位老總的言論「加倍審慎」,似乎亦透視着前景的不明朗。細味這家中國龍頭銀行老總的言論,或許能作為投資路上的指南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