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內地掀起一股養生熱潮,令中藥價格不斷被炒高。不過,在國內市場發展蓬勃的同時,出口市場卻有萎縮的危機。繼去年底香港實施中成藥必須註冊的條例生效,大批未經註冊的中藥無法進入香港市場。歐盟的中藥注冊法規,亦將於4月底實施,不過目前仍未有一家中成藥企業成功註冊。本港中藥股中,以同仁堂(1666)的出口比例最高,去年達到總銷量的8%。海外市場紛紛對中藥設限,或對藥企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中醫中藥雖然具有數千年文化,不過其醫治處方,常常需要因應不同人的體質而作出調整,難有統一的標準。行內亦經常出現一些所謂獨家秘方及偏方,刻意不向外公布當中的成分。再加上中醫的陰陽五行等較為抽象的概念,都令中醫藥行業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相反,西醫所奉行的是一套可以量化的配方及有統一的準則,習慣使用西醫思維的西方社會碰上中醫,自然感到困惑。過去多年來,由於了解不足,不少國家對中醫都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做法,未有嚴格監管。
未註冊不得出售
只不過,近年來,隨着海外華人散布全球,中醫中藥在世界漸流行,中國出口到海外的藥品增多。正所謂樹大有枯枝,部分人可能因為體質關係,或服藥不當等因素,而產生不良反應,引起社會關注,促使各地決定加強對中醫藥的規管。
香港《中醫藥條例》去年12月3日生效,規定所有中成藥必須經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轄下的中藥組註冊,方可在香港進口、銷售和管有。另一方面,歐盟亦有同類措施,今年4月30日之後,未能在歐盟完成註冊的植物藥,將不得在歐盟境內銷售及使用。
歐盟期限還有約半個月即到期,不過,內地傳媒報道指,包括同仁堂、廣州奇星以及蘭州佛慈等藥企,雖然去年已開始着手準備有關申報工作,至今仍未有一個中成藥成功註冊,顯示未來中國藥企若不加把勁,可以難以再在此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事實上,去年全年,中國中藥出口達2.5億美元,包括保健品、中藥提取物、中成藥和中藥飲片四大類。其中,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在內地的藥品銷售額為14.5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在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銷售,則有1.18億元,佔比約8.2%。
認證成本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若企業將每個產品進行證申請,當中涉及的成本頗高。要成功註冊,企業的生產廠房必須通過歐盟的GMP認證,過程中涉及一些設備的改造工作,可能需要投入過億元的資金。
所以目前,在出口市場佔整體中藥銷售比例不算太高的情況下,縱使出口減少,對公司整體盈利影響有限。因此,亦引致不少藥企對申請認證的重視不足,普遍採取觀望的態度,或期望稍後歐盟可能降低標準。
只不過,海外市場增長潛力巨大,及早申請可以預先搶佔市場,對企業未來發展有利。縱使目前內地本身已是一個大市場,但企業若只將眼光專注在國內,不解決中藥的研製、生產標準化的問題,將對未來的發展空間造成局限,走出國門的可能性更低。
同仁堂作為內地較為大型的中藥企業,確實有必要加快拓展海外市場的步伐。註冊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推動中藥的現代化。近期公司股價升勢不俗,3月初以來,升了愈4成,不過看到公司對海外認證方面似乎不太積極,則難免令人對公司的未來業感到一絲隱憂,公司適宜儘快作出部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