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金融市場近年愈加依賴內地經濟,尤其IPO十居其九是內地企業,但金融海嘯後愈來愈多內地科技公司選擇登陸美國NASDAQ,貪其PE估值比本港上市更高,而審批也較寬鬆。有市場人士認為,本港投資者對科技股一向「不在行」,未脫離科網泡沫陰影,長遠而言本港恐流失內地科技公司融資這一塊肥肉。
上周五中國國慶當天,從事網絡內容傳輸(CDN)及雲計算的北京藍汛國際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發行價13.9美元,甫開市即受熱烈追捧,股價最高曾升逾120%,當日收市報27.15美元,勁升95.32%,創出2007年以來美國IPO首日掛牌升幅紀錄。
藍汛只是內地科技公司登陸美國上市的眾多成功例子之一,今年以來,生產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晶科能源和從事IT外判的海輝軟件分別到紐約交易所和NASDAQ掛牌,至今累計升幅均逾一倍。
美國IPO研究機構復興資本(Renaissance Capital)發表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率經歷金融海嘯後仍持續高企,美國和歐洲則陷入無止境的停滯,因此美國投資者對於所有與中國沾上邊的投資概念趨之若鶩,中國企業到當地IPO上市,很容易獲得高市盈率估值。例如藍汛最初招股定價10至12美元,在最後關頭追加25%至13.9美元,但首日掛牌仍勁升一倍。
信達國際科技業分析員趙晞文認為,內地科技公司IPO取美棄港已成為趨勢,因為愈來愈多IT老闆發覺,他們如把公司拿到美國招股,所賣得的價錢(市盈率估值)會遠高於在港上市,「一樣都是賣,當然是『價高者得』。」
另一方面,NASDAQ的上市審批要求亦比本港主板寬鬆,單是「三年盈利要求」一項,就成為很多有意來港上市的科技公司的「死穴」。以藍汛為例,自1998年創辦以來持續虧蝕,過去三年分別蝕7200萬、6800萬和1600萬元人民幣。不過,藍汛在內地CDN市場佔有率逾半,美國投資者押注的正是公司未來作為業內龍頭的盈利能力。
趙晞文指出,港美兩地投資者對科技業的認識和興趣不可同日而語,科技板塊在傳統上一向不是港股的主力,再加上自科網股泡沫爆破後,投資者仍猶有餘悸,「high-tech揩野」,近年不少有潛力的內地科技公司來港招股都未獲熱烈反應,令很多後來者望而卻步,紛紛轉移陣地到美國招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