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IP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IP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新設國際協調人中信證券聘任四外資行


正密鑼緊鼓籌備在港上市的中信證券,市場消息透露最快在8月18日進行上市聆訊,按此時序,若一切順利,可望9月初開始招股。作為首家在港掛牌的大型內地券商,今次上市可謂突顯中資券商的崛起,關鍵的全球協調人(Global Coordinator)及賬簿管理人(Bookrunner)皆由中資行擔任。而在整個招股工程中,更創出新猶,委聘四家外資投行擔任全球首創的國際協調人角色。

全球協調人全屬中資行

以往新股上市,身負最重任的投行一般獲委為全球協調人一職,掌管全盤上市事宜,至於賬簿管理人則負責具體的訂單承銷及股份分配等工作。今次中信證券上市,身為內地投行一哥的中信證券固然親自下場,旗下子公司中信證券國際擔任獨家全球協調人,另外還委聘了中銀國際、工銀國際、建銀國際、交銀國際及農銀國際五家中資行作賬簿管理人,是首次有大型國企上市由清一色中資班底負責。

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全球協調人及賬簿管理人兩大要角外,今次中信還增設了一個名為國際協調人(International Coordinator)的層級,協助一眾中資行工作。

市場消息指出,剛選聘的四家外資,將各自負責一個區域的承銷,當中滙豐主管歐洲、里昂(CLSA)負責亞太區、摩根士丹利及美銀則負責美洲投資者。設立國際協調人的角色可謂頗有新意,據了解,如此破天荒之舉早在上市決定之初,中信已有此想法,並與中港兩地監管部門打好招呼,務求整個上市程序在中信的主導下,力拓全球市場之餘也加快中資投行走出去。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金蟬脫殼 民企老闆行為


上周所述的只是其中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是老闆想借上市金蟬脫殼。金蟬脫殼又有兩種:一種為趁高價逐步減持自己的股份;另一種是炒起股價後吸引買家合併收購。前者的情況較為簡單,引傻錢入來掃貨,不外是搭棚和唱好即可,投行和傳媒優而為之。後者的情況較為複雜,蓋因董事局內並無可能「萬眾一心」,高級管理層為保帥位及其金到反光的飯碗,也未必輕易就範。於是乎前述的各種利用傳媒唱好唱淡,不同基金和新股東的進出,銀行的融資條件,衍生工具的發行和買賣,以致各相關人士的個人操守以致生活都被拿來當作企業攻防戰的工具,結果其股價表現陰陽怪氣可期。

之所以說起這些企業間商戰之事,因為最近的形勢愈來愈反映商戰的影響。這當中也有幾個因素:

1. 這本來就是計劃以內之事。上市一般都有整套計劃,涵蓋事前和事後的部署,當中尤以民企為最。由於民企沒有後台,民企老闆多為打拼出身,也多依賴創投基金科水兼鋪橋搭路,兩者都是以中線走人為目標。因此,整個套路不外乎在上市價打折扣,上市時力捧,跟着第一次高潮鬆人,中期冇消息或者少許壞消息回落,趁機再配售新股,然後業績扭轉兼爆發,執行可換股債券,趁新高賣貨,回落時借貨予沽家賺息後再予低價回撈,待第二次業績爆發時,端視情況盡數賣出還是再重覆套路直至有買家收購。

2. 大環境好時,企業都基本能賺錢,只是多與少的問題,對於競爭對手還不至於一定要置諸死地的地步。行業內如果有餅仔會,會員多數還會跟遊戲規則做生意。但是,如今在幾大經濟體都收縮其貨幣供應,經濟基礎又未足夠改善的情況下,各公司的競爭必然白熱化。就算有餅仔會,在整個餅愈來愈細的情況下,會內公司也會爭大份而明爭暗鬥。除了在業績上造文章,在敵我雙方的股價和新聞造文章也是兵法之常,目的不外乎影響對手的聲譽和資產值,以減弱對手籌錢和獲得生意的能力。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進行敵意收購,至不濟也不過是無功而還,損失了一些金錢,而且不會反映在賬目中。

3. 既然連筆者都看到上述情況,則對冲基金、機構投資者以致部分炒家就更不用說,他們理所當然利用這些機會擴大波幅,在悶市中圖利。

4. 由於和中國國內的企業相關,也不能排除政府政策參與其中,名為整頓經濟發展速度、方向和架構,實為抑制民間資本,避免其力量超越國企。不過,這純屬陰謀論,查無實據,吹水唔抹嘴也,只能姑妄聽之。

講了一大堆,無非讓各位心裏有個譜:在亂局中自有其運行軌迹,但不易被掌握。然而,作為投資者,未落注者的決定只是買與不買,以小心計自可乾脆避開該等麻煩股份,敢冒風險者則在炒作公司缺錢集資或酬庸股東,業績爆發之間的股價差。至於已經持貨的,若然對其股票有所懷疑,卻苦於無法證實,則還是適量適時減持,「有懷疑揸現金」為妙。在通脹已經太厲害而通縮壓力隱隱然上升之下,保守一點的作風未嘗不可。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中資證券商獨食「肥肉」


對於上海國際板的推出,除了有意上板的企業及投資者齊讚好之外,最高興的當然還有中資證券商。

只因在政策扶持下,內地金融市場仍以中資獨大,即使外國投行進入中國,亦要合資經營,業務擴展有一定限制。若國際板成行,「上市保姆」的工作自然成中資證券商及投行的獨市生意。

目前有意到國際板掛牌的企業普遍規模巨大,例如計劃回歸的中移動(941),以及北上拓業務的滙控(005),相信集資額不會太少,若投行成功獲選為「上市保姆」,所收取的服務費用預計也相當「和味」。

以滙控為例,過去數年來就有不少傳聞。早在2009年,有消息指出,集團已初步選定中金公司及中信證券作為國際板上市保薦人。至今事隔兩年,國際板仍未起動,以上兩間公司未知最後能否成功入選,但相信絕對少不了中資企業的一份。

外資券商有心無力

事實上,若融資規模預計超過300億元人民幣的話,當中涉及的保薦費、承銷費等開支,有望超過10億元人民幣。面對這塊「肥肉」,中資證券商當然要為國際板讚好。

「肥肉」當前,外國投行並非無意爭奪,只是想爭也爭不來。根據中國政策規定,外國投行要成立合資公司方可營業,而且外資比例不得超過三分之一。因此,多年來在中國經營的投行,其業務發展並不太理想,較著名的有瑞銀證券、高盛高華及財富里昂等。

相反,失敗的例子卻有不少,如長江證券和法巴合資的長江巴黎百富勤。在2007年初,因雙方意見不同,最終不歡而散,成為首家退出中國市場的合資證券商。

上海證券和日本大和證券合資的海際大和證券在今年1月之前,只有股改項目有盈利,其餘的新股發行、增發、配股等主要證券承銷業務全都錄得虧損。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去年的數據,股票及債券承銷金額五強分別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銀國際、國泰君安和瑞銀證券。其中,瑞銀證券主要承銷債券,股票業務只佔少數。

若然落實推出國際板,相信保薦生意的「肥肉」將大部分落在內地投行和證券商手上。事實上,內地證券商和投行經過多年發展,具一定規模和能力處理大「刁」。

目前,本港上市的海通國際(665)及國泰君安(1788),可望能成為其中一個得益者。另外,中信證券早前宣布落實H股上市計劃,這些具有國際板概念的證券商,均值得投資者多加留意。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民企誠信差 抽新股先看風險


一般投資者做投資決定時,雖然可以仔細閱讀及分析一間公司的年報,不過,總不能親自走入公司,視察每一個生產環節,所以,只能依靠一個「信」字。只不過,內地不少企業的誠信問題,卻一直為人所詬病,對企業及社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近年,內地民企蜂擁來港上市,亦令香港股市受到誠信問題衝擊。中國森林(930)前高層騙倒全世界的故事,令人不得不對內地民企,尤其是一些較為陌生的行業,提高警惕。

一個社會的企業誠信,往往可以從細節中反映出來。內地不時出現的毒奶粉、毒米、毒饅頭等新聞,足以反映社會中不少商人,為了個人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企業對消費者如是,對生意拍擋,亦不例外。科法斯企業信用管理調查結果顯示,有67.4%受訪企業曾於2010年遭遇國內買家拖欠付款。

欺騙成常態

目前內銷市場暢旺,而出口市場則要面對人民幣升值、工資及物料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辛思維也問過一些出口企業,為何不乾脆轉為內銷。不過,得到的答案頗令人意外,不少企業人都表示,曾在內地被「走數」,對內銷有陰影,所以情願與外商打交道。

誠信問題的不足,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內地《經濟參考報》早前引述商務部的統計指,2009年全國逾期賬款平均超過60天的佔33%,企業壞賬高達1%-2%,比發達國家的0.25%-0.5%為高。全國每年簽訂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左右。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及間接經濟損失高達每年6000億元人民幣。

企業的欺騙行為,已成為一種常態。今年2月,阿里巴巴(1688)就揭發出集體欺騙事件,前CEO衛哲引咎辭職。國美(493)今年3月,亦被指騙取國家補貼。當然,阿里巴巴及國美的事件均沒有對公司及投資者帶來巨大影響,反而令人擔心的是近年來港上市的民企,在充滿欺騙的環境下成長,會否也將這種文化帶到香港,令投資者受損。

說到新股危機,當然不能不提中國森林。公司2009年12月,以中國最大私營森林運營商之一的名銜上市,曾一度受到追捧。不過,上市短短一年間,今年初即被發現前CEO李寒春【圖】向外界所描述的部分林場資產,純屬子虛烏有。公司由今年1月停牌至今,但問題似乎仍未解決。

對於上市只有一年的新股迅速出事,不少人都將矛頭指向證監及港交所(388),認為其具有監管不力的責任。只不過,官方人手有限,而且人員的知識亦不可能遍及各行各業,尤其對於森林開發此類較冷門的行業,相信知之甚少,亦不可能親自到森林考察,所以只能相信保薦人所提供的資料。

只不過,從中國森林的個案中,其實已經可以看到,保薦人對公司的了解可能亦十分片面。事實上,近年為了爭取更多業務,部分保薦人的工作已變得馬虎。證監會早前公布的一個關於保薦人的調查報告就批評,部分保薦人沒有就業務相關人士、專家工作及重大業務變動等問題,進行充分及盡職的審查。

保薦人不可靠

在內地誠信文化未建立起來的情況下,難保往後來香港上市民企,會再次出現欺騙投資者的行為。再加上保薦人的質素亦受到質疑,投資者還是要靠自己多做功課。特別對於新股來說,辛思維就最喜歡先看風險因素這一欄,為最壞情況做足心理準備。

翻查中國森林當年的招股資料,當中亦特別點出,公司的業績會受到森林資產重估的影響,以及該公司獨立營運的歷史有限,業務擴展亦未必順利等。只不過,當公司上市後,股價不斷上升,投資者或許已將相關的風險忘得一乾二淨。再加上李寒春會見傳媒時信心十足,大話連篇,將全世界完全蒙騙。

吸收了中國森林的教訓,近期的新股熱潮下,辛思維就勸喻大家,在市場熱情下不防保持多一點理性,切勿忘記管理好這些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

擴版圖不如自我提升


看病吃藥幾乎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醫藥企業,尤其是擁有龐大人口基礎的內地藥企,其賺錢的能力並不令人質疑。內地第二大藥品分銷企業上海醫藥(2607)明天開始在香港公開招股,市場對其抱有頗大期望。只不過,目前內地醫藥市場既散且亂,上藥在分銷市場所佔的份額其實不到5%,公司是否具有突圍而出的能力,未來的增長空間又如何,值得投資者仔細研究。

上藥作為內地其中一家大型藥企,目前主要有3大業務,包括製藥、醫藥分銷及零售,分別佔整體收入的21.6%、78%及4.6%。其中,在製藥業務方面,在全國排名第3大。而在藥品分銷方面,則排名全國第2大,僅次於國藥(1099)。目前,上藥的業務主要集中在華東一帶,並正逐步向華北及華南擴展。

事實上,上藥來港上市的消息,至少已傳了半年以上,到近期才終於落實。據悉,今次股價將介乎21.8元至26元,預測市盈率為23.1倍至27.55倍。這個價錢到底貴不貴,還要比較一下同行的情況,才能作出定奪。

毛利率勝國藥

若與另一隻內地藥品零售股國藥進行比較,會發現國藥目前的市盈率達到42.9倍,上藥似乎便宜得多。不過,考慮到國藥去年的純利增長有29.7%,而上藥去年純利增長只有9.5%,加上國藥在內地藥品零售市場所佔的份額達到12.4%,遠超上藥的4.6%,則會發現較低的市盈率其實有其理由。

不過,與國藥相比,上藥的毛利率方面仍較具優勢。只因國藥去年96%業務來自藥品分銷及零售,但上藥去年整體收入中,來自製藥方面的收入就超過兩成。眾所周知,製藥的毛利往往比藥品零售要高得多。所以依靠製藥業務高達51.4%的毛利率,將上藥去年整體毛利率拉高至17.8%,比起國藥的8.4%更高。

上藥雖然毛利率勝國藥,但若與其他製藥股相比,則仍有所不及。所以單從上藥的往績所見,辛思維並不認為上藥比起同行有明顯的突出之處。不過,投資始終看的還是前景,上藥未來的發展更值得探討。

目前,內地藥品分銷市場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市場太散亂,三大藥企包括國藥、上藥及九州通合共只佔20.9%的市場份額。分銷商過多,良莠不齊,對消費者不利,所以中央早前已提出,要求藥企加速兼併整合。

作為其中一家大型藥企,上藥過去一年亦頻頻出手,先後收購了福建、廣州及北京多家企業,為公司走出華東,邁向華北及華南計劃進行部署。公司今次集資過百億的其中一個用處,就是為了準備下一步向全國其他藥企進行收購合併。

收購行動有望令公司的市場份額擴大,甚至挑戰國藥的領導地位。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內地藥品市場之所以如此分散,當中絕對離不開地方山頭主義在作怪。上藥作為一家以上海為基地的企業,要將網絡順利伸展開去,看來還需要多一點技巧。

其實與其將網絡擴展到不熟悉的市場,辛思維倒認為不如進一步鞏固目前華東地區的地位。尤其華東地區居民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行業數據顯示,當地醫療分銷市場佔全國的近4成。所以,辛思維認為,上藥目前更應該做的是,加強高毛利率的藥品研製,再利用強大的分銷網絡,進行銷售,令利潤進一步提升。

輝瑞入股具憧憬

近日,就有消息指出,美國藥企輝瑞,將成為上藥其中一個基礎投資者。借助輝瑞製藥的能力,為上藥日後專利藥的研發方面帶來憧憬。事實上,上藥早在4月中已發出公告,表示公司與輝瑞簽訂諒解備忘錄,合作拓展中國醫藥市場。

總括而言,辛思維認為,上藥基本因素平穩,前景有值得令人期待之處。不過,近期港股市況不太明朗,恐怕拖累該股表現。

而更值得留意的是,上藥過去一年在內地A股市場的表現並不算突出,H股上市未必能帶來太大的沖喜作用。投資者還是適宜以審慎的態度面對。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香港金飾商的溢價

傳媒廣泛報道,本港著名珠寶零售集團周大福申請上市,已開始物色保薦人,最快於4月份便可以招股,近日金飾股板塊亦相當熱鬧,其中景福(280)昨日股價就有異動。香港金飾商有品牌上的溢價,成為拓展內地的重要本錢,小型品牌亦有機會被併購。

本港最大的珠寶零售商周大福,啟動了上市計劃,已邀請了投資銀行「選美」作保薦人,宣布最快4月便可以招股,市傳招股金額達到20至30億美元。香港的金飾珠寶商品牌深受內地經營商的歡迎,原因是香港經營者累積了數十年的經營信譽,內地人傾向選擇香港品牌,令到周生生(116)、六福(590)等經營者生意相當暢旺,兩者2010年度中國部分的生意額,分別增長了47%及55%。

周大福珠寶業務一直由鄭裕彤家族持有,家族對於把珠寶業務上市,一向不大熱衷,但現時宣布上市計劃,相信是看到了現時同業的股價表現理想,令到彤叔改變主意。周大福的分店網絡龐大,在全球的分店數目達到1000間,多數以特許代理模式經營,每年的生意額達到300億元。

你若問,香港金鋪股的投資價值何在,就是信譽的經營溢價。至少,內地經營者在信譽這方面是亦未能追上,好像內地有一間公司以「周六福」作品牌,與香港公司周大福的名字相當接近,在2009年就被廣東省工商部揭發,有數款產品的含金量不足。另外,周六福在香港的熱線電話沒有人接聽,電話轉駁到位於深圳的辦事處。有內地不法之徒使用擬似香港金鋪的名字,魚目混珠賣假貨,此風不可長。從另外一角角度去看,內地零售商改一個類似香港商戶的名字,亦反映香港品牌有價,而這種溢價,相信不只在大型金鋪股身上體現,小型金飾股景福(280)昨日也大升,昨日股價升了30%。

景福近年的金飾業務不太耀眼,截至9月底止半年相關業務溢利僅得千多萬元,遠不及周大福及周生生,但其在香港多年來的經營信譽,卻是可居的奇貨。筆者翻一翻景福年報的資料,集團除了金飾業務外,持有資產亦相當豐厚,例如在紅磡持有若干投資物業,另外又持有港交所(388)等股票的投資,有一定價值。筆者始終認為,港產經營商在內地人心目中,享有一定溢價,像景福這類小型金飾商,有可能會成為被收購合併的對象,從而展現應有價值。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瑞信:美高梅上市或令濠賭股受壓

今年以來,澳門博彩股成為港股之中表現最佳的其中一個板塊,升幅遠遠跑贏恒指;然而,美資券商瑞信日前發表報告指出,澳門美高梅賭場短期內即將來港上市,可能對濠江賭業股帶來利面影響,觸發股價作出調整。

濠賭股已跑贏大市

一眾濠賭股近期股價表現強勁,澳門博彩(880)、銀河娛樂(027)、金沙中國(1928)及永利澳門(1128) 等股價,過去三個月的股價升幅介乎25%至56%;同期恒指的升幅為14%【表】。若以今年至今的升幅計算,濠賭股升幅更加介乎60%至137%不等,而恒指今年至今升幅則僅7.5%。濠賭股遠遠跑贏大市。

然而,瑞信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今年以來濠賭股持續上升,主要受到澳門博彩收入持續高速增長所推動,但預期在短期內,澳門博彩收入升幅,不會再有太多驚喜。另外,經過一輪急升之後,濠賭股現時估值已經偏貴。

更加值留意的是,未來可能有兩項負面因素,觸發濠賭股股價調整。其一是澳門美高梅賭場有機會今年底前來港上市,市場傳聞集資額約23億港元。瑞信指出,美高梅來港上市可能對濠賭場構成壓力,情況與去年第四季金沙中國及澳門永利來港上市時,令濠賭股股價受壓一樣。

市場憂高佣金搶客

瑞信分析員陳偉邦指出,美高梅由於業績暫時未如其他同行為佳,其上市的估值可能較低,不利濠賭股。

其二,市場正擔心美高梅近期以較高佣金搶客,令澳門賭場佣金價格戰再起,濠賭股的毛利率受壓,這兩項因素對濠賭股都不利。

陳偉邦指出,澳門賭場現時向俗稱「疊碼仔」的賭場中介人提供的佣金有兩種,一是按「轉碼數」(相當於投注額)」分1.5%給「疊碼仔」,或者按收入分40%,前者已規定不能超過1.5%,後者則沒有規管,近期有傳聞指,美高梅將分成比例調高至50%,令市場擔心會觸發佣金戰。

長甲今起路演 集資23.4億 長實首次成內房股策投

內地近期接二連三出招調控樓市,上海更推出限購令,為炙熱的樓市降溫;不過,情況絲毫未打擊內房股來港IPO的熱情。繼融創中國(1918)成功上市後,消息透露,總部位於上海的高端房地產發展商長甲地產(957)今起路演,並引入長實(001)、新世界發展(017)主席鄭裕彤私人擁有的周大福及對沖基金石庫門成為基礎投資者,共斥資1.5億美元,股份有6個月禁售期。這是長實首次成為內房股IPO的基礎投資者。

本周五起招股

市場消息指出,長甲地產計劃本周五(29日)起招股,11月11日上市,最多集資3億美元,保薦人為花旗、美銀美林、及麥格理。上述三家基礎投資者分別入股5000萬美元,即約3.9億港元。據悉,是次集資額三成用於還債,六成增加土地儲備

據網站資料顯示,長甲集團是一家大型民營企業,其總部位於上海,主營業務包括長甲地產、長甲投資、長甲醫藥及長甲資產管理四大板塊。是次率先分拆長甲地產來港上市。

麥格理早前的研究報告指出,長甲地產在上海的土地儲備佔凈資產值約44%,未來繼續集中在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發展。該公司主要透過協議、招標及收購爛尾樓增加土地儲備,土地成本只佔售樓均價6%,土地成本低廉。該行預計長甲地產估值介乎330億至390億元,2010年核心盈利增長4.7倍,至5.7億元人民幣

AIA中籤率成焦點

另外,本周五(29日)掛牌的友邦保險(AIA)(1299)繼續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本周將公布中籤率等詳情,市場關注能否做到一人一手。

獲逾20萬人捧場的AIA已於上周宣布以招股價上限19.68元定價,大股東美國國際集團(AIG)亦落實增發20%股權,即AIA發售股數由近58.6億股,增至70.32億股,集資1383.9億元,已超越工行(1398),榮登本港「集資王」寶座。若計及15%的超額配售權,AIA更能躋身全球歷來「集資王」季軍。

首日孖展熱烈 長興超額136倍

內地男士服飾及品牌營運商長興國際(238)公開招股,首日孖展反應不俗,十間證券行昨天合共借出近150億元孖展額,以公開發售集資額1.09億元計算,超額認購超過136倍。另外,昨天截止孖展認購的奶粉製造商雅士利(1230),據九間證券行表示,總共借出4.55億元孖展額,超額認購約0.47倍。

內需股受追捧 料凍資千億

時富金融執行董事鄭文彬表示,長興國際屬內需股,符合中央政策發展,巿場明顯有追捧,反應熱烈是意料之內,預計可凍結資金逾1000億元,但由於集資額較細,難與較早前招股的凍資王四環藥業(460)相比。市場消息透露,四環醫藥一手中籤率為20%,即八手可穩獲一手。四環將於下周四,即本月28日掛牌。

友邦窩輪或可同步上市

至於已截止認購的友邦保險(1299),決定以招股價上限19.68元定價,承銷商悉數行使發售量調整權,令友邦全球發售股份總數增加20%,至約70.3億股,集資額為178.31億美元(1383.29億元),超越工商銀行(1398)股集資1249.5億元,成為本港歷來最大集資額的新股。

友邦表示,若承銷商行使超額配股權,發售股份總數將額外增加最多15%,達致約80.8億股,相當於友邦已發行股份67.1%,這樣友邦集資額會增至205.06億美元(1590.78億港元),成為全球集歷來集資額第三大新股。另外,港交所已通知輪商,若輪商在下周一推出友邦窩輪,則港交所可以很快處理申請,令相關窩輪可以在友邦掛牌當日(29日)同步上市。但有參與友邦上市承銷團的券商,則要在其穩定價格期過後,即上市約一個月以後才能發行友邦窩輪。

雅士利將於下周一截止公開發售,昨天截止孖展認購,共九間證券行的孖展有4.5億元,以公開發售集資額3.09億推算,超購0.47倍,市場消息透露,其國際配售目前已超額認購近15倍。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四環醫藥借爆孖展凍資347億

獲索羅斯入股的四環醫藥(460)彰顯名人效應,首日招股就有券商借爆孖展,成為今年第一隻借爆孖展的新股,最近一次發生在去年9月熱爆全城的國藥(1099)招股時期。

總結11家券商,共借出347.66億元孖展額,相當於超額認購近60倍,有望衝擊凍資王寶座。消息人士透露,機構投資者入飛情況非常踴躍,料四環以招股價上限4.6元定價。

凱基證券昨天為四環借出105億元孖展額,已經借爆孖展額度。凱基營運總裁鄺文彬表示,不會再為其增加孖展額度,要為下周一開始招股的AIA(1299)預留資金。

凱基為這輪新股預留了120億元孖展額,但已為四環借出105億元,僅有15億元留給其他新股,包括AIA。

耀才證券行政總裁陳啟峰則預計,投資者下周會一窩蜂以孖展認購四環,料掀起新股熱潮。相比之下,投資者對下周一(18日)開始招股的AIA持觀望態度,三家券商共接獲不到10億元孖展預定金額。

此外,大新銀行推出「認購AIA新股貸款優惠」,由18日至20日通過該行認購AIA新股或申請新股貸款,豁免手續費且貸款利率為1.08%。

Webb指溫雲松或違例

與四環同日招股的環球乳業(1007)相形見拙,8家券商僅借出6.26億元孖展額,超購2倍。下周三(20日)起招股的乳品股雅士利(1230),消息稱國際配售已獲3倍超購。

新股紛至沓來,消息稱,內地民營造船企業江蘇熔盛重工已通過港交所聆訊,下月第一個星期展開路演,初步計劃11月5日招股,中下旬掛牌,集資額介乎12至15億美元熔盛重工是恒盛地產(845)主席張志熔旗下公司,2008年計劃來港上市未能成功,是次捲土重來。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之子溫雲松創辦的新天域資本,在四環醫藥臨近上市前入股引起港交所質疑,最終該私募基金退出投資。港交所發言人表示,不會就個別股份或個別事件作出評論,而有關事件的交易內容,招股書已有披露。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指出,未能掌握新天域入股四環的來龍去脈,不能作深入評論。他續稱,對沖基金投資新股的做法在業界屬常見,不過如果牽涉到個人交易,則可能違反監管條例。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Hong Kong presses for RMB-denominated IPOs

By Robert Cookson in Hong Kong

Published: October 5 2010 19:35 Last updated: October 5 2010 19:36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is pushing to allow companies to launch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denominated in the Chinese currency by next year, opening a fresh channel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to buy renminbi assets.

The move, if approved, could also event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fundraising route for companies with operation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HKEx is one of dozens of financial groups that has been rushing to create renminbi-denominated products in Hong Kong since July, when China eased restrictions on the use of the currency in the territory.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Hong Kong have rolled out insurance policies, certificates of deposit and hedging tools denominated in renminbi – the first such products available to foreign investors.

Mr Li said the introduction of renminbi-denominated products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would help China boost international use of its currency and cut reliance on the dollar, adding that it was “a very small step in a very long march”.

Since becoming the first mainland-born head of the Hong Kong bourse in January, Mr Li, a former investment banker, has been lobbying Beijing to relax China’s strict controls on cross-border flows of the renminbi.

Further liberalisation was needed before companies would have enough reason to issue renminbi-denominated shares in Hong Kong, he said.

“The key to making this work is to allow the money to flow back,” Mr Li said.

Although China has this year removed almost all restrictions on the use of its currency for cross-border trade, the repatriation 遣送回國; 調回本國 of renminbi for investment purposes almost always requires the approval of mainland regulators.

HKEx would like Beijing to introduce a fast-track route back to the mainland for companies that have raised renminbi from IPOs in Hong Kong.

McDonald’s, the US burger chain, in August became the first foreign multinational to issue renminbi-denominated bonds in Hong Kong. But the company had to wait about a month before it could move the proceeds on to the Chinese mainland.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鐵江認沽權 上市前買回

本港政府一直四處游說,希望吸引愈來愈多的海外企業選擇來港上市,俄鋁(486)是第一家登陸本港的俄羅斯企業;在倫敦上市的Petropavlovsk分拆旗下非貴金屬業務鐵江現貨(IRC,1029)來港上市,將成為本港散戶投資者可以染指的第一只俄企新股。公司主席Jay Hambro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很高興能與香港投資者近距離接觸。

今年六月,Jay Hambro在香港與記者見面時表示,公司引入和黃(013)前董事總經理馬世民名下私募基金GEMS,以及長實(001)持股50%的CEF成為策略投資者,合計投資6000萬美元,將持有公司6.9%股權。根據協議,上述兩家公司可選擇在兩年後將股權出售予Petropavlovsk,並將獲得每年百分之八的利息。

GEMS和CEF變基礎投資者

不過在鐵江現貨上市前夕,Petropavlovsk回購相關股權。據招股書披露,GEMS和CEF已成為公司的基礎投資者,仍投資6000萬美元,持股約5.3%,設有六個月禁售期。

基礎投資者與上市前策略投資者最大區別在於,基礎投資者入股價為IPO價格,而策略投資者往往能以大幅折讓的股價入股。為何GEMS和CEF要大費周折的如此進行投資呢?

Jay Hambro接受訪問時坦言,港交所(388)和證監會更樂意看到這樣的安排方式,相信這與近期港交所考慮制定新股上市前引入投資者的指引文件有關。鐵江現貨以實際行動予以支持。

與俄鋁有所不同的是,鐵江貨運在香港註冊,並設立總部。鐵江貨運旗下位於俄羅斯遠東的三個礦區,礦石資源總量達8.34億噸,目前僅Kuranakh項目於今年投產,預測2010年度虧損不超過9500萬美元。不過Jay Hambro有信心在可見的未來,實現扭虧為盈。

內地科技公司IPO棄港取美

本港金融市場近年愈加依賴內地經濟,尤其IPO十居其九是內地企業,但金融海嘯後愈來愈多內地科技公司選擇登陸美國NASDAQ,貪其PE估值比本港上市更高,而審批也較寬鬆。有市場人士認為,本港投資者對科技股一向「不在行」,未脫離科網泡沫陰影,長遠而言本港恐流失內地科技公司融資這一塊肥肉。

上周五中國國慶當天,從事網絡內容傳輸(CDN)及雲計算的北京藍汛國際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發行價13.9美元,甫開市即受熱烈追捧,股價最高曾升逾120%,當日收市報27.15美元,勁升95.32%,創出2007年以來美國IPO首日掛牌升幅紀錄。

藍汛只是內地科技公司登陸美國上市的眾多成功例子之一,今年以來,生產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晶科能源和從事IT外判的海輝軟件分別到紐約交易所和NASDAQ掛牌,至今累計升幅均逾一倍。

美國IPO研究機構復興資本(Renaissance Capital)發表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率經歷金融海嘯後仍持續高企,美國和歐洲則陷入無止境的停滯,因此美國投資者對於所有與中國沾上邊的投資概念趨之若鶩,中國企業到當地IPO上市,很容易獲得高市盈率估值。例如藍汛最初招股定價10至12美元,在最後關頭追加25%至13.9美元,但首日掛牌仍勁升一倍。

信達國際科技業分析員趙晞文認為,內地科技公司IPO取美棄港已成為趨勢,因為愈來愈多IT老闆發覺,他們如把公司拿到美國招股,所賣得的價錢(市盈率估值)會遠高於在港上市,「一樣都是賣,當然是『價高者得』。」

另一方面,NASDAQ的上市審批要求亦比本港主板寬鬆,單是「三年盈利要求」一項,就成為很多有意來港上市的科技公司的「死穴」。以藍汛為例,自1998年創辦以來持續虧蝕,過去三年分別蝕7200萬、6800萬和1600萬元人民幣。不過,藍汛在內地CDN市場佔有率逾半,美國投資者押注的正是公司未來作為業內龍頭的盈利能力。

趙晞文指出,港美兩地投資者對科技業的認識和興趣不可同日而語,科技板塊在傳統上一向不是港股的主力,再加上自科網股泡沫爆破後,投資者仍猶有餘悸,「high-tech揩野」,近年不少有潛力的內地科技公司來港招股都未獲熱烈反應,令很多後來者望而卻步,紛紛轉移陣地到美國招股。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金风科技未来几周内香港IPO

分借助强有力的北京方的推动,未来几个月里,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中国企业已做好了从首次公开募股(IPO)中斩获数十亿美元的准备。

不过投资者可能要问,什么样的价格才会让他们欣然加入这股IPO大潮?

未来几个月里,将有大量洁净能源公司的IPO上市发行,其中就包括制造风涡轮机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取消了原定6月在香港IPO融资12亿美元的计划,改为未来几周内香港IPO融资10亿美元。广东明阳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在美国招股,集资3亿至5亿美元。新天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亦计划通过香港IPO融资5亿美元,这是河北省府下属国有投资企业的一个可再生能源子公司。

此外,华能集团旗下从事风电业务的子公司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计划10月通过IPO发行筹集15亿美元。这样说来,今年中国仅是清洁能源方面的IPO规模就有望突破历史最高纪录。

风力发电商的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去年12月香港IPO发售共筹得22亿美元,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交易之一。很多公司希望效仿电池和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之路,该公司赢得了美国亿万富翁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支持,其股票价格近年一路飙升。

中国企业IPO的主导地位说明了北京对环保能源业的大力支持。中国希望到202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从2008年的9%提高至15%。很多清洁能源公司执行的是15%的优惠税率,而从事其它行业的公司的税率则是25%,此外,清洁能源企业还享受其它补贴策,包括保证需求的府购电协议等。

上海私募股权公司云月资本管理公司(Lunar Capital)合伙人苏丹瑞(Derek Sulger)说,鉴于中国府的策十分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这个行业的增长潜力非常巨大。他表示,我们注意到,很多股市投资者都着眼于可替代能源,以此获得针对中国对更清洁、更多元化的能源需求的投资敞口。

但对于新上市的替代能源交易来说,估值是个中关键。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龙源电力集团以当前财年净利润计算的市盈率为30倍,高于MSCI中国指数(MSCI China Index)的22.5倍和MSCI全球指数(MSCI Global Index)的17.5倍。

在伦敦上市的北京私募股权投资公司Origo Partners首席执行长林宁(Chris Rynning)说,由于IPO前夕的投资机会定价过高,我们青睐处于所谓扩张阶段、还要一两年才会进行IPO的公司。他指出,许多处在更早发展阶段的上市清洁技术公司市销率都在10倍至20倍。

林宁说,处于扩张阶段的公司通常都已经将其技术商业化,但需要资金发展壮大,而且在销售和利润方面通常还处于引爆点。

可再生能源的前景无可否认。悉尼清洁能源基金公司Arkx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投资组合经理巴克利(Tim Buckley)说,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的单位成本正以每年20%的速度下降,这意味着大约五年时间就能达到煤电公司的收费水平。

Arkx的联席董事总经理埃维森(Geoff Evison)说,可再生能源IPO已经被说得天花乱坠,因此只在估值合理、并且公司利润不是来自于煤炭之类的东西时,我们才会感兴趣。Arkx公司投资了22只可再生能源股票,其中包括中国的比亚迪(BYD)和中国风电(China Wind Power)。

但埃维森说,考虑到中国等国家对能源安全的需要和它们的能源需求,投资可再生能源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估值合理、值得买入的公司也正越来越多。

投资专家说,府的支持有可能成为其中的关键。例如在煤炭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府并不像中国那样支持可再生能源,所以购买该国可再生能源股的投资者,会发现他们的投资在过去12个月已经缩水31%。中国不管是为了满足自身能源需求,还是为了在白热化的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当前都仍旧背负着发展化石燃料替代品的压力。这就带来了一种坚实而有利的策与监管环境。

但这不是成功的保证,高估值也不一定因此就合理。

记住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投资者会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