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收賬問題困擾「廠佬」


談到內地貿易誠信問題,辛思維想起最近看過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個名為《尋寶——我有國寶》的節目,觀眾將家中的字畫、古董拿給專家,以鑑定真偽。筆者觀看的一集,一名內地演員到北京潘家園一家古董店購入了一隻清代瓷器,經專家鑑定後發覺較原價高出數千元,及後他興高采烈地再到那家店買入一座青銅雕塑,並以價值超過一萬元的手表交換,豈料再拿給專家鑑定發現為膺品,只值數百元,反過來失去了近萬元,這位仁兄欲哭無淚。

內地商業交易時常有發生詐騙等誠信問題,上市公司也受到困擾,「拖數」便是其中常見的例子。有港資紡織商管理層向筆者透露,集團過往主要與外地客戶做生意,近兩、三年因歐美經濟放緩,遂積極拓展內銷市場,但是紡織商供貨給內地客戶,卻有不愉快的經歷,曾試交貨之後,客戶突然不知所終,欠下的賬無法追討,令公司蒙受損失,故現時除了十分熟悉的客戶外,一般不會放賬,對於新客戶,更是小心翼翼,要求對方要以真金白銀交易。

個別製造商被拖數的情況嚴重。例如按照慣例,成衣行業的應收賬期一般為60天至90天,某從事紡織的上市公司,去年多做22%生意額,應收賬金額卻大幅增加60%,應收賬周轉期由前年的107天增加至去年的138天,反映客戶「拖得就拖」,隨時變成壞賬,影響盈利表現。

另外,一間大型化工原料廠向筆者透露,雖然透過中間人轉介客戶能做到更多生意,但公司選擇自己建立銷售團隊,皆因透過中間人聯絡的客戶質素參差,不能保證對方能否依期還款,到頭來損失是公司本身,故此公司愛直接聯絡客戶,讓公司有更多資訊去做好客戶管理。

零售業面對誠信問題,培訓鑑別人才便顯得重要。例如2008年進軍內地的米蘭站(1150)表示,集團於香港和內地均採取雙重檢驗機制,除了前線店員把守第一關之外,所有手袋均會運返總部檢驗第二次,過去三年要撇賬的假貨僅為2萬元,佔公司億元計的營業額少之又少,集團透露去年沒有收到假貨,驗貨機制成為公司的一項寶貴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