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應對星澳合併 港滬台交易所應組「海灣港」

進入新千禧年代以來,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多項極為重要的政策,令其經濟一直能夠保持動力,吸引了國際社會艷羨的目光。日前傳出的新加坡交易所(星交所) 將會併購澳洲交易所(澳交所)的消息,更是技驚四座,既反映了新加坡政府積極開拓的魄力,亦貫徹其敢作有為的作風,一直將「強政勵治」放在嘴邊的香港特區政府應該感到汗顏了。

星交所計劃併購澳交所的舉動雖然反映了不同政府視野與胸襟的差別,但同時又令我們想到更為深刻的大中華經濟與金融市場應該如何向前走的問題。在環球化而國際金融市場又顯得波譎雲詭的年代,本文希望探討如下兩個重要問題:一、進一步開放大中華股票市場以應對資金泛濫;二、上海、台灣及香港應該組成「海灣港」金融網絡以提升大中華經濟的綜合實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游資泛濫變資產泡沫

環顧四周,現時的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資金泛濫的問題,這個問題一方面當然與某些經濟體系大量增加貨幣供應有關,但另一方面則與發展中經濟體系實力不斷壯大有關。前者本質上屬於國際政治問題,我們不談;後者則屬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的常見現象,我們多少可從歷史經驗及知識的層面進行討論,尋找一些有例可依的解決方法。

若果我們將討論的目光集中到大中華經濟體系──尤其中國大陸之上,更不難發現,當前的資金泛濫,樓市熾熱,核心在於大量資金尋求出路,並不斷追逐極小量的投資產品,則容易帶來資產泡沫化的問題,而這種情況更曾經出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香港。

簡單而言,自五十年代初邁出工業化步伐後,香港經濟節節上升,本地生產總值每年均錄得雙位數字增長,很多工廠 ——尤其紗廠——幾乎要二十四小時不停開工,才能免強應付國際訂單,上至老闆下至基層工人,收入有增無減自然不難想像。

眾所周知,華人社會極為重視儲蓄,辛勤工作的收入除了必要開支幾乎都儲了起來。但當時的社會已逐漸出現通貨膨脹,市民擔心貨幣貶值乃尋找投資渠道。

至於中國大陸在五十年代豎起帷幕,令大量海外華人那些本來應該要滙返家鄉供養親人的資金集中於香港,則令游資過盛問題益顯嚴重。

可惜,那年代的股票市場並不完全開放,可以購買的投資產品極少,部分資金湧向物業市場,又令樓價、租金大幅飆升,百多呎的單位住了十多二十人並非甚麼天方夜譚,其苦況比今天社會的「無殼蝸牛」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是那個大量資金尋求出路的背景,遠東會率先打破股票市場一直由香港會壟斷的局面,並引來了金銀會及九龍會的相繼加入競爭,令股票市場一時間變得熱火朝天。由於股票市場變得開放,大量華資企業亦被吸引上市。投資產品大量湧現,毫無疑問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因而有效地疏導了資金泛濫的問題。

至於民間企業上市後獲得充裕資金的支持,有較雄厚的財政實力作更大規模、較為長遠的發展,但回報又相對較高的投資項目,又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這正是七十年代初上市的大量華資企業,今天很多已經躍升為跨國企業的重要原因所在。

覆舟之水變載舟之水

若果我們看看今天大中華經濟的問題,同樣可以看到民間社會經過三十年經濟高速發展後積累了一定財富,並出現了大量游資為着尋求出路,不斷追逐極小量投資產品的現象(上市企業總數少及上市企業總市值與國民生產總值比例低等,則屬其中一些證明),間接導致了樓價與租金大幅飆升的問題。

至於國際資金聚集亞洲,本土經濟的通脹預期日高一日等等,則令問題火上加油。在這樣的背景下,甚麼大量購買美債或是發行人債等等,均屬茫茫大海的一勺之水,本質上無法解決游資過盛的問題。

我們認為,最好解決資金泛濫的方法,莫如仿效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放股票市場的方法,進一步開放深滬(甚至台灣)的股票市場——尤其應該讓那些民營企業大舉上市,將有可能造成覆舟之水變成能夠載舟之水。

原因很簡單,股票市場進一步開放之後,民營企業能夠利用上市集資的方法優化投資項目,同時亦可利用市場較為公開透明的機制強化公司管治,從而提升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對深化經濟改革有莫大裨益。至於民間的資金則必然會被進一步開放的股票市場所吸納,令泛濫的資金(甚至地下金融) 自然而然地返回正當渠道。

經濟體單打獨鬥削實力

換言之,若果中國政府能夠進一步開放深滬的股票市場,過盛的資金迅即可以轉化為有生力量,為下一階層的中國經濟注入更強大的發展動力。

不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四會一統」── 即四家交易所組成香港聯合交易所,或是現時的新交所併購澳交所,我們不難發現,股票市場或經濟體系的單打獨鬥或固步自封,只會自削實力、自絕於世;區域合作、取長補短,才能較具競爭力,亦較能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

2008年,《時代》雜誌曾將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與紐約及倫敦同列,提出了「紐倫港」的稱謂。事實上,不論從股票市場的總成交量、交易所市值或上市公司數目等指標上看,香港其實望塵莫及,連東京交易所亦比不上。但是,在這個強調區域合作而非單打獨鬥的環球化年代,若果香港可與周遭地區的金融體系合作,例如與同文同種的上海交易所、台灣交易所組成「海灣港」(我們沒有提及深圳,是相信深圳與香港之間應該組成雙核心城市,兩地股票市場亦應合二為一),配合當前兩岸三地政治、經濟及社會走向「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勢頭,則可更為有效地發揮巨大的「協同效應」,令上海、台灣及香港成為本世紀中國、亞洲以至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火車頭。

香港關鍵位置更突出

在「金融海嘯」仍沒爆發之前,就算兩岸三地的股票市場能夠衝破重重障礙,一起合作,所面對的外部挑戰與競爭相信極為巨大。但是,自世紀「金融海嘯」後,加上早前的「911」恐怖襲擊陰霾未散,歐美等國明顯已經出現人才外流,以及世界金融秩序逆轉的現象,紐約及倫敦的股票市場更已傷及肺腑,恢復需時。若然「海灣港」的合作成事,在此消彼長之下,加上未來的中國經濟仍能保持高速增長,三地的股票市場相信更能茁壯成長,當地的私營企業在公眾資本的支持下,相信可更上層樓,令企業脫胎換骨。

鄧小平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核心。金融好了,一着棋活,全盤皆活。」世界金融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金融業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而區域金融中心的奠立,則屬區域經濟成長的標誌。

事實上,無論法規、市場機制、資訊流通、資金往來,以及國際化的程度,香港均擁有一定優勢,若果財金官員及政府部門能積極推動,並促成「海灣港」金融網絡的落成,香港的關鍵位置將會更為突出,在推動大中華經濟及世界經濟的發展方面亦將更有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