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昨天更新的資料顯示,3月份獲發牌照的金融機構共十二家,其中三家屬對沖基金、兩家屬私募基金。最近半年持續有國際對沖基金落戶香港;加上規模較小的新成立基金,令行業競爭更激烈,甚至有基金經理減低收費,冀吸引更多資金。業內人士形容,目前「僧多粥少」,單靠減費並不足夠。
過去幾個月新落戶的海外基金均來自歐美,但市場人士指出,澳洲和紐西蘭的另類投資基金經理也很有興趣在港設立辦公室。來自墨爾本的Kima Capital屬於區域性的對沖基金,於2009年才成立,集中投資亞洲股票,以長短倉為主要策略。
同時,本地新成立的對沖基金Noho Capital和Broadwood於上月雙雙取得證監會的牌照。前者的基金針對亞洲的股票指數期貨,之前有傳媒報道,該公司希望全年最高回報達10%,計劃今年年底基金的規模增至4000萬美元。
來自五湖四海的國際大鱷(索羅斯、GLG Partners和Viking Global等);加上由美資投行「坐盤」交易部門分拆出來的新成立對沖基金,有基金經理為突圍而出,以減收管理費(一般為管理資產的2%)作招徠。
「就算是來自美資投行、自立門戶的明星操盤人,由於基金沒有往績可供參考,集資有一定難度。」部分基金經理堅持不減收管理費,認為只要達到目標回報率,自然可以吸引投資者。
有專為對沖基金服務的機構經紀表示,金融海嘯後,太多基金經理逐鹿亞洲,單純減費難以吸引投資者,最重要是配備完善的風險管理措施。
另外,上月日本大地震後,不少國際金融機構安排當地的外籍僱員來港暫避,導致一個月內取得臨時或短期牌照的人數高達610人。
之前證監會估計,約200人需要申請上述牌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