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問題食品無日無之,而且「創意十足」,手法層出不窮。雖然,上市公司生產「黑心食品」機會甚微,但難保供應商提供問題食材,聯華超市(980)就此「中招」。央視近期揭發上海超市有「染色饅頭」發售,聯華超市是其中一家。就此問題,聯華超市公開道歉,並提出一系列措施避免重蹈覆轍,包括出資1500萬元(人民幣.下同)成立安全食品檢測中心,為食品安全把關。雖然此舉加重經營成本,但內地長期活在問題食品陰影之下,把守食品安全最後一關,可提高消費者信心,還是值得。
周一,央視報道,上海多家超市售賣的小麥饅頭、玉米面饅頭是將白面染色而制成,制作過程中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加入防腐劑防止發霉。饅頭生產日期標註為進超市的日期,過期饅頭被回收後重新銷售。生產商是上海一家小型食品公司,而每日有3萬個問題饅頭經聯華、華聯等超市售出市面。
受此消息打擊,聯華超市周二股價曾現波幅,當日跌1.8%,但翌日走出問題食品陰霾,重拾升軌。幸好今次出事的是饅頭,即使聯華超市按法例「退一賠十」的承諾,對整體盈利影響甚微。但若把關不嚴,難保日後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因此,染色饅頭背後,突顯超市應否對食品安全負責的問題。
事實上,食品安全的責任應由供應商負起,惟近年的問題食品個案越揭越有,近乎零的商業道德令消費者大失信心。政府雖然在「三聚氰胺」事件後推出《食品安全法》,規定10倍賠償,但仍然阻止不了。既然政府無能為力,把關工作惟有落在零售商身上。
聯華超市提出五項措施,包括出資1500萬元設安全食品檢測中心,並將註冊資金低、業務經驗少、信用級別低的食品供應商剔出名單,提高超市的品質門檻。此做法等同負起不應負的責任,額外付出成本加強食品安全。雖然問題食品難以杜絕,但從業務流程中及早發現,避免流入市面。
據聯華超市去年財報,營業額升7.78%至258.9億元,純利按年增22.8%至6.23億元,毛利率僅13.95%。從數字看,聯華超市能負起這份額外成本,對整體盈利影響輕微。
雖然在政府把關不嚴的情況下,企業要付出額外成本,確令人感到不值。不過,這筆支出,能夠將超市的問題食品減少,建立商譽之餘,為消費環境注入「正能量」,對長遠盈利有正面幫助,還是值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