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投行及對沖基金主宰國際金融

2010年10月12日

投資行為論證篇

鄒小敏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於上周公開提醒他服務多年的香港市民,形容目前國際金融市場是百年一遇的混亂情况,原因是此刻歐美多國的實體經濟仍未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完全恢復過來,但在國際金融體系裏出現他從未見過這麼龐大數量的國際游資四處流竄,尋覓快速獲利的金融買賣。

雖然這次出現龐大熱錢的起源,又是由市場憧憬美國政府將帶頭施行第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所至,但任志剛仍為美國政府的貨幣政策說好話,認為美國的做法主要是為振興本土經濟,但因美國同時也是世界儲備貨幣國家及全球最大經濟體,所以無可避免地對世界其他國家造成量化寬鬆的金融沖擊。

作為大半生和各國中央銀行打交道、熟悉央行如何運作的任志剛,他發表了以上的言論,正反映出一個日益嚴峻的國際現象,就是跨國金融機構的勢力巳緊迫,甚至超越各國中央銀行的權力及監管。這個國際現象若形容為可怕(terrifying)是不適當,也許應被形容為可畏(awesome)!

影響政策 配合跨國投機

這些跨國金融企業是誰?不就是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他們兩者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例如互相是對方的客戶或間接合作夥伴,這些已是人所皆知。他們進行的交易因屬場外(over-the-counter),所以幾乎是不受任何國家的金融監管機構所監管,以及在國際金融法下也沒有太多的具體條例去限制他們的作為;更甚的是,這些跨國金融企業通過其政冶力量,以至可能施壓影響某國政府的財金政策去配合他們的跨國投機活動。美國已是一個好例子,其財政部及中央銀行(聯儲局)一直以來充斥了不少前身為投行高層的要員。

上周提及的人民幣遠期不交收合約(NDF),一直以來是對沖基金非常熱中的投機活動。數月前,NDF的每天成交額已高達50億美元。NDF是一種與counterparty進行對賭的期貨合約,買方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現在市場預料美國政府將施行第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使以往的主要參與者(對沖基金)更能加大投機力度。

以這些在中國境外(一般在新加坡及香港進行)的NDF做法為例:對沖基金買入了在四十五天內人民幣升值3%的合約,假若在合約的四十五天內人民幣都沒有升值3%,那麼NDF的買方將付出千分之五的期權費;但若人民幣升值3%,NDF的合約賣方將必須補齊買方所有升值的差價。這些獲利將由作為中間人的銀行擔保進行資金調配,以美元交收。

NDF槓桿賺大錢

其實,即使人民幣升值3%或5%,對沖基金的收益也根本不明顯。所以惟有做非常大的財務槓桿才符合對沖基金的利潤要求。在這類NDF的交易中,對沖基金只須繳交很低的保證金,例如1億美元的NDF合約,買方必須付出50萬美元的期權費,而其財務槓桿可高達十倍至二十倍。如果對賭成功,對沖基金便獲得300萬美元的利潤收益。

NDF的買方如對沖基金當然為看好人民幣,對升值有憧憬。而NDF的賣方其中不少是國企,他們不一定是預期人民幣貶值,只可能是進行套息交易。他們先在內地借入低息美元貸款,再兌換成高息的人民幣,然後在香港賣出同等數額及年期的人民幣遠期合約,既消除未來的滙兌風險,又可輕鬆賺取美元與人民幣的息差,正是一筆無風險套利的金融投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