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IB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IB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直投常規化成券商「財路」


受外圍拖累,滬深股市周二大跌。滬指收報2754.6,跌1.7%,深成指收12268.19,跌1.4%;成交比周一放大12%;23個行業全線挫跌,木材家具(-2.36%)、地產(-2.33%)和採掘(-2.04%)領跑。

地方債發行首現部分流標,6月份新增貸款6339億元(人民幣.下同),工信部圈定18行業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名單。

券商一直「靠天吃飯」,股市有比較大而持續的上漲行情,收取不菲的交易手續費,日子才會過得比較好;一旦遇到持續的大熊市或牛皮市,交投清淡,手續費亦驟降。

為了讓券商能夠過得好一些,也為了在各方都極度看好、並蜂擁而至的非上市(擬上市)企業股權投資市場,讓券商能夠與各路PE(private equity)和VC(venture capital)正面搶飯食,證監會於2007年允許券商開展直投業務試點,並在四年後的今天正式把券商直投業務轉為常規,無疑讓近數年一直不太好過的券商,多了一條「財路」。

2009年6月IPO重啟後,伴隨着各路神仙在創業板「突擊入股」掙快錢的情形頻頻曝光,券商「保薦+直投」的模式一直廣受抨擊。

有券商報告指出,目前已有41家券商參與的直投項目上市登陸滬深證交所,其中28家券商就是採用「直投+保薦」的經營模式,佔比高達68%,其中直投項目承銷保薦收入總計12.65億元,賬面直投收益總計39.24億元,創造收益51.89億元,直投業務已逐漸成為券商新的盈利增長點。

相比為數眾多的PE和VC,券商在證券與企業研究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又牢牢把持着投行推薦上市這「華山一條路」。故證監會把券商直投「轉正」的決定,肯定對各路PE和VC構成極大的爭奪、甚至殺傷。因為對所有計劃上市、又不得不接受包括來自券商、PE和VC等外來資本、明確要求硬性「入股」的企業而言,唯有券商投行才可透過推薦上市的這種天然優勢,其戰勝或大大領先那些PE和VC等對手。

券商作為掌握中國資本市場核心競爭力的角色,諸多Pre-IPO企業更希望入得券商直投部門的法眼。

直投業務作為券商新業務模式之一,受到證監會重點扶持,已經成為前者利潤的發動機。正是券商這種可以推薦上市的獨特優勢,反過來又成為市場反覆詬病的焦點所在。利益衝突、利益輸送、甚至投行保薦人的假公濟私、或公私兼顧等嫌疑和劣迹,都在成為券商直投難以自證清白的「罩門」。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分析員之死 ── 地位愈益卑微


在很久很久以前,投行分析員地位崇高,而且受人敬重,最頂尖的分析員甚至可以直接跳槽到上市公司當財務總監。今時今日,分析員能夠由投行跳到上市公司當投資者關係經理已經很不錯。

以前,有牙力的分析員在市場上能夠呼風喚雨,為投行搵「大刁」,但最近幾年卻幾乎淪落後勤人員(back office),成為成本中心(cost centre)。

研究部非開源部門

從前,當推銷員向客戶推介股票之時,他們會聘請一些助理幫忙,找尋不同行業的資料和相關數據,而這些助理就是分析員的前身。後來,投行發現了分析員的價值,便投放更多資源成立研究部。研究部雖然本身並沒有直接的收入來源,但卻能間接帶來生意。

當分析員說服客戶買賣股票時,投行便能增加交易佣金。當分析員唱好某上市公司股票之時,該公司配股或進行收購時又可能會對該投行「報恩」。這兩項間接收入一直養活研究部的一眾分析員。

高盛研究部最近幾年大革新,引用新的運作模式,連研究部也要有直接收入。高盛綜合旗下分析員的確信買入/賣出評級,成立基金賺取管理費,開拓多一條財路。此運作模式成功與否,目前依然是未知之數;不過,一旦成功,相信亦會被其他投行仿效。

龍不甘長期游淺水

優秀的分析員基本上是鳳毛麟角,而且他們很多都會轉行。由於分析員並非直接在前線幫投行搵生意,所以人工到達一定水平之後(最高是兩百萬美金)便再難上升。因此,較出眾的分析員一般都不會長期留在研究部,瑞銀的張化橋跳槽成為銀行家正是絕佳例子。結果水平較低的便留在研究部,令研究報告的質素每況愈下。

坦白說,筆者認為研究部中有八九成分析員都只是扮做研究白拿人工,具有真知灼見的並不多。當分析員未能為投行帶來「大刁」時,分析員的地位就愈來愈卑微。

再者,做分析員亦不容易。上市公司本身就已經不斷向投資者解析看好其股票的論據,所以分析員要看好的話,便難免缺乏新意。看淡大多都是吃力不討好,又可能會得罪公司、得罪持重貨的基金客戶,而且公司一般亦會刻意隱藏所有負面資料。真是左右為難。

四大皆空.之二.下周續

交易員之死 ── 黃金時期已過


金融業一向被公認為是個高薪厚祿的行業。最近筆者友人的子女將近畢業,因而問及在投行工作的前景。投行前線大概可以分為四個崗位:交易員,分析員,推銷員和銀行家。筆聞集將推出一連四期的《四大皆空》系列,淺談這四大崗位,而本星期則先由交易員開始。

粗略而言,交易員的收入分兩種:交易佣金和自營投機。

前者是替客戶出/入貨,從而收取佣金。由於客戶找高盛還是找大摩買貨基本上分別不大,結果競爭令過去幾十年的佣金愈鬥愈便宜,再加上近年又有網絡證券商的出現,競爭更見激烈。除非該客戶持貨較多,需要交易員有技考地派貨出街,否則跟本無須找投行。

交投量減 佣金受壓

在2005至2007年的牛市中,對沖基金異常活躍,令佣金收入大旺。然而,在過去一兩年,受不明朗的宏觀環境影響,市場交投量大減,令佣金受壓。

自從雷曼倒閉以後,監管機構更為重視交易對家風險。現時有些證券是以OTC的形式買賣,而監管機構則希望把這些證券逐步轉移至交易所上買賣,令對家由投行變成交易所,交易佣金亦大有可能因而下調。據筆者友人所稱,某投行的利率掉期交易組目前有八十多人,而明年轉到交易所上買賣後便只需四至五人,將會令不少交易員失業。

新監管條例亦大力打擊投行的坐盤交易,但卻暫時未能清楚界定代客買貨和自營投機兩者之間的分別。無論如何,投行的坐盤交易規模亦應該大不如前。

過去一兩年市況反覆,並沒有明顯的大趨勢,自營投機要賺大錢並不容易。筆者亦認識的一些交易員其實是因為無知才賺大錢,他們對該項交易的潛在風險了解不足才有膽量不顧一切大手入貨。世事真是諷刺。

金融市場變化萬千,投資產品午時花六時變。十幾年前,窩輪並不普遍,當時的從業員人工並不特別高,但到今時今日卻賺過盤滿砵滿,而結構信貸產品也是同一道理。

產品命短 轉型恨晚

交易員入行時通常都只會專注於一項產品之上,而某些產品的興起和沒落可能只是短短十年時光。再者,交易員只有在牛市頂峰時一兩年才有巨額花紅,收入波動性頗大,整個工作生涯能夠賺到一兩個浪已經很不錯。

筆者見過不少交易員二十多歲入行,但到三十多歲時他們所熟悉的產品卻開始沒落,結果在低潮時被投行解僱。他們驀然回首,發現自己技能不多,想轉型時已經太遲。他們由百萬美金年薪的金融專才變成平民。投行在熊市時大刀闊斧地裁走一兩成交易員是很平常的事,而熊市每四五年便有一次,要在金融圈內站得住腳並不容易。

依筆者淺見,交易員的黃金時期經已過去,想入行者宜三思。

四大皆空.之一.下周續

推銷員之死:高級打雜


前兩個星期我們淺談了交易員和分析員之死,接下來我們看看推銷員。

其實投行為什麼需要推銷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看看推銷員的職責。

身價視乎人脈關係

首先,推銷員基本上是一個擴音器,負責把分析員的研究報告散發至不同市場人士手中,推銷員向客戶推介股票便有助增加經紀佣金。再者,當有上市或配股等大型集資行動時,投行便必須要龐大的推銷隊伍作後盾。

因此,推銷員是全方位地支持着投行的各項生意,其花紅也很自然地跟投行的盈利掛鈎,當中以一手市場尤其重要,因為相比之下二手市場的利錢較薄。

推銷員最重要的資產就是關係,而關係通常是跟人走,並不是跟公司。這也就是投行捨得花千萬花紅挖走頂級推銷員的原因。

成功的推銷員必須令客戶「自我感覺良好」,令客戶覺得自己比市場上其他參與者聰明。說白了,推銷員拍馬屁的功夫必須到家,這樣才有機會能跟客戶打好關係。

一個剛入職的推銷員大概打滾兩三年後便開始會有自己的客戶(通常都是小型對沖基金)。在打好關係之後,推銷員便要求神拜佛,祈求客戶快高長大,晉升為大客,這個步驟相當依賴運氣。

記得在2006至07年,對沖基金交易頻繁之際,對沖基金的推銷員身價不菲,但當大環境轉變之後,花紅今非昔比,這並不是單靠推銷員自己能改變的事情。

周身刀無張利

推銷員看似接觸面廣,對市場上不同範疇都有一定識知。然而,他們大多都只是對事情略知一二,並沒有時間精通所有細節,較難靠專業知識搵大錢。

金融市場變幻無常,有時候一個大浪打過來,關係較好的大客戶被炒,推銷員便可能成為投行開刀的對象。萬一被炒,要找新工作並不容易。

有人認為,推銷員只不過是個高級打雜,負責把投行每日發表的無數研究報告當中,挑選質素較好和跟客戶相關性較高的整合,又或者是替客戶安排約見研究部的分析員,安排飛機酒店到某城市參觀某上市公司。筆者亦認識幾位投行推銷員,因為抵受不了工作的沉悶而轉行。

在投行當推銷員可能花紅不低,但我們亦要問,這樣的工作有意義嗎?

下星期,筆聞集將淺談銀行家。

四大皆空之三:推銷員之死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投行中外聯姻迎國際板


中國投行業正步入中外聯姻的蜜月期。隨着愈來愈多的合資投行開業,那些聲名顯赫的國際投行,似乎已經看到了在全球最大資本市場之一的中國迅速崛起的錦繡前程。

中方夥伴實力相對薄弱,令這些合資投行先天不足;本土證券市場創新監管較嚴,外資投行的創新優勢似難有用武之地,中外雙方磨合,也面臨諸多挑戰;不過,國際板即將面世,將為合資投行帶來新的憧憬。

「合資券商投行業務近階段要有大的發展,相當困難。」中信建投行業分析師魏濤指出,在企業文化、資源整合及股東關係處理等方面,對合資夥伴的挑戰還是挺大的。

長期關注國際投行中國策略的安永中國業務拓展部副總監袁銘良表示,內地證券市場本來非市場化因素較多,合資投行即使投入很多時間和資源,短期內亦不見得有效;但他認為,對於全球化業務布局的內地企業,無論是海外併購還是返回A股上市,合資投行相對本土競爭對手,還是有一定優勢。

合資投行未登一線地位

摩根大通的合資券商一創摩根周二宣布獲批開展業務。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摩根士丹利在中國的合資投行亦陸續宣布成立,而花旗最近也宣布擬與東方證券建立合資公司。目前全球大型投行中,還有美銀美林、巴克萊及麥格理等尚未成立中國合資券商。

高盛、瑞信、瑞銀及德銀等內地的合資企業基本上以投行業務為主,但面對去年融資規模已逾1萬億元的中國資本市場,大多數合資投行仍位居二線位置。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去年國內股票及債券承銷額排名中,僅瑞銀證券躋身前10位,瑞信方正、高盛高華分列第17和19位;在股票承銷單項排名中,瑞銀證券排名僅第17位。

在中國搭建完整的業務平台,已成為多數國際投行成立合資證券公司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

RBS亞太區行政總裁麥高銘則形象地比喻,「我們已有一個漂亮的農場,接下來需要做的是耕耘、播種,讓莊稼成長,之後就是收穫了」。

當然,內地快速發展的資本市場及漸行漸近的國際板,亦給外資投行帶來一些業務憧憬。麥高銘指出,「對於RBS及其合資投行華英證券而言,國際板將是一個相當大的業務機會」。

國際板融資量龐大

國際板或面世在即備受關注。滙豐控股、可口可樂、東亞銀行等企業和中國移動等紅籌企業均已表示有意在國際板上市。上海一家外資券商分析師表示,若國際板順利推出及海外企業成功登陸,外資券商及合資投行肯定會在研究及投行等業務上略佔優勢,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屆時巨額的融資量可能令合資投行難以「獨食」,本土大投行亦將參與分銷。

投中集團分析師萬格指出,國際投行將帶來一些海外客戶、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亦帶來一些新的理念,但是如何與中方夥伴的優勢恰當地結合起來,決定了合資公司的未來發展前景,「背景不同,專長業務不同,規劃方向、服務理念亦不同,雙方將如何協調。按中國法律,本土券商佔大股,擁有決策權,外方能否接受?即使今後國際板推出,合資投行有了一定優勢,但這只是契機,並不能說可以立即打翻身仗」。

1995年成立的中金公司,目前已發展成內地頂尖投行,當年外方股東摩根士丹利的持續投入資源,中方股東建銀國際的深厚背景和政府支持,以及中國大型企業紛紛改制上市,天時地利人和最終促成了中金的成功。

「中金公司是一個特例,之後估計不太會有這種發展捷徑可走了。」一位內地券商表示。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SAC, Ortus Lead Hedge Fund Expansion, Fuelling Hong Kong Office Demand

Hedge funds including SAC Capital Advisor LP and Ortus Capital Management Ltd. are expanding in Hong Kong, fueling demand for space and driving rents higher in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office market.

SAC Capital of Stamford, Connecticut is in talks to boost its space by 20 percent after adding employees at its more than 5,000-square-foot office at York House, said two people with knowledge of the matter, who declined to be identified because the information isn’t public. Ortus Capital, a $2.5 billion macro hedge fund based in Hong Kong, this month moved into premises 20 percent bigger in St. George’s Building, said a person with knowledge of the matter.

Prime office rents in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rose 8.5 percent from January to the end of May as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ies boosted hiring in the city, according to Jones Lang LaSalle Inc.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re luring global hedge funds returning to the region following their retreat during the 2008 credit crisis.

“Hedge funds and private equity are capable of paying higher rents and they make decisions fast,” said Bernard Chu, director at Sagarmatha Capital Ltd., a Hong Kong-based real estate broker specializing in hedge funds and private equity firms. In Central, “they’re willing to pay around 5 to 10 percent more compared with investment banks, law firms and accounting firms, and they’re willing to pay an even higher premium for grade A building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Record Fund Inflow

The $3.6 billion capital that investors added to Asian hedge funds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was the largest quarterly inflow into the regional industry, according to Chicago-based service provider Hedge Fund Research Inc. The number of hedge funds focused on Asia increased to 1,055 in the first quarter, the highest since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8.

Nine Masts Capital Ltd., led by Wang Bing, former Asia head of Deutsche Bank AG’s Saba proprietary trading desk, is negotiating to more than double its 1,500-square-foot office space after its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surged 10-fold to more than $300 million since it started trading in May 2010, two people with knowledge of the matter said.

Matchpoint Investment Management Asia Ltd., a Hong Kong- based hedge fund co-founded by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 LLC (OZM) partner Raaj Shah, and Sean Debow, former Asia managing director of Los Angeles-based Ivory Investment Management LP, found a new location where it doubled its space, according to a person with knowledge of the matter.

More Space

The 4,300-square-foot L. Place office it moved into last month provided more room after its staff tripled to more than 15 since its September 2009 inception, and its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jumped fivefold to $270 million, the person said.

Instead of moving, Senrigan Capital Group Ltd., the $1 billion Hong Kong-based hedge fund backed by Blackstone Group LP (BX) and led by former 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LLC manager Nick Taylor, took an adjacent unit at Wheelock House after it more than doubled its workforce to at least 20 people since it started trading in November 2009, said a person with knowledge of the matter.

Janice Tang, Ortus’s spokeswoman; Katarina Bendle, who represents Senrigan; Elaine Davis, Nine Mast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Jonathan Gasthalter, an outside spokesman for SAC Capital, and Matchpoint’s Debow declined to comment.

About 25 of the biggest global hedge fund firms are seeking to expand in Asia, according to a Credit Suisse Group AG report last year. About 75 percent of the top 100 global hedge funds, ranked by Alpha Magazine based on assets managed, will likely have a presence in Asia, according to the Zurich-based bank’s prime brokerage unit.

Actively Looking

“If someone’s still seeking office space in Central at this moment, they’re likely someone who’s willing to pay a very high rent,” said John Siu, Hong Kong-based general manager at Cushman & Wakefield Inc., the biggest closely held property services company. “Hedge funds have been very actively looking for additional space since the market recovered from the credit crisis and it looks like this trend is continuing.”

Hong Kong’s prime office rents jumped more than a third to $2,066.35 per square meter at the end of last year,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and almost double the cost of the City of London, according to Collier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verage rents for new tenants at top-tier buildings including Cheung Kong Center and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in Central stood at HK$159 a square foot per month at the end of May, according to Jones Lang LaSalle. Only 1.3 percent of these buildings are vacant, compared with the 3.7 percent average for the rest of Central, the Chicago-based property brokerage said.

Less Bargaining Power

Hedge funds and asset managers may also be paying more for leases because they usually take up space of between “a few thousand to under 10,000 square feet,” Siu said. That gives them less bargaining power compared with investment banks that take up multiple floors at premium buildings with areas up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square feet,” he said.

Central’s higher rents drove some banks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providers such as law and accounting firms out of the district to less expensive areas. Allianz Global, the investment unit of Allianz SE, Europe’s largest insurer, which occupied about 20,500 square feet in Cheung Kong Center, last month moved to nearby Citibank Plaza, where average rents are about 30 percent lower. Deutsche Bank AG last year completed its reloc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entre in West Kowloon.

財富管理東移惠及獅城


羡煞帕拉多廣場(Paradeplatz)上的銀行了!

監管少利潤可觀

帕拉多廣場是瑞士蘇黎世的銀行中心,曾幾何時,富裕人士很倚賴在這裏落戶的財富管理銀行,然而,兩者今天的關係卻疏遠了。這並不令人意外:瑞士銀行(UBS)在金融危機時陷入困境,不僅導致客戶流失,甚至威脅瑞士私人銀行業的信譽。事實上,除了瑞銀的問題,當地私人銀行業甚為健康。

不過,正如瑞士銀行家及他們在英美的同儕漸漸發現,新興市場的富裕客戶希望在老家附近獲取財富管理意見及服務。事實上,考慮到亞洲財富管理收入今年預料增長多達20%,比發達市場的增長步伐快一倍,羅兵咸永道(PwC)就估計,新加坡或會在2013年前,晉身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環球財富管理中心。

歐洲傳統財富管理公司正嘗試打好亞洲的根基,在當地開立「在岸」(onshore)前哨基地,以爭取中國及印度企業家的生意。

除了亞洲財富的誘因外,還有其他具說服力的理由,支持銀行向東方拓展業務。在亞洲,監管機構對銀行業的干預較少。再者,不同於在發達市場每每要倚賴錯綜複雜的轉介網絡,亞洲的生意不僅較易做,利潤也較可觀。

全球總體而言,財富管理銀行平均賺取的毛利,相當於管理資產總值的72個基點;未來兩年,有關比例預料會增加6個基點。對於綜合銀行而言,巴塞爾III(Basel III)新資本標準落實後,拓展財富管理業務的誘因就更大,皆因財富管理業務消耗的智力資本比金融資本多。

不過,銀行要管理好自己的成本倒有困難。接受羅兵咸永道訪問的二百七十五家金融機構中,近四分三的成本對收入比率(cost-to-income ratios)超過60%;整體行業平均比率達71%。

缺人才成本比率高

而且,財富管理業務的最主要開支,在亞洲愈來愈難控制:在瑞士或英美,銀行可以利用大批擁有豐富經驗的人才。但若要拓展東方業務,銀行要麼重金禮聘,向對手「挖角」;要麼大灑金錢自行培訓人才。進軍東方的市場回報也許難以抗拒,但卻要付出代價。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捨瑞銀就任小額貸款公司 張化橋榮升金融界董座

最近投資銀行興起玩音樂椅,幾間大行之投行部高層都頻頻換人。最新一位就係曾經有「民企之父」稱號的瑞銀中國投資銀行部副主席張化橋【圖】,聽聞Joe已同瑞銀搞清晒手續,今天開始返新工,就任一家廣州小額信貸公司之董事長。

自從中央勒令各大銀行收緊銀根後,全國中小企都幾乎叫晒救命,融資難問題成為全國問題。不過,亦因為向大銀行借錢唔易,反而造就小額借貸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家陣幾乎各大製造業重鎮,都有十幾二十間呢類新興公司開業。

由於唔少應急廠商都係短借來周轉,所以可以收得幾貴息,正規嘅小額貸款公司,依家借錢出去,都可以收到年息十厘以上,都咪話唔好搵。

凌通噚日同Joe傾過,佢話對小額貸款業務呢個市場極之看好,同佢個新東家廣州市花都萬穗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都密密傾咗半年有多,大家係情投意合決定合作。佢仲話,就任萬穗董座之後,會香港、廣州兩邊走。不過,佢都話,未來仲會留任瑞銀顧問一職。

Joe對小額貸款呢個市場似乎真係好有興趣,前排佢先斥資3000萬元入股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金融國際(721),而呢家中金國際就喺年初時宣布,轉型力攻內地各類信貸服務。

講返張化橋,喺90年代尾時曾擔任瑞銀中國研究部主管一職,有中國第一分析師之譽,曾揭發歐亞農業業務作假,事件轟動市場,又批評格林柯爾管理層而惹上官非,敢言作風聞名業界。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重金挖角拓投行業務


海通國際(665)的前身為本地券商大福證券,一向以提供經紀買賣等傳統服務為主,但在海通入主後已開始有改變。林涌表明,未來集團業務發展重心將放在投資銀行方面,希望可以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以提供全方位的資本市場交易及服務。

事實上,林涌早前曾公開表示,海通國際投行部門約有75人,期望往後規模可增加5成至1倍,更聲言不惜重金禮聘行內最頂尖的銀行家,向美資及歐資投行挖角,以壯大投行業務。

對於海通國際要變身成一間投資銀行的目標,林涌坦言,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投資銀行其實就是人」,當中「Bankers就是最昂貴的資源!」但他強調,海通國際不會做蝕本生意,集團將在可預見的回報下,投入資源去發展投行業務,為集團帶來更多商機。

另一方面,由於母公司海通證券在內地有龐大網絡,海通國際又是海通唯一的海外業務平台,故此未來母公司將大力支持海通國際的投行業務發展。不過,中期目標是先做好中小股的IPO和人民幣債券等業務。

公司發展投行業務的同時,也有取捨。對於早前聲言有興趣成為窩輪發行商的海通國際,似乎決定暫緩在窩輪市場的發展步伐。海通國際聯席董事總經埋及執行董事李耀榮表示:「基於早前窩輪市場所發生的高盛及德銀事件,短期內需要再作觀察,發展窩輪業務之事將容後再想。」

李耀榮解釋,其實本港窩輪市場發展相當不俗,只是公司現階段認為在資源有限下,應該將把資源投放在最有效的地方,才暫緩發展窩輪市場的步伐。

另外,對於其母公司海通證券來港上市,林涌表示,暫不方便多作透露,但形容由於海通國際與母公司定位不同,始終是兩個不同的市場,故即使母公司來港上市,分工情況將類似中銀香港(2388)與中國銀行(3988)一樣非常清晰,沒有衝突。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Wall Street IBD China Expansion

Morgan Stanley was the first Wall Street firm to set up adomestic investment bank in China through its partnership with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 in 1995, followed by CLSAAsia-Pacific Markets in 2003.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wonapproval to form a local investment bank the following year. UBSAG partnered with Beijing Securities Co. in 2006, followed byCredit Suisse Group AG in 2008 and Deutsche Bank AG last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