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內地發展跨境ETF陷兩難


內地拓展追蹤境外市場資產的交易所買賣基金(跨境ETF)是配合國情的做法,讓上海盡快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然而,ETF的結構複雜,涉及的系統性風險,甚至被形容為後金融海嘯時代的「魔鬼」,遭歐美監管機構緊盯。現時內地發展跨境ETF,隨時引狼入室。對於應否引進這項產品,內地陷入兩難局面。

ETF在全球急速發展,發行人「複製」一籃子資產,發明合成ETF,應記一功。香港發展ETF只有十多年,至今合成ETF已佔65%。

全球最大ETF發行人貝萊德、環球ETF研究及策略主管德博拉.菲爾(Deborah Fuhr)指出,美國的互惠基金足足用了66年,市場規模終突破1萬億美元,ETF僅需18年!

抵押品組合缺監管

近日國際組織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發表的報告,為大行其道的合成ETF大潑冷水。一方面,由於監管規例沒有要求合成ETF的抵押品組合須與基金聲稱追蹤的指數成分股脗合,基金持有人對抵押品非但一無所知、更無控制權,一旦出事,或會損失慘重。

另一方面,當市況逆轉,基金持有人急於贖回,ETF發行人在出售流通性低的抵押品時,將相當困難,假如發行人及其交易對手,屬於同系的金融機構,基金贖回壓力便極有可能引發流動資金短缺危機。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亦強調,不容忽視合成ETF的訊息披露風險,以及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既然合成ETF這樣可怕,內地可以避免涉足嗎?答案是否定的。上海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明言,按照去年訂下的十年戰略發展計劃,目標於2020年讓基金、衍生產品、股票及債券四大業務得到均衡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