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eleco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eleco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深圳製造業增值由手機啟動


近年,內地不斷強調中國製造業要升級,要由勞動力密集轉型為技術或資本密集企業;鄰近香港的深圳,亦推出不少政策淘汰附加值低的行業,並鼓勵高新技術企業進駐。目前,當地手機製造業發展十分蓬勃,除了供應本土需要,更遠銷至南亞及非洲等地。不說不知,原來深圳的手機出口與香港的重慶大廈有着一段微妙關係。

深圳製造 「重慶」分銷

在重慶大廈2樓,手機店的小伙子忙着與來自不同地方人士談生意,人頭湧湧,這座與四周新建商場相映成趣的舊樓,是國產手機外銷的集散地。路透早前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引述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Gordon Mathews估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地區使用的手機,約有兩成由深圳製造,雖然該統計無從考證,但深圳手機製造業的發展一日千里,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要小看深圳的中小型手機製造公司,它們其實大部分均擁有設計和裝組手機技術,有時功能可以媲美大品牌的手機。當然,這些產品部分技術不夠穩定,所用原料不夠優質;但消費者始終也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所以價廉這個因素,已足以令這些產品得到南亞及非洲民眾的垂青,形成一個特別的出口市場。

報道指出,重慶大廈手機出貨量驚人,而且大部分貨源均來自深圳,大廈內大小分店的銷售量達到1.5萬至2萬部,小店舖月賣5000至1萬部,大店舖賣2萬至3萬部,以大廈內近百間店舖計算,每月出貨量達到200萬部,難怪有深圳製造手機稱雄非洲之說。

深圳銳意發展科技業,所以近期副總理李克強訪問廣東省期間,亦探訪了位於深圳華強科技企業,對從業員作出鼓勵。事實上,雖然由其他較低端的製造業轉為技術要求較高的手機行業,但深圳製造所代表的「廉價」形象未變;所以,對於收入水平較低的印度及北非民眾來說,深圳「雜牌」手機價廉物美,吸引力十足。

電子軟件業躍動

海外有龐大的需求,深圳手機製造業自然愈趨熱鬧。但其實,除了這些「雜牌軍」之外,部分深圳落戶的公司更發展自己的品牌,TCL通訊(2618)便是一個較為成功的例子。

TCL通訊近年的業績確是令業界眼前一亮。去年,這家手機品牌商的銷售額達3.91億元,按年增長56%,相對於富士康(2038)最近一份慘蝕2.2億美元的業績,更顯得亮麗,兩者產業結構最明顯的分別,莫過於前景擁有自家品牌,後者則堅持要做「宇宙最強」的代工商。

其實,說到深圳近年積極鼓勵的高科技行業,當然不只是手機,電視及電子產品的製造亦相當興旺。辛思維年前就曾獲邀到TCL多煤體(1070)深圳總部參觀,辦公大樓內,陳列着各式新款電視、影音器材、電視機頂盒,陳列室與生產設備、廠房結合,井然有序,隱約看到南韓及新加坡先進管理的影子。

除了電視、手機及電腦等硬體,軟件研發業亦開始在深圳萌芽。行業的發展有一部分的功勞要歸給發達的港口碼頭業,只因從事物流及倉儲服務的中小企,對商業應用軟件要求甚殷。因此,金蝶(268)這類應用軟件開發商,當初選擇在深圳高新科技園設立總部,就是看準華南地區的需求。比起神州數碼(861)及浪潮國際(596)等競爭對手,金蝶更專注於中小企服務軟件的發展,亦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有密切的關係。

對於開拓高科技行業,香港只擁有一個空殼的數碼港,反倒是深圳的科技產業正切切實實地發展起來。鄰居有好發展,香港也不必眼紅,至少深圳製造也帶起了香港的「重慶」分銷。

超越3G的中電信



推進資訊化建設,已成為中國未來5年的發展重點之一。工信部近期發表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電訊業增速4年來首次超過GDP,達到10.1%,而同期全國GDP只有9.6%。資訊化建設不止着眼於3G,還包括寬頻、WiFi等技術的發展。

本港3隻內地電訊股之中,以中電信(728)的業務最闊,可望在資訊化建設中成為最大得益者。

有別於聯通(762)及中移動(941)業務中,主要來自電話通訊服務,中電信雖然作為內地第三大流動電話服務提供者,但其實流動電話在公司去年的整體業務中只佔13%。公司目前最大的業務其實是互聯網,佔比達到三成。所以,看中電信的發展,若純粹從3G的業務出發,則似乎有點兒片面。

事實上,內地「十二五」規劃中其中一項重點,就是要推進社會各領域的資訊化發展。近年,不少地方都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即透過提升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頻網等設施,以促進城市發展。

今年7月初,中電信就與福建省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集團未來5年將投入600億元人民幣,建成由10個智慧城市組成的福建智慧城市群。一旦建成後,預計將對公司推動互聯網及其他數據服務有利。

另一方面,中電信早前亦宣布,將在國內全面展開WiFi熱點覆蓋,到今年年底,將WiFi熱點增至70萬個,明年再增至100萬。比起中移動早前宣布,未來3年內,在全國建成100萬個WiFi熱點的速度更快。

在目前的平板電腦熱潮下,中電信的網絡建設,將有利公司奪取這個流動數據需求增長的商機。麥格理近日發表的調查報告已指出,中電信的3G接收水平更優於其餘兩家電訊商。流動上網服務的穩定性,對於中電信吸引一些不受號碼轉台限制的平板電腦客戶有利。

再加上近日,市場上有關中電信在今年第四季引入iPhone的消息甚囂塵上,若消息屬實,相信會對在3G吸客方面表現不俗的中電信帶來進一步利好。

解構iPhone救不了聯通之迷


蘋果iPhone等智能電話的面世,為全球電訊商帶來增長良機;尤其看到數碼通(315)過去兩年的業績以倍數增長,更加令人憧憬,在內地擁有iPhone代理權的聯通(762)也能交出亮麗成績。不過,參考近期三家內地電訊商公布的3G上客數字,卻發現聯通用戶淨增長數字,比起另外兩家沒有代理iPhone的電訊商還要低,到底是iPhone的魅力不足,還是另有內情?

3G上客數字低

自從iPhone面世後,帶動蘋果收入增長,公司過去5年在亞太區的利潤就大幅上升了30倍。內地同胞不斷蜂擁到港搶購iPhone,水貨客生意不絕,蘋果魅力毋庸置疑。而聯通作為內地唯一一間有售賣iPhone的電訊商,其業務發展自然令人期待。

然而,近期公布的6月數據中,聯通3G用戶只是增加了185.5萬,相反,沒有售賣iPhone的中移動(941)及中電信(728),3G客戶則增加了302.9萬及187萬。iPhone似乎未為聯通帶來太大好處,而公司首季利潤更因為3G補貼的支出增長而下跌了86%。

iPhone曾令聯通成為市場炒作對象,但當一份份實實在在的數據公布後,大家才發現一切原來只是一場夢。但為何聯通未能如數碼通般出現逾倍的盈利增長呢?除了受到補貼的巨額支出影響外,背後原因其實頗為複雜,當中有先天因素,亦有政策影響,且待辛思維逐一為大家剖析。

截至6月底,中移動總客戶數達6.17億戶,比起中電信及聯通加起來還要多一倍以上。用戶較喜歡中移動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訊號系統建設上較完善,接收狀況較佳。有從中移動轉到聯通的內地朋友亦向辛思維坦言,始終認為中移動的訊號較穩定。

以上只是2G時代,消費者對三家電訊商的印象。而踏入3G時代,情況又有沒有改變呢?事實上,目前內地三家電訊商所用的3G制式均不同,中國移動用的是中自行研發的TD-SCDMA,中國聯通用的是歐洲的WCDMA,中電信用的則是美國的CDMA2000。

攜號轉台政策成關鍵

過往,內地不少人均認為聯通所用的歐洲技術具有優勢。不過,近日麥格理發表的一份報告卻指出,該行在上海多個地點所做的測試發現,三家電訊商之中,中電信的接收情況及通話質量最佳,聯通則最差。麥格理的報告再一次證明,聯通在各方面均有被高估之虞。

但其實,不論接收情況如何,未來國策支持的,仍然是中移動的國產技術。只因中國市場需求大,肥水不流別人田,為免向外國支付巨額專利費用,以及戰略的考慮,中國在政策上仍將傾向支持中移動所使用的TD制式。

官方如何作出支持,在攜號碼轉台這項規定中,就可以充分反映出來。目前,除了海南及天津兩個試點城市之外,內地消費者若想轉台,就必須放棄使用了多年的號碼。所以難怪有報道指,有消費者在聯通買了機後,將通話計劃易手,繼續使用中移動的網絡。中移動主席王建宙早前亦透露,公司目前的iPhone的用戶已有400萬。

聯通及中電信未來能否壯大,某程度上仍要取決於攜號轉台政策。去年10月,內地在天津及海南試行攜號轉台,內地傳媒引消息指,官方對此還有一個3年計劃。第一年允許2G客戶由中移動轉到聯通及中電信,但3G客方面則只能由兩家公司轉入中移動。第二年則允許2G客在三間營運商之間自由轉台。第三年3G客亦可以自由轉台,不過使用中移動TD制式的客戶就只能轉入,不能轉出。

以上計劃若真正落實,可以反映官方有意由聯通及中電信先接收較低端的2G客,中移動則全力發展3G;尤其在3G發展方面,TD制式只能入不能出的規定,對中移動絕對有利。

在官方眼中,聯通及中電信所使用的歐美3G制式,某程度上仍屬於後備的地位,中移動的TD制式才是主角。所以不論聯通如何努力,「二奶命」仍難以改變。iPhone救不了聯通,反而各類智能手機的崛起可望為增長放緩的中移動帶來新動力。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流動上網裝置熱 電訊服務憧憬大



蘋果iPhone等產品的出現,不但令虧損了10年的和黃(013)3G業務大翻身,更為面對市場飽和的危機的內地3大電訊商找到新增長空間。只不過,要支持這些新產品的高速發展,背後需要有一個先進的流動上網服務作為配套。為了分流3G網絡的壓力,消息指出,內地3大電訊商正計劃加快建設WiFi網絡。WiFi的加速發展,除了令一眾電訊設備股受惠,更為中國整體流動數碼產品市場的增長,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份,全國手機用戶數量達到8.8億戶。若以全國14億人口計算,滲透率只有約6成,未達飽和。只不過,兒童及老年人始終並非手機主流用戶,所以若以9.1億15-59歲人口作為主流用戶基數,則會發現內地目前手機的滲透率已愈9成半,飽和危機的確存在。

等待「質」變

但其實,數量上的飽和並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能否出現「質」的改變。以香港為例,早在2004年的統計已顯示本港流動電話滲透率超過100%。當時電訊商只能以鬥便宜的方法生存,毛利率下降。不過近年來,蘋果iPhone等智能手機出現後,即開始迎來「質」的改變。月費由數十元,變成數百元,電訊股的每戶平均收入(ARPU)大升,帶動數碼通(315)由寂寞無聞,變成股民追捧的對象。

內地電訊市場,目前亦面對同樣的問題。曾備受市場追捧的中移動(941),因為飽和危機亦被指已淪為「公用股」,股價一直未能升上80元以上。只不過,在智能手機大行其道的今天,看到數碼通的例子,辛思維倒認為,內地電訊股進行蛻變的時機相信不會太遠。

事實上,除了智能手機之外,結合流動電話、相機及平板電腦等功能於一身的流動上網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簡稱為MID)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除了蘋果的iPad、三星Galaxy Tab及聯想(992)的樂Pad等之外,內地本土品牌亦快速崛起。

一直以來,內地電訊產品「山寨」形象深入民心,只因過去只懂得抄襲,沒有創新,沒有品牌。不過目前,其創新的程度已不斷改善,除了能提供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功能,更開始着重建立自家品牌形象。難怪設計諮詢公司IDEO亞太區執行總裁李睿哲(Richard Kelly),近期出席博鼇論壇時,亦稱讚中國「山寨」手機廠商的創意。

上星期,在香港舉行的春季電子產品展中,就有不少來自內地的MID企業參展。辛思維亦抽空到場內走了一轉,有業內人士告訴辛思維,不少中國製的電子產品,與蘋果用的是一樣甚至更好的配件,但少了名牌效應,所以售價更便宜,價廉物美。

雖然目前內地高收入人士,仍傾向於追逐國際知名品牌,不過,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對本土品牌的認受性已不斷提高。易觀國際近期發布的內地平板電腦報告就顯示,壹人壹本、藍魔及愛國者三大品牌,總共已取得10%的市場份額。

除去名牌的外衣,國產智能電話以大約1000元人民幣的價格,令更多消費者可以用上3G服務,而國產MID產品,同樣可以令本地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優質流動數碼產品。

增WiFi熱點

當然,要更流暢地使用這些新智能產品,背後當然離不開3大電訊商所提供的流動網絡服務。為了紓緩3G網絡的壓力,中國移動早前已公布,未來3年內,將在全國建成100萬個WiFi熱點。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平安證券的報告指,預計WiFi建設將帶動250億-300億元人民幣的電訊設備新市場。消息指,中興通訊(763)等設備商已獲得了部分定單。同樣從事無線電訊網絡工程的京信通信(2342),是否亦能從中分一杯羹,值得憧憬。

目前智能電訊產品的潮流已難以逆轉,雖然對於生產商來說,競爭仍劇烈,不過,對於提供服務的電訊商來說,需求及增長前景毋容置疑,只待另一個高速爆發期。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看得起你才打你!


訴訟是負面詞,亦是遇上麻煩的代言詞。上市公司遭到起訴,投資者必定向壞處想,有理無理,先沽出股票。不過,外國科技行業對「侵權訴訟」一詞卻有另類看法,最常見是被視為打壓對手的技倆,以及爭取曝光機會。中興(763)上周傳出遭愛立信起訴侵權,某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愛立信對其市場地位的一種肯定,未必是壞事。

中興公布收到訴狀,愛立信起訴其子公司英國中興,數款手機產品侵犯技術專利,要求停止侵權和賠償損失,但未有提及賠償金額。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指,愛立信同時還在意大利和德國提出侵權訴訟,不過中興稱還未收到相關訴狀。消息指,愛立信一直與中興就有關的專利許可談判,但3年以來未有結果才採取行動。

專利糾紛已經困擾中興近一星期,股價從高位回落,周一至昨天累計下挫6.14%。事實上,侵權起訴對於被封為「山寨王」的中國特別敏感,投資者在此背景之下急急沽貨不足為奇。

然而,這類官司在外國司空見慣,尤其科技公司之間互告侵權十分常見。上月底,諾基亞第二次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投訴蘋果公司的iPhone、iPod和iPad侵犯其7項專利權。細讀諾基亞的聲明,發現所涉及的專利,幾乎涵蓋所有產品的核心技術。至於諾基亞上次起訴蘋果公司是在2009年10月,指iPhone侵犯其10項專利。當時,蘋果公司反擊,稱對方亦有侵犯專利。不過,去年3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裁定蘋果公司並未侵犯諾基亞提及的專利。事實上,此類官司一般都難以提供足夠證據支持而不了了之。

如今中興面對同類的侵權起訴,如果以樂觀思維出發,中興的海外市場日漸強大,對業界構成威脅,於是來個「下馬威」。事實上,中興近年在外國業務急速增長,據去年財報指出,在歐美地區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五成,佔整體營業額21%,是歷年比例最多。回首5年前,該市場佔整收入不足1%。

另外,據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數據,去年上半年全球流動設備市場收入達152億美元,中興佔了其中的10.9%,排名第四,僅隨諾基亞西門子、愛立信和華為之後。

雖然官司對中興帶來一定困擾,不過,近期公司亦有不少利好消息,如獲選中移動(941)的TD-LTE設備供應商,若投資者看好其長線發展,則要提高心理質素,做好準備隨時迎接「侵權官司」。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三網融合精神尚存


內地傳媒日前引述工訊部的消息報道,三網融合恐怕已經夭折。去年熱炒的三網融合概念股,即時應聲下跌。把三網融合說成「夭折」或許有點跨張,以「進展緩慢」形容似乎更貼切。雖然,由政府牽頭的三網融合遲遲未見成效,但一眾視訊網站已經急不及待,實行相類似概念,開始從網站走入手機和電視,三網融合其實精神尚存。

三網融合被指夭折,主要原因是繼去年批出12個試點城市之後,一直未有進展,而工信部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對傳媒稱,很久沒有開會,因而有夭折的說法。三網融合停滯不前,歸根究底就是各方利益難以平衡,互不相讓之下,就此被擱置了。

首先,廣電部門與電訊部門就播控權之爭,造成雙方系統無法融合。廣電部門雖在去年由中央主導下獲得播控權,但礙於光纖和?頻技術不及電訊部門先進,難以提供IPTV訊號,於是成為了電訊部門的談判籌碼重奪播控權,雙方就此膠著。

其次,廣電部門內部就IPTV平台有一番惡鬥,阻礙三網融合發展。根據去年7月廣電總局發表的344號文,確定了IPTV分中央和地方兩級平台方案,央視國際為中央平台,而內容供應商上海百視通為地方平台,但雙方就主導權爭持不下。三網融合不同環節的利益者鬥爭,令項目陷入僵局。

雖然利益之爭阻慢三網融合發展速度,但用戶已經急不及待。既然市場有需求,就由民企出手。內地視訊網站,如優酷、酷6、土豆網等,正朝著三網融合的方向進發。

多個視訊網站已經推出手機應用程式,用戶可隨時隨地收看節目。此外,網站與電視生產商合作研發互聯網電視,將視訊內容搬到客廳。雖然目前可供選擇的互聯網電視款式不多,但今年稍後將會見到更多產品。

事實上,優酷和酷6已經在美國上市,而土豆網亦傳今年內會緊隨其後。她們表明所籌得的資金,除了發展版權內容外,還加強手機和互聯網電視的研發。同一節目內容,在電腦、手機和電視上收看,就是三網融合的精神。

不過,市場對三網融合「夭折」的消息過於敏感,相關概念股周一齊挫,其中設備股最傷,中興(763)跌4.37%,晨訊科技(2000)下滑1.18%。其實,民間的三網融合,同樣對電訊設備需求高,若網絡商不擴容,難以負荷如此龐大的視訊流量,設備股不宜看得太淡。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中國無線表現反覆 高盛評級一改再改


朋友D︰「2010年利潤增長超過100%,估計2011最差也不會低於30%呵!」

朋友A︰「惠理基金在3.3元以上不斷增持,4.4元時還在買,持有超過9%股權,且一直未賣一股,我在3.25元時入貨,惠理都不怕,我為何要怕?」

朋友B︰「聽說索羅斯都去看他們的廠房,估計他們的技術水平一定不低!」

朋友C︰「3G在中國還在起步階段,3G手機的需求極大啊!」

以上的朋友堅持以上看法,並且都投資了中國無線(2369)。如果現在還持有,我實在為他們擔心,因為我不看好中國無線。

觀乎它上星期四的業績,營業額增長164%,至40億元,雖然毛利率下降了3.1%,但利潤仍增加100%,至4.8億元,股息又增加了67%,至5仙,亮麗乎?

其他收入掩蓋經營不善

請看看以下驚嚇的半年業績分析︰

淨利潤︰上半年賺2.7億,下半年賺2.1億,半年比較下跌了22%。

再細看損益表,「其他收入」包含了政府資助及補貼,指稅局退回的增值稅,以及財政局用以支持本集團若干研發活動的政府撥款,即與經營活動無關的政府補貼,其餘的是銀行利息、租金及其他不知名收入。

上半年有4100萬元,下半年有1.8億元,如果簡單地把整個「其他收入」扣除,調整後的淨利潤將是︰上半年賺2.3億元,下半年僅賺0.3億元,半年比較下跌87%。

從以上可以看出2010年下半年的經營狀況非常惡劣,筆者實在擔心它於2011上半年會否由盈轉虧。在分析員會議上,曾經有人提及為何上下半年出現這麼大的差異,管理層解釋不了。也有其他分析員問及一些經營性問題,如生產多少部手機才能breakeven和高中低端手機所佔收入比例等,管理層的答案都是模稜兩可。

有部分人可能不滿他們的答案都提早離開了…… 這與筆者上星期提及的中國建築(3311),他們管理層在會議上寧願超時也要解答在坐所有分析員的疑問的做法,確有天淵之別。

另外,看看高盛三份關於中國無線的報告︰

2010年10月26日發出首份研究報告,給予買入,目標價4.8元。認為中國無線於未來10年會好像HTC一樣高速發展,成為國內的HTC。

報告認為,公司的軟件、品牌和獨特的市場定位都能幫助創造競爭優勢。估計2010年營業額50億元,淨利潤5.8億元;2011年營業額72.6億元,淨利潤7.6億元。

約一個月後,同年12月1日,報告指出,中國3G手機市場於10月份的銷售量首次突破500萬部。另外,中國無線取得中國移動600萬台手機訂單;再加上公司推出首部旗艦Android N930智能手機。

在很多利好因素之下,把2011年及2012盈利預測調高,2011年營業額變為84億元,淨利潤9.1億元。更重要的是,把之前的目標價4.8元大幅調高27%,至6.1元。

兩個多月後,2011年2月25日,報告指出,中國無線今年強勁的銷售量增長,可能不足以抵消平均售價及毛利率大幅收窄,因此,把2010年至2012年的每股盈利預測調低5%,至30%,預測2011年營業額85億元,淨利潤則大降至只有6.7億元,目標價下調至3.9元。

高盛報告大幅修改

四個月內發生了首予買入評級,調高目標價,然後降級至中性並大幅下調目標價,事件似令人摸不着頭腦。如果閣下是高盛的客戶,跟報告買入,然後增持,最後沽出,必定有所虧損,對高盛非常生氣。

作為投行老大,短時間內大幅修改報告內容實在很少見,因此筆者偏向相信編寫報告的分析員在調高目標價後,知道更多市場消息或公司的經營情況,情況實在很惡劣,所以逼不得已才降級。如果閣下真的「跟足」高盛所說,現在回看也值一笑,因為直至昨天收市股價已下跌至3.02元了。

根據聯交所資料,惠理於2010年8月首次披露持有中國無線逾5%,其後不斷掃貨,持股達9.1%,買入價介乎3.319元至4.447元,一直沒有減持的紀錄。你認為惠理不怕中國無線的經營愈趨困難嗎?他們怕,但更怕若果自己沽一點點,市場也跟着狠狠地沽,令他們無法散貨,損失嚴重。既然洗濕了頭,只好繼續博一鋪吧。

其他短打︰

中國秦發(866)昨天曾大跌16%,至4.24元,下午慢慢回升至4.76元收市,只跌5.7%。公司星期日公布業績,淨利潤增長190%。公司今年1月發出盈喜,預期「2010年淨利潤將大幅增加至2009年淨利潤之不少於兩倍半」,你認為是增長250%還是150%?

大家都以為是預期增長250%,實際業績竟然相差甚遠,昨天早上不斷沽貨,中午才發現是文字的表達問題,可笑乎?可憐那些因此而賣掉的基金朋友,真的欲哭無淚!

偉仕控股(856)的業績大致符合預期,介乎麥格理與星展唯高達的預測之間。但由於iPad2在中國及亞太的銷售時間表未確定;加上iPad2的推出會影響現時iPad1的銷量,畢竟國內很多人把iPad用作商場的禮物,送iPad1給人家不是很Out?

小道消息,現在已經由月銷五萬多台的iPad1下降至只有三萬多,筆者建議大家沽出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神州3G客破半億 肥了設備商


根據國家信息產業部資料,全國的3G用戶人數已於1月份突破了5000萬戶,增長速度驚人。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第三代流動電訊網絡發展興旺,為設備商帶來不少生意,但電訊網絡營運商及內容商卻未見獲得厚利,將來的賺錢機會,也集中在器材設備供應方面。


信息產業部統計顯示,今年1月份內地3G用戶增加468萬戶,達到5173萬戶,首次突破5000萬戶大關。其中,中移動(941)的3G客戶達到2454萬戶;中電信(728)剛公布的業績顯示,截至2月底止,3G客達1476萬戶,按年增長超過兩倍;聯通(762)截至2月底的用戶數目亦達到1668萬戶。

中國無線盤滿鉢滿

不過,說到得益於3G客增加的,倒不是網絡經營商,而是一批設備商,無論由基建設備到手機,去年都賺得盤滿鉢滿,未來一年前景仍看俏。

一眾電訊設備股過去的業績均反映出不俗的增長勢頭。以提供基站設備和終端手機的中興通訊(763)為例,去年收入按年增長17%,至702.6億元(人民幣.下同);純利增長32%,至32.5億元。提供雙模手機的中國無線(2369)去年純利激增一倍,京信通信(2342)純利亦增28%。

3G進入增長迅速的年頭,用戶人數激增,在系統優化方面將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預期設備商的訂單增長仍然不俗。就以京信通信為例,提供的是訊號進入手機前「最後一里路」的優化服務,大城市的用戶不斷增長,對於個別地點的通話需求有所提升,京信的服務便有提高接收質素的作用。

就去年業績所見,京信的訂單不但沒有被2G無線優化的需求減少影響,反而由於接到大量的3G項目,足以彌補2G收入的減少,集團無線優化業務收益增長近25%,至17.2億元。

電訊設備的分銷商,也受惠於內地3G客的增加,獲准於內地分銷iPhone及iPad的電腦設備分銷商偉仕(856),就迎來龐大商機。

偉仕本身的業務只是為分銷電腦設備,毛利率僅得數個百分點,但就勝在代理多個品牌3G產品,薄利多銷,以量取勝。偉仕分銷iPhone產品只是剛起步,未來繼續有龐大商機。

香港的3G用戶大增,提高了的服務月費令數碼通(315)跑出,盈利大幅增長之餘,股價亦節節上升;但在內地,多了人使用iPhone,卻推動不了電訊營運商的利錢。

中電信的資料顯示,在3G用戶增去兩倍的2010年,每月每戶平均收入(ARPU)反而由59.5元降至54.2元,可見一部分高端客戶的消費增長,不及一大部分傳統2G客消費下跌,到最後還是扯低了整體ARPU。

事實上,中電信在上客套餐方面採取多種優惠,而使用高價月費計劃的用戶尚在少數,故雖然手握超過1400萬3G客,還未見厚利。

國務院於去年1月提出三網融合政策,所謂「三網融合」,是指流動電訊網、廣播電視網及互聯網的結合。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北京、上海、南京、海南島及深圳等十二個地區獲選為試點,未來三年電訊網及廣電網獲准雙向開放,原則上可以互相進入。

三網融合誰主浮沉

市場亦曾憧憬,三網融合的推展可為內容供應者提供商機。不過,計劃推行至今,仍只聞樓梯響,商業機會仍然欠奉。

究其原因,三網融合的技術雖已存在,但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及流動電訊網各由不同國企所控制,到底誰來主導,是一個不易解決的問題。例如,由擁有廣播電視網的地方電視台製作的節目,開放到手機上播放,電視台與電訊商之間,誰去主力進行宣傳推廣?網絡之間該如何拆賬?便是不容易談得攏的問題。

對於個別內容供應商來說,就算達至三網融合,又是否代表找到了更佳的收費模式?種種仍然在摸索之中。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堅持增長型發展定位 中移動不增派息將加大投資

天派發成績表的中移動(941)一如市場預期,去年純利僅有寸進,各項指標皆顯示增長持續放緩。

董事長王建宙早前曾形容集團仍是「前進的大象」,昨天依然力挺,聲言中移動並非公用股,仍是一家增長型企業,而且還坐言起行,除了未如外界憧憬般增加派息率之餘;反而更加大今年資本開支,力求在未來的4G市場脫穎而出。中移動昨天收市報71.05元,跌1.66%。

今年資本開支料1324億

在昨天的記者會上,王建宙花了相當時間解釋為何中移動依然以增長型企業為目標。他坦承,從盈利角度而言,增長的確連年放緩,去年的股東應佔利潤僅微增3.9%,至1196億元(人民幣.下同),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EBITDA Margin)更跌穿五成大關,反映營運成本飆升已不斷侵蝕利潤。

對此,王建宙不無怨言說CPI不斷增加,但電話資費卻連年以超過一成速度下降,這是利潤不如以前的主要原因。

由於話費市場已出現激烈價格戰,王建宙主張中移動大幅轉向,加重開拓數據市場,數據業務是新的增長點,從日本同行的發展就可以看到。

為了在數據市場上佔得先機,中移動的網絡也需要擴容,令集團無可避免地要加大投資。中移動預計,今年資本開支將高達1324億元,較去年大增6.5%,遠超市場預期。

集團財務總監薛濤海表示,大幅增加資本開支是為了滿足市場需要,「我們一年新增客戶達到6000萬戶,這需要加大網絡支持。」

4G業務擬年底前試行

除此之外,中移動也加大對4G市場的投入,王建宙透露,4G業務現時已在內地7個城市試驗,爭取在年底前試行商業運作,顯示中移動已經銳意開拓4G市場,以求在未來市場決一雌雄。

在3G市場方面,中移動已審慎發展,薛濤海預計,今年的手機補貼約175億元,較去年的152億略增,當中八成補貼用於3G業務,「但以我們5.8億的用戶量,這個成本不算高。」

除了加大投資外,更重要的是留存現金用於未來,即使中移動現時坐擁逾3000億元現金,但依然吝嗇,未如市場憧憬般加大派息,並維持43%的利潤派息率。

王建宙昨天多次被追問未來會否增加派息時,只一直顧左右而言他的未有明確表態。中移動派末期息1.597港元,派息比率為43%。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王建宙:未來增長視數據業務 中移動仍是「前進的大象」

論以市值還是用戶數量計算,都已是全球電訊業一哥的中移動(941),卻由於增長連年放緩,股價表現亦相對失色,被投資界形容為「飛不起的大象」。然而,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昨天接受本報訪問時卻對此「封號」不表認同,聲言「大象仍是前進的!」,未來再度高飛的關鍵,將視數據業務方面的突破。

定位未變仍為「成長型」企業

從投資價值角度而言,究竟中移動是一家業務已成熟、派息又合理的「公用股」,正如王建宙所形容的「穩定型」企業?還是未來依然大有空間的「成長型」企業?不少投資者現時已多以「收租股」的估值來衡量中移動,然而,在王建宙的眼中,中移動定位卻至今未變,仍是有機會大幅增長的「成長型」企業。

王建宙解釋,雖然「客觀地說,現在的增長跟前幾年相比的確是放慢了。」主要原因在於競爭更為激烈,「(電訊網絡商)由以前的兩家變成了三家。」同時,內地手機普及率亦已大幅提高,「城市的成年人基本都有手機了,農村市場亦逐漸成熟。」

但關鍵是電訊業已找到一個新藍海,就是數據業務這個突破口,「如果想要繼續高速增長,就看我們數據做的怎麼樣。」王建宙說,數據通訊在電訊業者間的競爭是很小的,主要是與互聯網的競爭,「要看我們能否掌握。」現時日本的同行已傳來好消息。他透露,早前與當地行家會談時了解到,日本的Softbank現時數據收入就已經佔總收入一半,NTT Docomo也達到此數,「中移動現在只有三成,說明空間很大。

ARPU回升 農村業務良好

數據業務的增加,最直接反映在「ARPU(每月每戶平均收入)又上升了,我們之前連年下跌,因為數據業務就止跌回升了。」他指出,現在數據業務已經成為中移動很大的新增動力,「2010年的營運已經看得出來了。」此外,農村業務亦表現良好,成為集團的主要增長點,一年新增長6000萬客戶中,大量是從農村出來,「雖然ARPU比較低,但還是盈利的。在中移動現在面臨這麼大的競爭,又有3G的挑戰,農村起到很好的穩定作用。」

因此,王建宙認為,即便中移動現時的收入增長已稍為放慢,但不代表沒有再大幅增長的空間,「說我們是不會飛的大象這不公平,大象還是一直往前在前進的。」

不過,大象過去日子之所以能起飛,掌舵人功勞不小,但現時另一個困擾中移動前景的,是管理團隊的未來變化。王建宙現時早過耳順之年,已屆63,外界都關注他的退休問題,王建宙在訪問的最後依然滴水不漏地笑言,「香港傳媒每次都愛問我這個問題,但實在現在還沒有答案,我還在努力工作。」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光纖遍神州 中電信大計促升級

當香港的互聯網供應商爭相以99元提供100M寬頻服務時,內地網民普遍使用的仍是月費高達100-170元(人民幣.下同)的1M、2M服務。上網速度慢、費用貴,已成為中國互聯網市場的一塊絆腳石,尤其在三網融合的趨勢下,升級已勢在必行。中國電信(728)近日就率先宣布,啟動光纖工程,三年內實現所有城市光纖化。預計電訊、電腦及電纜企業,均可從中得益,受消息刺激,多隻電訊及網絡建設股應聲上漲。


在某互聯網商的「教育」下,大部分香港網民大概都知道,上網要快一定要用光纖。目前,既快且便宜的互聯網服務,絕對是香港的一大優勢。早前,辛思維聽到一位自馬來西亞的朋友指,看到香港街頭的寬頻促銷攤檔列出的價錢,感到難以置信。其實不要說得太遠,單是與香港一河之隔的內地,上網服務就有天壤之別。

上網慢且貴

內地上網費貴的問題,近年來已多次受到輿論批評。到底有多貴,不妨參考目前北京市場的情況。資料顯示,以1M的服務為例,聯通(762)的價錢為每月138元,中電信則為每年1200元,即平均每月100元。至於2M的服務,聯通及中電信的收費分別為每月168元及169元。至於「高速」的4M服務,收費更高達每月258元

以北京市居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萬元計算,若選擇4M服務,居民每年便要將十分之一的收入貢獻給電訊商。上網價格貴這個問題,受到不少批評,但在競爭不足的情況下,一直未有改變。

除了貴之外,速度慢同樣受到不少網民批評。尤其近年,視頻網站的流行,令不少網民上網看電影、電視,1M、2M的速度根本不足以應付需求。而未來,內地更計劃推行三網合一計劃,對寬頻服務將有更高要求,逼使企業加快升級。

昨天,內地傳媒報道指,中電信已率先宣布啟動光纖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所有城市光纖化,南方城市核心城區,可望享用最高100M的服務。而到2015年,將實現光纖入戶數量超過1億的目標。

《上海證券報》引述工信部專家指,預計緊隨中電信之後,聯通、中移動(941)等競爭對手將很快跟進,增加光纖寬頻建設投入,可望令今年全國光纖寬頻投資量比去年增長30%以上。

光纖電纜股得益

光纖工程啟動,首先得益的,當然是光纖電纜企業,昨天,成都普天電纜(1202)就升了19%。而做電訊基建服務的中國通信服務(552),股價亦上升逾半成。至於中電信及聯通亦分別上升2.9%及1.2%。電訊及電訊設備股受惠不難理解,不過,辛思維認為,上網服務的改善,受益的絕對不止於此。

事實上,內地目前網民人數雖然已突破4億,但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地區不是沒有錢買電腦,就是沒有錢上網。報道指,安徽省一間小學,三年前獲贈一批電腦,但因為負擔不起上網費,結果電腦只變成裝飾品,一次都沒用過。

未來,在上網速度提升之後,上網費可望得以下降,至少100M的服務,不可能收目前1M的100倍價錢,即1萬元,所以每1M的價格預計將有明顯的下降,對消費者有利。

個人電腦生產商聯想(992)昨天公布第三季業績,純利增長25%。而聯想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更達到32.2%,創歷史新高。依仗着中國市場的增長,第三季度,聯想的全球個人電腦銷量按年上升20.6%,比整體市場的3.4%增幅大得多。所以目前,中國互聯網市場加速發展,將有望對該股帶來持續利好的作用。

至於阿里巴巴(1688)及騰訊(700),上網質素提高,有望確保網民人數保持增長,上QQ、玩遊戲、網購的人自然不會減少。中電信的光纖工程,明顯已為這些備受關注的企業,再增加多一個利好因素。

Android引爆中國智能手機

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流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剛結束,今年主題集中在Android手機,讓外國大廠將新產品「晒冷」。即使沒有參展的iPhone,亦獲得年度最佳手機大獎,可見受歡迎程度。當時市場焦點集中看高階智能手機時,野村日前發表報告,指內地低階智能手機不容忽視。

iPhone雖然得寵,甚至成為內地三家電訊商招徠客戶的賣點,但其實野村的報告表明,中國目前僅得5%手機用戶能夠負擔iPhone套餐的30美元月費。不過,平價智能手機俏俏起革命,足以顛覆市場。野村指出,去年內地手機銷量約2000萬部,預計到2013年將激增至7900萬部。

野村認為,低價智能手機的爆發點,是Google的開源作業系統Android。事實上,Android特色之一是免費,而且手機生產商可客製化(Customization)內容,做出有獨特風格的產品,因此廣受內地手機生產商採用。過往,要開發一套手機作業系統需要投入巨額資金作研發,只有大廠商才可做到。不過有了免費系統作核心技術,內地廠商毋須大量研發資金,亦可有自家品牌手機,在低價市場競爭。野村甚至指出,有望短期內將智能手機成本減至150美元(約980元人民幣),比去年三大電訊商力推的千元功能手機還吸引。

該份報告列出有能力推出平價智能手機的生產商,包括比亞迪電子(285)、TCL通訊(2618)、中國無線科技(2369)和中興(763)。這些廠商的共同點是由OEM(代工生產)起家。以比亞迪電子為例,曾是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生產商,並在2008年為華為生產3G手機,為其業務帶來顯著增長。既然有熟練的生產技術,又有低成本的Android平台,自然演進推出自家品牌手機。比亞迪電子2009年的原創產品佔收入一成,野村估計到明年將擴大至佔四分之一。

另外,中興早前公布去年業績,期內收入達703.32億元人民幣,增長16.69%,獲利43.85億元人民幣,增長31.89%,其中手機產品總銷量增長近五成,至9000萬部,歐美市場的增長率分別達1倍至1.5倍。中興亦是受惠於Android系統的手機商一之,今年將推更多中、低階智能手機。

至於TCL通訊已於上月發盈喜,並將在本周五公布去年業績。盈喜是因為ODM策略成功,提升品牌知名度令業績改善。TCL通訊2009年開始重組,並在去年發表首部Android手機,而今年將陸續推出其他智能手機。據通告指出,該公司去年手機及配件總銷量逾3600萬部,增長125%。

雖然內地手機廠品牌不及外國,但密食當三番,走低檔市場的業績應該不失禮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用戶未Ready 中移4G路難行

最近市場開始討論4G網絡,各電訊商鬥快推出服務,被視為電訊股下一個投資機會。其實,3G網絡已有十年歷史,步向4G是自然不過的事。目前,4G網絡主要有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LTE)和TD-LTE兩種制式,而後者是中國主導的技術。這是中國電訊業走向國際的機會,確是有利設備製造商和手機商。不過,中國的3G網絡上馬不足兩年,就要再向前走。中國準備好嗎?
電訊商和網絡設備商的4G網絡如箭在弦,爭先獲得「全球首個甚麼甚麼」的認威名銜。例如:中移動(941)在世博示範全球首個TD-LTE流動方案、挪威奧斯陸推出全球首個商用4G網絡,甚至,上星期中興(763)在香港電訊商CSL的LTE網絡上,實現首個4G網絡與2G/3G網絡的通話(4G和現有網絡技術不同,此前不能互通電話)。
事實上,曾有不同流動寬頻的技術問鼎4G標準,如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主推的WiMAX、3GPP的LTE和國產的TD-LTE。不過,WiMAX因成本昂貴而被Out出局,只有台灣的營運商採用。而去年香港電訊管理局發出流動寬頻牌照時,競投的營運商包括電訊盈科(008)與和電香港(215)合組的公司、中移動香港及CSL,都傾向採用LTE技術。至於TD-LTE,則有多個外國營運商將會採用。

銜接情況令人擔心
內地三家電訊營運商之中,以中移動最積極,甚至有明確時間表發展4G網絡,是最積極的一家。中移動計劃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和廈門作試點城市,共建3600個基站,較3G時的試用點多1倍。另外兩家較小的營運商中聯通(762)和中電訊(728)雖然一直未提及4G策略,但相信兩者低調布局,不久將會有所行動。
其實,中國電訊業的3G時代曾一度與全球營運商脫軌,遲遲未推出服務。如今主導的TD-LTE將會走向國際,難免對此技術寄予厚望。然而,中國的3G和4G銜接情況確是令人擔心。
擔心的不是技術未能做好,而是用戶的需求還未到。工訊部於2009年初發出3G牌照時,要求三家營運商在2011年底有1.5億用戶。可是,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的3G用戶有3499萬,即只完成目標的兩成三。如今還有一年多的時間,電訊商能否成功「跑數」倒是疑問。
加上,中移動CEO李躍早前的「洩氣言論」,更令辛思維不敢有期望。
數據難賺錢CEO洩氣
李躍表示,公司過去靠話音和短訊業務令營業額迅速增長,2009年之前每年有雙位數字增幅,但今年的增長只是個位數。
他又指出,雖然數據用量每年倍增,但並未帶來可觀收入,甚至認為前景不樂觀。
要知道,3G網絡的重點是流動數據,加上智能手機的興起,更促進用戶多用流動數據服務,成為營運商業務增長的亮點。數碼通(315)今年上半年就是靠iPhone帶動數據收入,令純利大增6倍。即使是外國的AT&T和Verizon,也憑數據業務刺激收入大幅增長。
設備商平價攻海外
4G網絡更是流動寬頻技術,初期的數據速度達100Mbps,較3G網絡快10倍,接近目前家居寬頻的速度。就連現在常用的話音通話,都是利用VoLTE(Voice over LTE)技術在數據網絡進行。
如果中移動未能在3G用戶身上賺取數據收入,更惶論4G時代。從用戶數目上看,2G用戶還未積極投入3G,哪有準備進入4G呢?
雖然中移動用戶未準備「演進」到4G時代,但設備商早已作好準備。中興和華為預計明年的LTE商用訂單增長1倍,分別達14個和36個營運商,同時也分別為全球40個和70個營運商進行4G網絡測試。
摩根士丹利則看好中興的前景,指TD-LTE將在明年初展出,加上來自印度、中東和歐洲的訂單,將會刺激業績增長。
事實上,中國的電訊設備商近年加強研發實力,以及走低價策略,成功吸納外國市場。思科(Cisco)首席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上周在股東大會上,因業績大幅下跌而道歉,並指出中國的電訊設備商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見,兩家電訊設備商比營運商的4G策略更為成功。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攜號轉台 中移動得益

記 得兩年前iPhone在香港開賣,曾引發一輪攜帶號碼轉台潮,而今年7月底的iPhone 4也有「歷史重演」。大家看似必然的「攜帶號碼轉台」服務,在內地一直都只聞樓梯響。工信部日前發出的《通知》,天津和海南兩個試點城市本月22日實行攜 號轉台服務。一般情況,攜號轉台服務實施後,可為電訊營運商引入競爭,可是今次的並非真正號碼「自由行」,政策對中移動(941)、中聯通(762)有 利。

據了解,兩個試點城市的攜號轉台服務,2G和3G網絡處理方法略有不同。天津的是雙向攜號轉台,即三個營運商的2G用戶可以互相轉台, 而中電信(728)、中聯通的3G用戶也可以互相轉台,而海南則是單向轉台,中移動的2G用戶可轉到其他兩間,但中電信和中聯通不可轉到中移動的2G網 絡。不過,兩個城市的中移動3G用戶只可以轉入,不可以轉出。

其實,這政策是繼三年前電訊業重組後,另一傾斜政策,調整市場失衡格局。截至今年9月底,中移動、中電信和中聯通的用戶數量,分別有5.69億、8298萬和1.62億。中移動佔近七成的市場,重組後的市場格局未有改變。

參考外國的例子,實施攜號轉台會加劇電訊商的競爭,令市場龍頭的市佔率下降。以韓國為,實施單向轉台半年後,營運商SKT的市佔率由54%下跌至51.6%。

不過,中國的市場情況與外國大有不同,基本上是寡頭壟斷的格局,爆發減價戰的機會不大,反而手機和其他增值服務將會是吸引用戶轉台的關鍵。內地三個3G網絡格式各有不同,用戶要轉台,先要另購手機,成本昂貴,相信用戶不會貿然轉台,除非別的電訊商有吸引的手機或服務。

中聯通旗下有iPhone 4、聯想(992)的樂Phone和一系列Android手機,較中電訊的手機吸引得多。而內地網上調查指,已經有部分天津的中電訊用戶蠢蠢欲動。

至於中移動,TD網絡受到政策保護用戶「有入無出」,數量只會有增無減。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則認為減價戰已不能吸引用戶,反而做到數據服務,推出更多新服務,更能維持用戶的數據用量。看來,中移動毋須政策的保護,找對了方法留住客戶。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流動上網潛力勁 電訊商蝕底 騰訊佔優

流動互聯網被公認是下一個科技增長亮點。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下圖】指流動互聯網的發展潛力將是互聯網的14倍,前景確是誘人。而摩根士丹利在2005年曾作出判斷,指全球互聯網以美國為中心,未來的流動互聯網將是中國引導世界。投資者認為,內地市場要捕捉流動互聯網的增長,投資首選必然是以中移動(941)為首的三大電訊營運商。可是錯了!電訊營運商在流動互聯網上未有絕對優勢,反而騰訊(700)、百度、新浪等互聯網巨擘的優勢更明顯


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在上月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話音和新增用戶的增長速明顯放緩,因為普及率高,下一個增長點將會出現在流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兩大領域。

王建宙幾乎可代表內地的電訊業。他的說話表明懂得新一代科技遊戲規則,但公司業績卻與言論不符。三大電訊營運商之中,以中移動的增值業務發展最好,今年上半年的數據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幅僅13.4%。不過騰訊上半年的流動及電訊增值服務收入增長幅度達42.1%。雖然這兩個數字沒有絕對的比較,但至少可以說明,在流動互聯網的戰場上,電訊營運商既沒有絕對優勢,更沒有任何勝算。

手機滲透率高

為何電訊營運商會在流動互聯網領域「出閘脫腳」?原因是電訊營運商的體系結構和盈利模式都正面臨瓦解。之前,電訊營運商受政府嚴格監管,主要業務提供單一話音服務和簡單數據服務,整個產業幾乎是封閉,完全是控制範圍之內。中移動就是以這模式成形獨大局面,並建立提供內容服務的數據平台。通過代合作夥伴收費,控制他們提供的內容服務,用戶的選擇只能在有限的服務中選擇。可是,流動互聯網情況不同,互聯網與通訊網的邊界日漸模糊,用戶需要自由選擇,電訊營運商不能再局限內容服務。

李開復在早前的流動互聯網大會上表示,中國電腦用戶現在是3億人,每日使用3小時;中國手機用戶現在是8億人,每日使用16小時,所以移動互聯網的潛在機會是互聯網的14倍。他指出,手機價錢較電腦便宜、全天候隨身攜帶、手機支付方便,而且具備觸控屏幕、話音、視象鏡頭、指南針等互動方式,將取代電腦成為個人訊息中心。

事實上,中移動推出3G服務後,積極推動數據增值服務的應用,在不同省份建立流動應用基地,如四川的無線音樂、上海的視訊、湖南的電子商務、浙江的手機閱讀、江蘇的遊戲、廣東的應用程式商店,以及福建的動漫。這些應用服務以省份為重要試點,未有推廣至全國。市場分析認為,待時機成熟推出去,將會是中移動的優勢。不過,中移動仍然沿用固有的業務模式,即以應用服務吸引用戶付費,而且這服務由中移動自行建立,不夠彈性回應快速改變的市場需求。

相反,騰訊利用互聯網的應用服務伸延至手機上,如手機QQ、手機桌面等,而且免費開放,藉此吸引更多使用者,刺激廣告商投放流動廣告。雖然目前流動及電訊增值服務只佔騰訊的收入比例非常小,但今年上半年逾四成的增長足以證明業務方向正確。

內地互聯網搜尋龍頭百度,日前公布第三季業績,純利增長112%。分析認為,以廣告收入為主的百度,純利增長超乎預期,其一原因是第三季成立流動互聯網事業部門,成功捕捉流動廣告的商機。而百度主席李彥宏在今年第二季業績公布的電話會議上暗示,正在研發手機平台攻流動互聯網,令業界感到興奮。

靠流動廣告賺錢

事實上,Android平台一直被外界質疑盈利能力。不過,Google在第三季的業績發布上揭示Android已盈利,並可發展成百億美元業務。同樣證明內容為主的流動廣告將是流動互聯網的盈利模式。難怪數月前有消息傳出騰訊將會推出手機平台,如果屬實,將會進一步捕捉流動互聯網的商機。

其實,目前流動互聯網只是初起步階段,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實在是一場馬拉松賽。不過,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的起步較電訊營運商佔優,相信流動互聯網的前景,還是投資較有優勢的勢力。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盈利回魂靠Android

說Google的Android平台是手機廠商的「回魂丹」一點也不過分,先後救起摩托羅拉(Motorola)和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令兩間公司止血兼有盈利。TCL通訊(2618)計劃明年全力催谷Android中階智能手機。雖然TCL通訊已經走過虧損期,但現在歐洲熱賣的低階手機毛利逐漸減少,靠Android中階手機相信可把摩托羅拉和索尼愛立信的故事重演,前景值得期待。

索尼愛立信曾經歷六個季度虧損,直至推出Android手機「X10」才有起色。索尼愛立信自2008年第三季開始出現見紅財報,至今年初推出高階Android手機後,今年首季即錄得盈利,而最新公布第三季財報,盈利增至4900萬歐羅。雖然盈利未能補回之前的虧損,但成功靠Android平台止血。

至於摩托羅拉更是靠Android「翻身」的經典。去年11月推出首款Droid手機,即賣出八十萬部,成功為品牌洗去頹氣,而Milestone系列更賣得滿堂紅。由2009年第一季虧損2.91億美元,至今年第二季盈利17億美元。可見Android的魅力。

TCL通訊早前宣布生產Android手機,而首款產品已經在歐洲推出,明年集中火力專推Android手機。

事實上,TCL通訊的業績不錯,最新公布的銷售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的手機銷量達二千三百七十三萬台,較去年同期增長一點五五倍。而根據市場調查公司iSuppli的統計,TCL通訊手機第三季的全球銷量排名第七,超越蘋果公司(Apple Inc.)、摩托羅拉和華為,其中俄羅斯和拉丁美市場更進佔前四位置。

TCL通訊的手機受沃達豐(Vodafone)、法國電訊等營運商垂青,全球大量採購。不過手機集中在低階市場,雖然出貨量多,但市場競爭大,每部由40美元減至30美元,毛利非常低。TCL通訊去年全球賣出超過一千萬部手機,但只有幾百萬美元的利潤。借Android平台進入中階手機市場,或可提高盈利能力。

參考索尼愛立信和摩托羅拉的例子,推出高、中階Android手機有助改善的毛利和利潤。而TCL通訊的手機有阿爾卡特品牌,以及沃達豐、法國電訊和Orange等全球性營運商合作,銷售渠道有一定保證。

不過,市場人士擔心太多Android手機湧出市面,會造成氾濫。其實,Android平台最大特色是讓手機廠商進行客制化,可建立有自家特色的手機平台。例如台灣的宏達電(HTC)以HTC Sense提供與別不同的用戶介面,成功建自品牌形象。只要有特色,自然可吸引客戶。

中聯通常小兵 挑戰中移動一哥地位

日前有消息傳出中國聯通(762)董事長常小兵將會調任工業和資訊化部門副部長。中聯通隨即發出通告澄清未收到有關調職的通知。事實上,內地電訊業管理層的職位互調並非新鮮事,常小兵六年前也是由中國電信(728)調至現今職位。不過,六年間中國電訊業出現重大變化,包括電訊業重組和發出3G牌照。在常小兵的帶領下,中聯通3G網絡啟用剛一年,用戶人數在上月終於超過一千萬人,成為全球最多用戶的WCDMA網絡,規模與之前獨大的中移動(941)相若。往後的變化將是市場關注。

據內地傳媒引述業內人士消息報道,中國電訊行業將有重大人事變動,中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將離職,進入工業和資訊化部門擔任副部門一職,接替目前已屆退休年齡的的副部長奚國華。現任中移動副總裁魯向東將調任中聯通出任董事長一職。雖然中聯通否認消息,但說到常小兵,內地傳媒經常以「時運欠佳」和「臨危受命」形容他。

賣CDMA網絡釋重負

2004年內地電訊高級管理層「大執位」,常小兵調任中聯通擔任董事長。當時的中聯通因背負CDMA網絡的包袱,盈利能力是內地四大營運商之中最弱一間。中聯通在2001年發展CDMA網絡,被視為對抗中移動的「新武器」。要在最短時間爭取最多用戶,中聯通採用手機補貼政策,但卻造成高營運成本。重要的是,CDMA網絡的用戶人數一直不及聯通旗下的GSM網絡,幾年間共投入1200億元(人民幣.下同),但只換來300億元利潤,是當時聯通連年虧損的原因。

常小兵上任後,即時果斷地減少對CDMA網絡的投資和補貼,而且補貼政策在後期已不能刺激用戶增長。2006年,中聯通對CDMA網絡的補貼成本減少至42.1億元。在2008年的電訊重組中,中聯通以1100億元向中電訊賣出CDMA網絡,放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同時收購網通的固網服務。工信部這一決定,令常小常帶領中聯通在流動、固網和寬頻業務全面出擊。

建全球最大WCDMA網

1957年出生的常小兵,擁有超過二十年的電訊行業工作經驗,出身自電訊局。1982年畢業於南京郵電學院電訊工程系,2001年獲得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於2005年獲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常小兵加入電訊局,增任江蘇省南京市電訊局副局長、中國郵電電訊總局副局長、資訊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副局長和局長,之後加盟中電訊任副總經理,至2004年調至中聯通。

重組後的中聯通,常小兵其中一項成就是用一年時間建立全球最大的WCDMA網絡,上月用戶人數突破一千萬,並與中移動叮噹馬頭。

根據中聯通公布最新數據,用戶總數達一千零五十五萬多人,其中9月增加一百零四萬3G用戶,是連續三個月保持百萬用戶的上客速度,而iPhone 4於9月底才正式發售,相信往後的用戶增長會更快。中移動的3G用戶上月新增一百八十六萬戶,總數達一千五百二十七萬多。雖然中移動的3G用戶數目較中聯通多,但相比2G網絡,未見有優勢,仍被中聯通緊貼。至於中電信未有公布最近3G用戶數量,但根據工信部的資料,截至7月底有七百七十五萬人,是三大營運商之中最少。

iPhone刺激3G網增長

事實上,中聯通的用戶增長數目能夠維持在每月一百萬以上,主要是早前減低3G月費。除了減價吸引用戶,中聯通以WCDMA網絡的優勢,引入多款不同類型的手機,如蘋果公司的iPhone、聯想的樂Phone,以及其他平價Android智能手機。無論在高、中、低價格都有一線品牌手機讓用戶選擇。其中iPhone 4開賣三日就有超過二十萬訂單,而且月費較其他用戶的高,相信令ARPU增長不少。

雖然中聯通擁有全球最大3G網絡,而且用戶數目增長理想,但工信部希望2011年前中國有一億五千萬用戶,實況與目標仍有一距離。其實,目前中聯通採用平價話音服務吸引用戶,未能完全發揮3G網絡傳送數據的能力。

從事了二十多年電訊業的常小兵明白此道理,而中聯通下一步將面對3G網絡應用的挑戰。中聯通今年陸續推出各種手機服務,如手機電視、手機閱讀、手機程式商店等,而最新的服務是手機支付。據消息指出,中聯通將於下月在四個城市正式將手機支付試商用,為用戶提供小額支付的便捷。

內地電訊業下一個重點是三網合一,就看常小兵如何帶領中聯通開拓這個市場。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三网融合最快3年内实现城市全覆盖 四类公司受益

  周末最新消息称,三网融合最快会用3年时间覆盖中国城市,而其相关试点方案预计将于本月出台,6月启动。一石激起 千层浪,业内人士表示,广电运营商、软硬件设备提供商、有线运营商、接收终端制造商等四大类公司将成为变革受益者。

  试 点方案料本月出炉

  自2008年电信第三次重组之后,中国的电信市场呈三分天下之势: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而随着3G时代到 来,三网融合破冰后,整个通信产业将发生巨变。

  据了解,早在今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至此,三网融合正式提上议事日 程。

  今年2月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当中就提出要推进三网融合;紧跟着,3月,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网融合的 试点方案预计在5月出台,6月启动;而后在5月,国务院批转发改委通知提出,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上周末,上海世博会首场主题论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开幕,工业与信息化部一位重要官员对外表示,根据他的预期,目前国务院主推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 线电视网“三网融合”,最快会用3年时间覆盖中国城市,最晚也只要5年时间。

  行业变革之际,有机构预计,双向化网络设备改造、铺设等投 资就达2500亿元之巨,而整个三网融合建设,可形成60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

  其中软硬件设备提供商将最先受益。数据显示,中国现 有有线用户1.6亿,尚有1亿有线用户并未数字化整转,不考虑有线用户增长,机顶盒开支约350亿元。同洲电子作为国内机顶盒设备 龙头无疑将从中受益;同时,作为光纤通讯设备提供商的中兴通讯、中天科技、烽火通信等 上市公司也将从中分得蛋糕。

  而内容为王时代的到来,广电运营商获准进入内容运营领域将大幅开启想象空间。具体来看,付费频道价值有望得 到重估,受益电广传媒;影视行业趋势向 好,其三网融合后,电影和电视剧均有望进入有线付费、IPTV和互联网渠道,将极大提升同一内容的市场价值,受益华谊兄弟

   有线运营商则将是三网融合最长远的受益者。三网融合将迫使广电运营商加快跨区域整合、网络改造和更市场化运作,歌华有线天威视讯等 公司将从中受益。

  此外,接收终端制造商将迎来新的增长点。网络的普及催生了众多全新的互联网终端产品,比如互联网电视,即可以上网的电 视,用户可以利用它直接连接互联网,实现下载或在线观看电影、视频,获取天气、股市的最新资讯等功能,今年,TCL、三星、创维、长虹、海信等众多电视生 产企业都推出各自的互联网电视,因此海信电器和四川长虹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