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自2月份起,已上升了超過一成。不過,內地成品油價格自2月份開始卻沒有加價。近期通脹問題引起中央關注,油價調節機制可能再度「嘆慢板」,以煉油為主的中石化(386),已為高油價叫苦了。
自從今年2月20日全國調升成品油價格起,國際油價已大幅上升。倫敦布蘭特期油價格已由105美元升上118美元一桶,按理汽油、柴油等亦應該加價。不過,3月已經過去,清明節快將來臨,卻未見有加價消息。
根據官方訂明的價格機制,英國布蘭特、中東迪拜 、新加坡三地原油價格在22個工作天內漲幅超過4%以上,便須按幅度調整。但是,內地汽油柴油價格自2月20日加價4%後,已有好一段日子沒有上調價格。
上下游價格脫節造成虧損
在2008年初油價直衝上每桶110美元、120美元的時候,中國汽油價格亦曾有一段時間也跟不上升幅。按目前的形勢,中央對成品油加價,確實要有多重考慮。內地過去兩個月的物價指數增長高企在4.9%水平,非常接近中央5%的警戒線,燃油佔去物價指數的比重不低,容許油價按外圍幅度上調的話,豈非進一步推升通脹?
康師傅(322)早前宣布,旗下產品杯麵每個加價0.5元人民幣,之後卻改變初衷,有傳是被發改委「約談」勸告不要加價,民企非必需品加價,發改委尚且關注,可見中央對調控通脹多麼重視。成品油調節機制「嘆慢板」,最為受損的是中石化(386)。
中石化這家亞洲最大的煉油公司,下游零售業務的銷售數量有約一半原油可自給自足,其他須從海外進口,上游價格上升但下游成品跟不上,將其煉油業務出現虧損。
價格不升 恐供不應求
中石化管理層在剛公布的業績會上,便透露煉油業務經營狀況「慘情」。集團財務總監王新華指出,煉油業務「第一季度的形勢較為險峻」,直言油價高於每桶100美元以上,煉油公司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並不是不提升成品油價格,就沒有問題出現,價格被人為地壓下來,供應未必可以到位。例如在2007年尾,國內汽油價格便大幅低於國際市場時,便出現供應短缺的情況,令到北京及廣州等城市的加油站大排長龍,這是均是升斗市民不願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