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edicin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edicin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醫藥業無懼衰退


近期不少股份公布的半年業績不差,但由於投資者對前景悲觀,令業績好與壞的企業,均難逃一跌。其實,不論經濟好壞,有些支出一定不會減少。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基本需要外,還包括藥物。

近期多隻醫藥股公布的上半年業績數據理想,內地藥物需求受到外圍經濟影響不大,加上內地人口老化等因素,內地醫藥股前景依然亮麗。

經濟轉差 病痛更多

在大跌市之下,市場氣氛轉淡,甚至出現不理性的拋售。辛思維倒建議大家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哪些行業有可能受到歐美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哪些根本沒有半點影響。

其實,出口和航運股固然令人擔憂,內地基建股前景亦有不明朗的因素,不過,對於內需及醫藥股亦大跌,辛思維就認為有點兒反應過度。

其實,不論窮人還是富人,在病魔面前絕對平等。所以經濟好與壞,對基本藥物需求不會出現太大改變。反而經濟轉差,人心虛怯,病痛更多,醫藥企業生意可能反而更好。

最近公布半年業績的醫藥股,大多能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表。康哲(867)半年純利增96%、上藥(2607)純利增66%、瑞年(2010)增45%、創生(325)及同仁堂(1666)亦有逾三成的純利增長。

內地人口老化,國務院亦提出,未來5年要做好老年醫療衞生保健工作。傳媒引述來自國務院的消息指出,「十二五」期間,內地計劃推進藥品生產改革,以及提升公共衞生服務水平。

中國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增長,不會因為歐美債務問題而受到影響。反而在中國支持發展內銷市場,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後,對於一些貴價藥品及保健品的需求,可能有所提振。

中央要求藥物降價

其實,目前對內地藥股的最大隱憂,就是官方不時要求一些基本藥物降價,以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及壓抑通脹,對部分企業的毛利率帶來一定壓力。不過,毛利下降並不代表沒有其他增長動力,以上藥為例,藥品降價及中藥材價格上升等因素,令公司上半年毛利率下跌4個百分點,而營業額的增長已能補回這筆損失,整體純利依然大幅增加近七成。

外圍經濟的衰退,對醫藥行業影響輕微,投資者不必感到過分擔憂。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擴版圖不如自我提升


看病吃藥幾乎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醫藥企業,尤其是擁有龐大人口基礎的內地藥企,其賺錢的能力並不令人質疑。內地第二大藥品分銷企業上海醫藥(2607)明天開始在香港公開招股,市場對其抱有頗大期望。只不過,目前內地醫藥市場既散且亂,上藥在分銷市場所佔的份額其實不到5%,公司是否具有突圍而出的能力,未來的增長空間又如何,值得投資者仔細研究。

上藥作為內地其中一家大型藥企,目前主要有3大業務,包括製藥、醫藥分銷及零售,分別佔整體收入的21.6%、78%及4.6%。其中,在製藥業務方面,在全國排名第3大。而在藥品分銷方面,則排名全國第2大,僅次於國藥(1099)。目前,上藥的業務主要集中在華東一帶,並正逐步向華北及華南擴展。

事實上,上藥來港上市的消息,至少已傳了半年以上,到近期才終於落實。據悉,今次股價將介乎21.8元至26元,預測市盈率為23.1倍至27.55倍。這個價錢到底貴不貴,還要比較一下同行的情況,才能作出定奪。

毛利率勝國藥

若與另一隻內地藥品零售股國藥進行比較,會發現國藥目前的市盈率達到42.9倍,上藥似乎便宜得多。不過,考慮到國藥去年的純利增長有29.7%,而上藥去年純利增長只有9.5%,加上國藥在內地藥品零售市場所佔的份額達到12.4%,遠超上藥的4.6%,則會發現較低的市盈率其實有其理由。

不過,與國藥相比,上藥的毛利率方面仍較具優勢。只因國藥去年96%業務來自藥品分銷及零售,但上藥去年整體收入中,來自製藥方面的收入就超過兩成。眾所周知,製藥的毛利往往比藥品零售要高得多。所以依靠製藥業務高達51.4%的毛利率,將上藥去年整體毛利率拉高至17.8%,比起國藥的8.4%更高。

上藥雖然毛利率勝國藥,但若與其他製藥股相比,則仍有所不及。所以單從上藥的往績所見,辛思維並不認為上藥比起同行有明顯的突出之處。不過,投資始終看的還是前景,上藥未來的發展更值得探討。

目前,內地藥品分銷市場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市場太散亂,三大藥企包括國藥、上藥及九州通合共只佔20.9%的市場份額。分銷商過多,良莠不齊,對消費者不利,所以中央早前已提出,要求藥企加速兼併整合。

作為其中一家大型藥企,上藥過去一年亦頻頻出手,先後收購了福建、廣州及北京多家企業,為公司走出華東,邁向華北及華南計劃進行部署。公司今次集資過百億的其中一個用處,就是為了準備下一步向全國其他藥企進行收購合併。

收購行動有望令公司的市場份額擴大,甚至挑戰國藥的領導地位。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內地藥品市場之所以如此分散,當中絕對離不開地方山頭主義在作怪。上藥作為一家以上海為基地的企業,要將網絡順利伸展開去,看來還需要多一點技巧。

其實與其將網絡擴展到不熟悉的市場,辛思維倒認為不如進一步鞏固目前華東地區的地位。尤其華東地區居民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行業數據顯示,當地醫療分銷市場佔全國的近4成。所以,辛思維認為,上藥目前更應該做的是,加強高毛利率的藥品研製,再利用強大的分銷網絡,進行銷售,令利潤進一步提升。

輝瑞入股具憧憬

近日,就有消息指出,美國藥企輝瑞,將成為上藥其中一個基礎投資者。借助輝瑞製藥的能力,為上藥日後專利藥的研發方面帶來憧憬。事實上,上藥早在4月中已發出公告,表示公司與輝瑞簽訂諒解備忘錄,合作拓展中國醫藥市場。

總括而言,辛思維認為,上藥基本因素平穩,前景有值得令人期待之處。不過,近期港股市況不太明朗,恐怕拖累該股表現。

而更值得留意的是,上藥過去一年在內地A股市場的表現並不算突出,H股上市未必能帶來太大的沖喜作用。投資者還是適宜以審慎的態度面對。

藥物研發如雨後春筍


中國開放醫藥市場,各式各樣的產業開展,包括藥物分銷、製藥、醫院服務及醫療器材等。論到發展最佳的,還是製藥和藥物分銷,醫院服務及診所驗身服務等,則仍在起步階段。

現時,醫藥行業市場中較矚目的板塊,仍是製藥股,近一兩年多隻醫藥股登陸港股市場,不少均以研發新藥作為發展重點。新藥是一家藥業公司增加盈利的武器,不但能增加銷售額,且能保持高利錢,好像聯邦制藥(3933)在新藥研發方面相當積極。根據公司最新年報,集團研發的糖尿病藥已進入直路,首款重組胰島素產品已推出市場,帶來更大商機,集團去年盈利急增73%,至9.7億元,其中新藥已經開始貢獻盈利。

另外,華瀚生物製藥(587)、四環藥業(460)及金活醫療(1110)等,亦各自研發新藥品,華瀚今年的重頭戲是腸黏膜修復劑,這項研發已完成了病理及毒理試驗,送到國家新藥評審中心進行初審,一旦獲批,將可成為刺激刺激售的新武器;四環藥業的研發着眼點,則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

本來做海外藥物的康哲藥業(867),本來只是向醫院分銷海外藥廠生產的專利藥,一年已錄得1.32億美元的生意額和3059萬美元純利。近期亦抵受不住中國新藥市場的誘惑,早前斥資15.5億元收購了總部位於天津的藥品分銷公司,實行「來路藥」、本地藥分銷一齊做。

相對而言,提供醫院及診所服務的公司,發展就遇到一些困難。一些上市公司購入醫院後,未令進行有效管理,錄得虧損。究其原因,除了因為國家醫院的競爭外,部分醫院的投資成本高,而且中央政策的大方向仍是維持醫藥分家,令到治病費用有限,收入來源主要靠賣藥那方面。再者,部分醫院追收不到病人的診證費,令到私家醫院的發展裹足不前。

驗身市場方面,則剛剛起步。現時,華東地區的大城市,已見開始有診所和驗身公司立足,部分更夥拍壽險機構,推出驗身套餐。好像銘源醫療(233)便夥拍中國人壽(2628),為後者的投保戶提供癌病檢測,「走捷徑」增加生意額。銘源的另一支業務是在大城市開設體檢中心及中醫診所,現時已在上海等地投入服務,且看能否開拓一片天地。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歐盟設限 中藥股出口遇阻



近年,內地掀起一股養生熱潮,令中藥價格不斷被炒高。不過,在國內市場發展蓬勃的同時,出口市場卻有萎縮的危機。繼去年底香港實施中成藥必須註冊的條例生效,大批未經註冊的中藥無法進入香港市場。歐盟的中藥注冊法規,亦將於4月底實施,不過目前仍未有一家中成藥企業成功註冊。本港中藥股中,以同仁堂(1666)的出口比例最高,去年達到總銷量的8%。海外市場紛紛對中藥設限,或對藥企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中醫中藥雖然具有數千年文化,不過其醫治處方,常常需要因應不同人的體質而作出調整,難有統一的標準。行內亦經常出現一些所謂獨家秘方及偏方,刻意不向外公布當中的成分。再加上中醫的陰陽五行等較為抽象的概念,都令中醫藥行業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相反,西醫所奉行的是一套可以量化的配方及有統一的準則,習慣使用西醫思維的西方社會碰上中醫,自然感到困惑。過去多年來,由於了解不足,不少國家對中醫都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做法,未有嚴格監管。

未註冊不得出售

只不過,近年來,隨着海外華人散布全球,中醫中藥在世界漸流行,中國出口到海外的藥品增多。正所謂樹大有枯枝,部分人可能因為體質關係,或服藥不當等因素,而產生不良反應,引起社會關注,促使各地決定加強對中醫藥的規管。

香港《中醫藥條例》去年12月3日生效,規定所有中成藥必須經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轄下的中藥組註冊,方可在香港進口、銷售和管有。另一方面,歐盟亦有同類措施,今年4月30日之後,未能在歐盟完成註冊的植物藥,將不得在歐盟境內銷售及使用。

歐盟期限還有約半個月即到期,不過,內地傳媒報道指,包括同仁堂、廣州奇星以及蘭州佛慈等藥企,雖然去年已開始着手準備有關申報工作,至今仍未有一個中成藥成功註冊,顯示未來中國藥企若不加把勁,可以難以再在此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事實上,去年全年,中國中藥出口達2.5億美元,包括保健品、中藥提取物、中成藥和中藥飲片四大類。其中,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在內地的藥品銷售額為14.5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在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銷售,則有1.18億元,佔比約8.2%。

認證成本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若企業將每個產品進行證申請,當中涉及的成本頗高。要成功註冊,企業的生產廠房必須通過歐盟的GMP認證,過程中涉及一些設備的改造工作,可能需要投入過億元的資金。

所以目前,在出口市場佔整體中藥銷售比例不算太高的情況下,縱使出口減少,對公司整體盈利影響有限。因此,亦引致不少藥企對申請認證的重視不足,普遍採取觀望的態度,或期望稍後歐盟可能降低標準。

只不過,海外市場增長潛力巨大,及早申請可以預先搶佔市場,對企業未來發展有利。縱使目前內地本身已是一個大市場,但企業若只將眼光專注在國內,不解決中藥的研製、生產標準化的問題,將對未來的發展空間造成局限,走出國門的可能性更低。

同仁堂作為內地較為大型的中藥企業,確實有必要加快拓展海外市場的步伐。註冊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推動中藥的現代化。近期公司股價升勢不俗,3月初以來,升了愈4成,不過看到公司對海外認證方面似乎不太積極,則難免令人對公司的未來業感到一絲隱憂,公司適宜儘快作出部署。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農村衞生服務增 醫療器材前景俏



經過一輪的業績公布,又經過一輪下跌及暴漲,股市再次進入整固期,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各股份的前景與價值。眾多行業之中,近期較少人提及的醫療儀器行業,值得投資者多加注意。除了因為行內多隻股份2010年的業績都有不錯的增長之外,內地計劃在未來五年,大力發展農村醫療,亦為這些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目前,與一線大醫院較多選擇進口儀器的情況不同,農村醫療市場預計將以較實惠的國資儀器為主,行業的發展潛力值得留意。


近期公布業績的醫療儀器股,大部分都令人滿意。銷售血管疾病微創介入產品的微創醫療(853),去年純利升29%,毛利率亦有輕微增長,保持在86.5%的高水平。生產骨科手術工具的創生(325),同樣有29%的純利增長,毛利率增長2.1個百分點,達到72.7%。一次性醫療器械的威高股份(1066),亦有26%的純利增長,毛利率同樣有增長,達55.2%。

國家政策扶持

行業去年的成績均有較佳的表現,當然不能不歸功於國家的政策扶持。事實上,中央早前已提出,在2009至2011三年間,新增投入8500億元(人民幣.下同),以建立起一個全民醫療保險體系,重點改進農村地區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衞生部部長陳竺近日亦表示,「十二五」要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縮小城鄉醫療保障差距。

在國家政策,以及人口老化、收入增加及健康意識提高等因素的支持下,行業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的市場規模達到1200億元,增長率達23%。不過,目前的增長速度,顯然還未進入一個真正的爆發期,有待進一步拓展。

事實上,與大部分的行業一樣,過去,內地醫療器械行業的增長點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有從事醫療器材銷售工作的朋友告訴辛思維,由於大城市的醫院利潤豐厚,一般在添置醫療器材方面出手頗為闊綽,特別喜愛一些外國進口的先進儀器,以期望可以吸引更多病人。

只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醫院花費巨額支出,購置進口儀器,當然會將成本轉嫁給病人,令看病貴問題持續惡化。統計指,目前政府及社會衞生支出佔衞生總費用比重已經從2001年的40%提高到61.8%。在社會大聲疾呼要解決看病貴的情況下,除了降低藥價之外,增加使用國產儀器亦將成為一種趨勢。

過往,一線城市醫院的崇洋心態,對於本地醫療儀器企業來說,當然並非好事。而未來,大醫院的儀器國產化步伐有多快,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國家目前推動的農村醫療中心,因為資源有限以及醫務人員的水平較低的關係,相信未必需要購買一些價格較高昂且性能較複雜的進口儀器,所以預計採用國產儀器的機會較大,為本地醫療儀器股提供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些基層醫院裏,基本的全科診斷系統,包括聽診器、血壓計、血氧儀、體溫計、眼底鏡、耳鏡、喉鏡等,都是必備的產品。此外,一些基本耗材也不能少,相信對於有生產輸液器、注射器、醫用針製品、血袋等產品的威高股份來說特別有利。

出口市場同具前景

但其實,除了國內市場發展空間較大之外,出口市場亦不容小覷。2010年,內地醫療器械的出口額就創造了歷史最高記錄,達到146.99億美元,同比增長20%。業內預計,今年出口有望保持至少15%的增長。去年,微創就有約8%的業務,是出口到南美、亞洲及歐洲市場。不過與2009年相比,相關業務略有倒退,公司有必要加緊努力,以免落後於同業。

當然,對於內地醫療器械企業來說,出口市場始終只是一個額外的獎勵,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國內市場的發展機遇。近期,此類醫療股份升勢不俗,從短線及長線看,似乎都值得投資者加以留意。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藥品分銷大整頓 上藥來港又吹風

內地「十二五」新一輪規劃今年開始,各行業的規劃細節在「兩會」後陸續推出。藥品分銷是其中一個傳聞快將推出《十二五規劃網要》的行業。業內人士認為,網要對中國藥品分銷影響重大,未來幾年將有一批大型藥品商在政策扶持下快速崛起。作為內地市場龍頭的國藥(1099)相信是重點企業之一,但其對手上藥亦不容忽視。有傳內地上市的上藥在今年上半年赴港H股上市,同樣值得留意。

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日前表示,由商務部市場秩序司牽頭制定的藥品分銷行業《網要》將在兩會後出台。據消息透露,網要目標是在2015年前形成最多3家每年銷售額過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全國大型藥企,20家每年銷售額過百億元區域性藥品分銷商,連銷藥店佔整體零售分店的比例由現在的三分一,提高至三分二。

其實,網要最終目的是要打通中國的藥品分銷網絡,扶持行業發展。截至2009年,內地共有藥品批發企業逾13000家,藥品零售連銷企業2130家,轄下分店超過13萬家,單獨零售藥店25萬家,合共近40萬家。內地藥品分銷企業2009年的銷售總額達5684億元,十年間年均增長15%,零售企業銷售總額1487億元,年均增長20%。

雖然內地藥品分銷行業發展迅速,但行內過於零散的結構性問題阻礙發展。參考美國的情況,截至2009年藥品銷售額店全球市場四成以上,但批發企業只有70家。而德國目前僅保留10個大型藥品批發企業,其中前三家佔當地市佔率近7成。可是,中國的藥品分行行業不夠集中,約1.25萬家藥品批發企業僅佔約15%市場,與美國存在差距。

國藥作為內地市場龍頭,加上具國企背景,預計將會「被扶持」成3家千億規模銷售額藥企之一,前景當然值得投資者期待。不過,其對手上藥亦不容忽視。

內地傳媒自去年底,多次傳出上藥有意來港發行H股。近日《每日經濟新聞》再指,上藥預計5月赴港上市,集資額約12億美元(約93.5億港元)。而今年1月,集團董事長呂明方對傳媒表示,整體融資規模不下於國藥,而H股的一半資金將用於收購。

雖然商務部的綱要未推出,但國藥和上藥已積極透過收購增加市場佔有率。國藥今年1月以不多於13億元收購河北樂仁堂醫藥6成股權,差不多同時期,上藥購併中信醫藥和愛心偉業藥業,可見兩者競爭激烈。上藥赴港集資,值得期待。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價格管制擴大 藥股遭殃

為了避免通脹「爆燈」,中央近期頻頻以行政手段實行價格干預,繼食品、柴油、電、天然氣後,發改委昨天發出通知,對抗生素、心腦血管等十七大類藥品實行降價,降幅近兩成。聯邦制藥(3933)所生產的一款抗生素,亦榜上有名。對於未上榜的藥企來說,不要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今次降價令,釋放出明顯信息,為控通脹,藥企妄想任意加價,為行業發展帶來壓力。

雖然,昨天市場上再次傳來加息的恐慌,不過,從發改委近期頻頻出手,可以發現中央還是希望以較有針對性的行政措施來壓物價,避免誤傷經濟及股市。事實上,在早前公布的10月份CPI數據中,除了食品價格大升一成之外,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的升幅亦達到3.7%。所以繼近日推出打擊食品漲價的措施後,終於輪到藥物。

發改委昨天發布通知,從12月12日起降低頭孢曲松等部分單獨定價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涉及的藥品共有十七類,平均降價幅度達19%,當局預計,減價可以令消費者每年減少近2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醫療負擔。

原研藥被削價

今次降價的名單,以外資及合資原研藥為主。聯邦制藥生產的抗生素──阿莫西林,亦在其中。據悉,2005年以前,發改委為一些原研藥提供單獨定價資格,以鼓勵企業提高藥物生產技術及品質。只不過,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後,為了進一步減輕百姓醫藥費用負擔,發改委決定分期分批降低這些偏高的藥品價格。

聯邦制藥手上,本來共有五個阿莫西林產品獲得發改委單獨定價的資格,其價格較同業高約27%至74%。不過,在發改委降價的計劃下,相信有關的優勢將會逐步消失。而今次的通知,雖然以外資產品為主,不過,消息指,國產單獨定價藥品會在下一年度招標中逐步調整價格。

事實上,藥品的降價計劃,除了是為了應對目前高漲的物價外,也是內地近年積極推行的醫改的一部分。

衞生部官員,近日就透露,計劃逐步減少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到「十二五」末,期望將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減至30%以下,達到國際水準。所以,目前在看病費用中佔頗高比例的藥費,當然成為扣減的重點。

長遠來看,減低藥價將難以避免,所以藥企相信不再能夠長期保持「暴利」地位。尤其近期,在各種原材料價格上升的情況下,藥企成本亦不斷上漲。所以當成本增加,而中央又下達降價的命令時,藥企利潤難免受壓。

早前,辛思維亦提過,目前內地醫藥行業,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中藥原材料價格被大幅炒高。而中央的打擊物價措施,目前雖然已對影響大眾的食物及電力等嚴加控制,但對於中藥材,似乎還未打算出手。所以,若藥企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這些中藥材,則難以避免會出現成本上漲。

藥物成本上漲

事實上,除了發改委推出的全國降價令,北京市近日亦提出地方的降價令,要求由今天開始,所有藥品在二級以上的公立醫療機構都要實行「同城同價」。預計措施實行後,整體藥價將平均下降16%左右,全年可為市民減少30億元的支出。

北京的減價行動,相信只是一個開始,各地降藥價的要求必定陸續出現。受降價的消息影響,昨天A股市場的醫藥板塊,已率先下跌了3.77%。而本港方面,聯邦制藥的股價就跌了2.6%。另外,跌幅較明顯的,還包括武夷藥業(1889)跌4.1%、山東新華製藥(719)跌3%。

雖然,目前發改委向原研藥「開刀」的行動,對本港上市的藥企影響仍不算大。不過虛高的藥價,成為下一波調控目標的可能性頗大。所以,面對藥股,還是小心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