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是負面詞,亦是遇上麻煩的代言詞。上市公司遭到起訴,投資者必定向壞處想,有理無理,先沽出股票。不過,外國科技行業對「侵權訴訟」一詞卻有另類看法,最常見是被視為打壓對手的技倆,以及爭取曝光機會。中興(763)上周傳出遭愛立信起訴侵權,某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愛立信對其市場地位的一種肯定,未必是壞事。
中興公布收到訴狀,愛立信起訴其子公司英國中興,數款手機產品侵犯技術專利,要求停止侵權和賠償損失,但未有提及賠償金額。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指,愛立信同時還在意大利和德國提出侵權訴訟,不過中興稱還未收到相關訴狀。消息指,愛立信一直與中興就有關的專利許可談判,但3年以來未有結果才採取行動。
專利糾紛已經困擾中興近一星期,股價從高位回落,周一至昨天累計下挫6.14%。事實上,侵權起訴對於被封為「山寨王」的中國特別敏感,投資者在此背景之下急急沽貨不足為奇。
然而,這類官司在外國司空見慣,尤其科技公司之間互告侵權十分常見。上月底,諾基亞第二次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投訴蘋果公司的iPhone、iPod和iPad侵犯其7項專利權。細讀諾基亞的聲明,發現所涉及的專利,幾乎涵蓋所有產品的核心技術。至於諾基亞上次起訴蘋果公司是在2009年10月,指iPhone侵犯其10項專利。當時,蘋果公司反擊,稱對方亦有侵犯專利。不過,去年3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裁定蘋果公司並未侵犯諾基亞提及的專利。事實上,此類官司一般都難以提供足夠證據支持而不了了之。
如今中興面對同類的侵權起訴,如果以樂觀思維出發,中興的海外市場日漸強大,對業界構成威脅,於是來個「下馬威」。事實上,中興近年在外國業務急速增長,據去年財報指出,在歐美地區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五成,佔整體營業額21%,是歷年比例最多。回首5年前,該市場佔整收入不足1%。
另外,據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數據,去年上半年全球流動設備市場收入達152億美元,中興佔了其中的10.9%,排名第四,僅隨諾基亞西門子、愛立信和華為之後。
雖然官司對中興帶來一定困擾,不過,近期公司亦有不少利好消息,如獲選中移動(941)的TD-LTE設備供應商,若投資者看好其長線發展,則要提高心理質素,做好準備隨時迎接「侵權官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