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股市周五個別發展。滬指收於3050.53,漲0.26%;深成指收於12965.75,跌0.2%;成交與周四持平;地產(1.86%)、石油化工(1.46%)和綜合(1.10%)等行業依然強勢;食品飲料(-0.85%)、其他製造(-0.82%)和機械設備儀錶(-0.8%)等行業繼續調整。
內房股首季業績分化明顯,至周四有17家上市內房公布首季業績預告,8家預增、1家扭虧,2家公司預減、3家續虧、3家首虧。
兩軌制下 企業虧損嚴重
火力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一直是近年敏感且棘手的難題,其困惑與尷尬在於長時間以來,一直受制於「市場煤」和「計劃電」的兩軌運行之下,相關部門居然遲遲未能找到有效解決電價市場化改革的有效路徑,只能任由該難題被無限期往後拖。但凡事都有極限,直到最近市場再度傳出,國家發改委將計劃對煤電矛盾突出部分地區的上網及銷售電價進行「結構性調價」,才把這個燙手山芋再度端上台面。
在「市場煤」和「計劃電」的兩軌制下,火電企業的日子過得相當慘澹。煤價持續上漲,煤電價格嚴重倒掛,有指全國五大電力集團過去三年內總計虧損達602.57億元。去年五大發電集團所運營的436個火電企業中,虧損企業236個,虧損面高達54%。
山西省的上網電價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火電企業虧損嚴重。截至去年,全省火電企業三年累計虧損133億元。該省的漳山、漳澤等11家主力電廠三年累計虧損97.09億元。為此這11家發電企業近期已向有關部門提交緊急報告稱,「山西省中南部多家電廠連續三年錄得巨額虧損,企業淨資產銳減,資產負債率畸高,企業買不起煤,發不起電,經營形勢惡化,已經難以為繼」。
煤電聯動 重啓成效存疑
儘管政府最後總會有不同形式的財政補虧,但是電力公司的嚴重虧損局面顯然不可持續。2003年以來,煤炭價格持續上漲,秦皇島5500大卡煤炭價格累計上漲超過150%,而銷售電價僅上漲了32%。自今年3月23日起,秦皇島煤炭價格又開始連續四周的淡季上漲。
電價關係到城鎮的所有工商業和居民,又直接關聯通脹走勢。在CPI月月走高及嚴控通脹的大背景下,主管部門更是忌諱此事,但是火電企業似乎更急,再不解決真的就要鬧出電荒了。2006年後,煤電聯動機制在嘗試過兩輪之後就被無限期擱置,卻同時又出現了或隱或顯的電力短缺。
近年來,發電設備小時出現持續下降態勢,去年為5200小時左右,處於較低水平,但這是發生在電力裝機總容量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而不是過去電力裝機不夠的年代。
由此看來,電價管制不過是使通脹由電價被嚴管的形態,蛻變成發電企業巨虧和電荒等非價格形態。這是否意味着,單純把緩解發電行業虧損和電荒問題寄望於煤電價格聯動,就能夠真的起到既治標又治本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