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內地稅改重點平衡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將是「十二五」規劃的焦點,會計界人士指出通過個人所得稅等稅制改革,平衡差距也已經在討論中。

2009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3944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全部稅收收入的6.25%,遠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2.18%的平均值(三十八個已發展及發展中國家);其中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約佔稅收的五成。

降邊際稅率增個人收入

了解內地稅改的香港稅務學會前會長龔永德對本報記者表示,個人所得稅等稅收制度將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環節,他指出,應把勞務與非勞務收入合併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合理增加工資薪金所得中的費用扣除項目,降低最高邊際稅率,以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這將為刺激內需拉動個人消費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加大對非工資薪金所得稅徵管的力度,促進公平。

中國實行的分項稅制,對股息等投資所得的稅率較低,對勞務所得稅率較高,令工薪階層感覺稅負偏重,財產再分配亦未達到預期效果【表】。

根據現行政策,股票轉讓所得、B股及H股股息免稅,A股股息最高邊際稅率為10%,勞務報酬所得為40%,工資、薪金所得最高邊際稅率更達45%

他說,有關部門也意識到現行稅制的問題。今年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稱,正配合財政部等研究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國家稅務總局亦於6月時曾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對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的徵管,以充分發揮稅收在收入分配中的調節作用。

收入問題引發內需不振

政府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此前公布《「十二五」期間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與途徑》等報告,指出當前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比偏低;二是二次分配調節效果不明顯,政府支出佔比不斷增加,而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村居民消費卻在下降;三是公共服務支出佔比偏低。

數據顯示,自1993年至2007年,勞動者報酬由49.49%降至39.74%,同期政府部門生產稅淨額增加3.13個百分點,企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即資本收益)增加6.62個百分點。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較早前指出,「十二五」期間調整收入分配可從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及政府支出結構三個環節入手。例如,減少企業營業盈餘和政府生產稅淨額,增加勞動者報酬和居民財產性收入;二次分配中擴展社會保障範圍,適當提高企業和政府負擔的水準,減少政府向國有企業的資本轉移,增加向居民的經常轉移;增加政府消費中的實物轉移,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楊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