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萬套保障性住房的興建計劃支持下,水泥股今年以來股價持續受到追捧,其中安徽海螺水泥(914)的股價就升了近5成。不過,在一面向好之下,其實行業亦存在不少隱憂。央視節目近日就揭發,目前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仍存在,而投標國家基建項目利潤微薄,在煤價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部分中型水泥企業已出現虧損。再加上近日鐵道部消息指,今年高鐵建設將縮水2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水泥需求增長恐怕會大受打擊。
過去兩年來,不論是內地房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還是高鐵等基建項目的增長,都為水泥行業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當然,有需求即代表有賺錢的機會,所以大大小小企業紛紛蜂擁投入到水泥生產行業,令水泥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的水泥產量達到了18.8億噸,即全國人均超過1噸。
保障房效應炒過籠
為了壓抑過剩的產能,並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去年11月,工信部就發布《水泥行業准入條件》公告,鼓勵現有大型水泥企業兼併重組。雖然淘汰落後產能並進行兼併似乎對大型水泥企業有利,不過,產能過剩問題一時之間仍難以解決,而水泥業發展前景仍存在不少問題。
事實上,近半年來,水泥股被炒起,都是因為保障性住房的因素。只不過,若以內地每套保障房水泥平均用量10噸左右計算,千萬套保障性住房大約能令水泥需求增加1億噸,只是相當於2010年水泥總產量的5.3%。所以,過去一段時間水泥股似乎有被炒過籠的迹象。
在興建保障性住房令水泥需求增加的同時,基建方面的水泥需求卻有減少的可能。早前,因為貪污弊案令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下台,並引發當局對高鐵建設的重新審視。報道指,鐵道部經過仔細研討後,決定將年初計劃的基本建設投資7000億元,減少為4000多億。
鐵路建設的減少,對於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水泥業來說,絕對是一項壞消息。縱使按照規劃,今年水泥工業的落後產能淘汰總量將達到1.3億噸,比去年的9155萬噸進一步增加,不過,有關的計劃仍未能完全改變目前水泥業產能過剩問題。
近日,央視《經濟半小時》節目對水泥行業進行深入探討,節目訪問一家中型水泥企業,遼寧中北水泥集團,道出了目前水泥行業的困局。負責人表示,業內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公司去年的產能雖有500多萬噸,但實際銷售只有270萬噸,產能實際利用效率只有58%。所以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價格一直無法得以提升。
只不過,水泥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煤炭,1頓水泥要消耗7000大卡的標準煤110公斤左右,煤炭消耗幾乎佔水泥生產成本的50%以上。過去一年,內地煤價升了約兩成半,為水泥業成本帶來巨大壓力。
政府項目利錢薄
同時間,企業承接政府的高鐵及保障性住房項目,卻是量大而利薄。例如有水泥企業中標瀋陽到丹東高鐵工程,中標價是每噸288元,但所用的水泥生產成本已達到280元,若再加上每噸35元的運費,則每噸要虧損27元。
雖然中小型水泥企業虧損不斷,難以生存,遲早或成為吞併的對象。但其實,小型水泥廠由於生產及管理不規範,其成本反而比大企業更低。所以,看到小型水泥企業的困境,令人不得不對目前上市的大型水泥股的經營狀況產生疑問。而未來一段時間,大型水泥股需要耗巨資進行兼併,吸納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能否帶來協同效應,還是會拖垮公司,仍值得投資者加倍留意。
若單看往績,去年各水泥股的業績均十分亮麗,絕對沒有半點令人質疑之處。不過,若放眼未來,水泥企業仍有諸多不明朗因素。目前股價是否仍有持續上升的動力,辛思維不感樂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