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民企誠信差 抽新股先看風險


一般投資者做投資決定時,雖然可以仔細閱讀及分析一間公司的年報,不過,總不能親自走入公司,視察每一個生產環節,所以,只能依靠一個「信」字。只不過,內地不少企業的誠信問題,卻一直為人所詬病,對企業及社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近年,內地民企蜂擁來港上市,亦令香港股市受到誠信問題衝擊。中國森林(930)前高層騙倒全世界的故事,令人不得不對內地民企,尤其是一些較為陌生的行業,提高警惕。

一個社會的企業誠信,往往可以從細節中反映出來。內地不時出現的毒奶粉、毒米、毒饅頭等新聞,足以反映社會中不少商人,為了個人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企業對消費者如是,對生意拍擋,亦不例外。科法斯企業信用管理調查結果顯示,有67.4%受訪企業曾於2010年遭遇國內買家拖欠付款。

欺騙成常態

目前內銷市場暢旺,而出口市場則要面對人民幣升值、工資及物料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辛思維也問過一些出口企業,為何不乾脆轉為內銷。不過,得到的答案頗令人意外,不少企業人都表示,曾在內地被「走數」,對內銷有陰影,所以情願與外商打交道。

誠信問題的不足,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內地《經濟參考報》早前引述商務部的統計指,2009年全國逾期賬款平均超過60天的佔33%,企業壞賬高達1%-2%,比發達國家的0.25%-0.5%為高。全國每年簽訂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左右。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及間接經濟損失高達每年6000億元人民幣。

企業的欺騙行為,已成為一種常態。今年2月,阿里巴巴(1688)就揭發出集體欺騙事件,前CEO衛哲引咎辭職。國美(493)今年3月,亦被指騙取國家補貼。當然,阿里巴巴及國美的事件均沒有對公司及投資者帶來巨大影響,反而令人擔心的是近年來港上市的民企,在充滿欺騙的環境下成長,會否也將這種文化帶到香港,令投資者受損。

說到新股危機,當然不能不提中國森林。公司2009年12月,以中國最大私營森林運營商之一的名銜上市,曾一度受到追捧。不過,上市短短一年間,今年初即被發現前CEO李寒春【圖】向外界所描述的部分林場資產,純屬子虛烏有。公司由今年1月停牌至今,但問題似乎仍未解決。

對於上市只有一年的新股迅速出事,不少人都將矛頭指向證監及港交所(388),認為其具有監管不力的責任。只不過,官方人手有限,而且人員的知識亦不可能遍及各行各業,尤其對於森林開發此類較冷門的行業,相信知之甚少,亦不可能親自到森林考察,所以只能相信保薦人所提供的資料。

只不過,從中國森林的個案中,其實已經可以看到,保薦人對公司的了解可能亦十分片面。事實上,近年為了爭取更多業務,部分保薦人的工作已變得馬虎。證監會早前公布的一個關於保薦人的調查報告就批評,部分保薦人沒有就業務相關人士、專家工作及重大業務變動等問題,進行充分及盡職的審查。

保薦人不可靠

在內地誠信文化未建立起來的情況下,難保往後來香港上市民企,會再次出現欺騙投資者的行為。再加上保薦人的質素亦受到質疑,投資者還是要靠自己多做功課。特別對於新股來說,辛思維就最喜歡先看風險因素這一欄,為最壞情況做足心理準備。

翻查中國森林當年的招股資料,當中亦特別點出,公司的業績會受到森林資產重估的影響,以及該公司獨立營運的歷史有限,業務擴展亦未必順利等。只不過,當公司上市後,股價不斷上升,投資者或許已將相關的風險忘得一乾二淨。再加上李寒春會見傳媒時信心十足,大話連篇,將全世界完全蒙騙。

吸收了中國森林的教訓,近期的新股熱潮下,辛思維就勸喻大家,在市場熱情下不防保持多一點理性,切勿忘記管理好這些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