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多年來,全球交易所的併購活動屢見不鮮,其中2006、2007年歐美的交易所更進入「混戰」的狀態,當時包括港交所(388)在內的多個亞洲的交易所,也一度成為收購的對象。至今最矚目的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收購泛歐交易所(Euronext),以及美國納斯特收購OMX兩宗交易。
競逐LSE揭開序幕
北美洲和歐洲多個股票、期貨交易所,為了享受經濟規模效應,上世紀末分別在區內併購,而投資者對於全球性、24小時交易服務的需求,也促使交易所衝出本身的地區。
爭奪戰的序幕由競逐倫敦交易所(LSE)揭開,先是澳洲金融集團麥格理,繼而是NYSE、德國交易所、杜拜交易所,甚至是當時已持股28%的納斯特,也加入戰團。最終納斯特轉讓LSE的股份予杜拜交易所。
至2007年5月,納斯特以251億瑞典克朗(當時約287.4億港元)收購歐洲第五大的北歐金融公司OMX,成為納斯特OMX,後者擁有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芬蘭的赫爾辛基、丹麥的哥本哈根、冰島和波羅的海三國的交易所,並持有挪威的奧斯陸交易所10%權益,換言之,交易令這家美國最大電子交易所成功進入歐洲市場。
同年NYSE完成收購Euronext,涉及77.8億歐羅(當時約等於778億港元),新公司名為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美國總部設在紐約,國際總部設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衍生工具部門將設在英國倫敦,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交易所。
NYSE東征西討
NYSE打通大西洋東面的歐洲大陸市場後,隨即向太平洋西面的遠東區擴展,與東京證券交易所(TSE)簽署策略聯盟協議,雙方考慮共同發展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等金融產品、公司互相上市制度和交易科技技術,更希望於TSE上市後,能夠互換股份。不過,TSE上市至今仍未能成事,令這個聯盟的成效大打折扣。
事實上,由於亞洲許多交易所對併購設有限制,歐美交易所欲取得亞洲地區證交所的控制權,都遇到阻力。市場人士認為,澳洲證券交易所(ASX)和新加坡交易所都曾公開表示有意尋找策略聯盟,這次「聯婚」可以各取所需,惟難以抗衡納斯特OMX和NYSE Euronex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