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生意做得愈多,不代表愈賺錢,航運就是一個好例子。雖然目前歐美經濟存在隱憂,出口業前景令人擔心,但過去7個月的數字其實不算太差,中國海關總署本周三公布的7月出口數據再次創出歷史新高。不過,在中國出口額保持增長的同時,多隻航運股近期卻接連公布令人失望的業績或發出盈警。貨運量增加,收入卻減少,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未來全球經濟復蘇或放緩,航運股前景豈不更危。
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頭7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1%。出口增長23.4%;進口增長26.9%。7月出口規模更創下歷史紀錄,達1751.3億美元,增長20.4%。
企業頻發盈警
內地出口數字不斷創新高,按道理,航運業上半年的業績應該不會太差。可惜事實並非如此,中海集運(2866)上月底首先發出盈警,預料上半年錄得虧損;本周一公布中期業績的東方海外(316)純利倒退86%;中國遠洋(1919)本周三亦發出盈警,預期上半年盈利減少。
事實上,參考東方海外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公司上半年所有航線的總體載貨量仍保持增長。亞洲/歐洲航線,以及亞洲區內/澳亞航線的貨運量,均有逾一成的增長,而所有航線的總體增長則為9.4%。
貨運量增長,但所賺的錢卻愈來愈少,到底是什麼原因?
其實,影響航運業的因素除了全球經濟復蘇情況及貨運量之外,還有航運業本身的運力問題。目前的情況是,行業需求有所增長,但其增長幅度遠遠未及服務供應的增幅。結果是運費下降,利潤減少。
上海航運交易所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顯示,航線市場運價由去年年中約1200美元,跌至目前的不足1000美元。東方海外公布的半年業績報告中,亦提到亞洲/歐洲航線貨量雖較去年同期增加13.3%,但每個標準箱平均收入卻下跌17.8%,引致該航線總收入下跌7%。
運力增長過快
運費的下降,與近半年航運業載運力大增有關。運力的增長原因,要追溯到2008年年初。當時由於行業景氣較佳,不少企業投入大量資源訂購新船。到今年年初,這些新船陸續付運,結果令市場運力嚴重過剩。
近日,中國遠洋主席魏家福向傳媒交代公司盈警時亦提到,2008年新交付的運力仍未到,現在每天只有3條新船交付,但已令形勢變得雪上加霜,預計下半年所面對的衝擊比2008年金融海嘯更猛烈。
除了受到新船增長過快影響外,全球經濟復蘇步伐遜於預期亦是一個重要因素。魏家福去年年底曾經公開表示,看好今年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可達到3500點。不過,今年以來,該指數未曾升穿1600點的水平,近期更跌至1265點,比去年同期跌了一半有多。
今年上半年,在內地進出口額保持超過兩成增長的情況下,航運股尚且要發出盈警。目前歐美經濟前景令人擔憂,預計中國出口額將難以保持高增長。全球復蘇步伐放緩,貨運量必定受影響;再加上新船交付,企業支出增加,運力過度擴張,令運費無法調升。航運業下半年的情況,的確令人擔憂。
勿墮便宜陷阱
經過近期的大跌市,不少人都表示要「撈底」,找尋一些低P/E和高息的股份。若以去年的數據計算,東方海外P/E只有1.5倍;加上早前派發的特別股息,令收益率高達62%,也可算是便宜之選。惟美好的數據已成過去,企業前景不明朗,投資者切勿誤中「便宜」陷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