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坐這山望那山 不務正業談澳優


自從三聚氰胺奶粉出現後,內地奶粉市場一直由洋奶粉所主導地位。只不過,在巨大商機利誘下,連內地乳企亦收購起外國企業,生產起洋奶粉,市場競爭加劇。澳優(1717)去年營業額意外地出現下降,而近日公司更作出一個被外界視為「不務正業」的投資決定,將資金用作購買金融資產,而非用於拓展本業。此舉不禁令人懷疑,公司是否看淡行業前景,令投資者卻步。

對本土奶粉的信心不足,以及崇洋的心態,都令到內地稍有能力的家庭,愈來愈傾向於購買進口奶粉。看到香港奶粉市場出現炒賣現象,令不少投資者相信進口奶粉股應有大作為。只不過,市場競爭激烈,連內地光明乳業,去年亦收購一家新西蘭乳企,生產洋奶粉,所以今時今日,冠上進口品牌的名稱已不再是盈利大升的保證。

正如內地消費者購買名牌手袋時專攻LV、Gucci、Hermes等幾個品牌一樣,這批女性消費者大多同時亦是進口奶粉的顧客,所以消費習慣亦頗為類似。內地一家購物網站所做的調查顯示,目前最受內地家長歡迎的5大奶粉品牌依次排名為美贊臣、惠氏、雅培、雀巢及明治。這些奶粉中的名牌受到追捧,統計指,以上品牌佔內地目前中高端奶粉市場逾7成的市場份額。

去年純利大減4成

在中國龐大的奶粉市場之中,雖然其他次一級的進口品牌仍有不錯的發展空間,不過其競爭就劇烈得多。澳優目前主要銷售四種不同系列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全部屬於澳洲的「來佬貨」。只不過,在內地旅客搶購進口奶粉的新聞不斷之下,早前公布的去年業績中,全年營業額居然減少了7.2%,純利亦大減約4成。

據年報顯示,澳優去年的銷售及營銷費用上升9成,而行政費用則上升了逾一倍。顯示公司在拓展銷售網絡及宣傳方面都投入了不少資源,但卻沒有得同等回報,令投資者感到失望。而今年2月,公司更因為部分產品懷疑品質不合格,被中國海關退貨,對聲譽造成重大打擊。

近日,澳優突然宣布,斥資2億元(人民幣.下同),購買招商銀行(3968)長沙分行所持有的金融資產。項目主要是向三間內地公司作出4筆貸款,金額介乎3000萬元至7000萬元。公司解釋的大概意思是,錢太多所以決定進行投資。

作為一間奶粉企業,要投資為何不投資在改善自身產品質素,或購買上下遊業務之上?而作為一間上市公司,錢太多無處花,又為何不乾脆分派給股東?而且金融投資風險高,亦非公司專長,所以,難怪惹來「不務正業」的批評。

事實上,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常見在一些本業發展不佳的企業身上。例如一些細價工業股,就不時傳出參與炒樓,甚至拓展新業務,包括買礦等,最後變身再變身。

「不務正業」的公司一向在投資界受到批評,就算大如中移動(941),以拓展手機銀行為由,去年斥資400億元人民幣認購上海浦發銀行兩成股權,亦招來不少罵聲。

拓新業務要擇機

不過,辛思維對些所謂「不務正業」投資,卻保持中性的態度,投資者買股票,無非也是為了賺錢,只要公司有能力提高盈利,拓展新業務也未嘗不可。不過,前提是公司必須將本業先做好,再慢慢開拓新商機,就例如和黃(013)此類足夠強大的綜合企業,發展新業務時就沒有所謂「不務正業」的批評。

只不過,對於上市只有一年多的澳優來說,投資者買入該股,無非也是看好內地奶粉市場。但一個轉身,公司去年業績即出現倒退,本業未做好,突然又多了一項金融業務,管理層是否熟悉相關範疇仍令人質疑,隨時兩頭不到岸。

所以,辛思維還是規勸澳優管理層一句︰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