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許忘記,有過這樣的一宗新聞。2008年10月31日,生果日報A1頭條報道,富豪們雖然投資損手,但未有被嚇壞,反而轉戰買入可換股債券,因為發債體信用高,當時價格折讓很大,相對到期贖回面值,有逾十厘利息,很吸引。這段新聞,記憶猶新有兩個原因,一是可換股債是非常小眾的投資工具,向來不太受重視﹔二是富豪資金實在很多,投資需求未有停止。
兩年間,可換股債券的故事,可謂翻天。簡單述說,有以下幾點:
1. 2008年,大部分可換股債券跌至債券底限(Bond Floor),換股債所包含的期權價值跌至零水平,與傳統公司債券(Vanilla bond)無異,估值極低。
2. 2008年底,大量新互惠基金成立,目標就是買可換股債券,情況與高息債券相似,投資者看見千載難逢的機會。
3. 2009年,股市大幅反彈,股票期權價值上升,可換股債券錄得可觀回報,UBS可換股亞洲(日本除外)指數全年上升36.15%。
4. 2010年,股市有波動沒升幅,對沖基金尚且可以利用期權套戥策略,但長倉換股債基金表現只屬一般。至9月底,UBS可換股亞洲(日本除外)指數全年上升10.8%。
私銀需求強大
有趣的是,今年可換股債券市場卻異常活躍,亞太區發債量大增,歸根究底,原因就是需求。私銀、零售投資者都在尋求有保障的投資工具,換股債受惠股市上升,又有債券作後盾,故不斷有資金流入。
對基金經理來說,新發行債券增加,提供了更多投資選擇,意義重大。中國聯通(762)早前發行一筆18億美元的可換股債券,規模大之餘,換股價折讓高達40.7%,更是罕見的中資籃籌發行換股債。「該筆換股債估值很便宜,是市場很好的訊號。」瑞士隆奧可換股債券管理主管Nathalia Barazal【圖】表示:「很多投資者都有認購,我們只獲分派不足1%,如此反應說明市場上有很大需求。」
講到需求,像上述提及的私人銀行資金,是一個很大需求動力。「對投資者來說,新興市場債券或多或少都持有一點。其次,歐洲投資者如保險公司,雖願意提高定息投資風險,但仍未準備好提高股票的風險,對這些投資者來說,換股債被視為一種信貸產品,也是一種參與股市的工具,故吸引資金流入。」Barazal說。
Barazal所管理的可換股債券基金專注投資亞太區,資產規模由年初2.8億美元,上升至5億美元,她指出,今年6月份,資金流入情況至為明顯。
基金覬覦新債
事實上,供需兩旺的情況,令基金經理獲得更多選擇機會。「波動性回落,令到很多換股債變得便宜。9月份情況很特別,很多投資者都在期待新發債,因而沽售手上持貨,準備吸納新債,以致市場二手換股債變得便宜。」Barazal說。
可換股債券是混合性工具,其估值是否便宜,需要結合正股、信貸、及期權三者價值來看﹔與此同時,投資者要尋覓機會,也要看不同換股債的特點,衡量Delta值(債券價格對股價敏感度)、期權溢價及信貸孳息等各項條件,配合對正股的看法,選擇投資那些換股債。
Barazal舉出多個例子,總括而言,可以歸納為三大種類。第一類是股票敏感類(Equity Plays),Delta值很高,一般高於60%,如果高達100%的話,即等於「純股票」,孳息率會很低,甚至是負值。一個例子是澳博(880)在2015到期的零息換股債,投資者購買一個條件,是非常看好正股股價前景。
較重視下跌保護
第二類是信貸敏感類(Credit Plays),Delta值很低,與正股股價敏感度不高,有更大的下跌保障,但投資者目標在於「孳息率」,因為這類換股債孳息率偏高。一個例子是印度營建企業Jaiprakash在2012年到期的零息換股債,期權溢價達92%,非常價外,假如股價上升,期權溢價會收窄,也是潛在獲利機會。
第三類是股債平衡種類(Balanced Plays),Delta值一般介乎40-60%,投資者看好正股前景,孳息率偏低,但仍有一定下跌保護空間。
Barazal表示,目前她很難買入「純股票」類的換股債,因為這類換股債在股價下跌時,會失去保護作用,其實就沒有換股債「不對稱回報」的特點。
其次,她看好一些高孳息的換股債,但主要會持有股債平衡的換股債,而且選股必須非常有「選擇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