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階梯電價」改革討論變口水之爭

本月9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關於居民生活用電實行階梯電價的指導意見》,向公眾徵求意見。因為事關所有的城鄉家庭,據《中國青年報》對243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2.2%的人對此事表示關注。如此高的公眾關注度,只能說明茲事體大。

今年4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電價取決於多種因素,如燃料價格、政府補助、政策法規、氣候等。同時在城鄉、南北方及季節性方面,居民用戶差別很大。官方的統計是,2009年全國居民戶均月用電量約90度,浙江居民戶均月用電量約130度,與之相鄰的安徽卻只有70度。城鄉之間的用電差別也是如此,2009年,城鎮居民戶均月用電量約為140度,農村為60度。

改革往往就是漲價

居民電價要改革,官方當然要給出一些堂皇的理由。比如推行低炭環保、促進節能減排,讓民眾「少用少花錢、多用多花錢」等。但在媒體和坊間,對此卻根本就不給一點情面。

有評論直指,這是以低炭節能為幌子,行漲價之實;這又是一次以改革為基調,漲價為實質的行為。還有人說的更加直白,階梯電價,不過是讓電價上了階梯。也難怪,因為過去各地召開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調價「聽證會」,大都以價格上漲而告終。

公共產品及服務的「改革就等同於漲價」,這在民間早就形成共識。有關部門在去年11月就曾表示,「居民電價嚴重偏低、大幅低於工業電價」。還有學者指,我國一直是工商業用電交叉補貼居民用電,居民用電還沒達到補償供電成本的程度。根據發改委初步預計,2010年全國居民用電平均價格僅為每度0.5元(人民幣.下同)左右,既低於工業電價,也低於平均電價。目前,國外居民電價一般是工業電價的1.5倍至2倍。基於以上種種,居民電價改革看來勢在必然。

中國電價高美國10倍

有資料顯示,美國人的平均年收入是我國的16倍,而他們的電價是我國的1.5倍,美國的電價僅相當於我國的每度3分錢。世界發達國家居民消費1000度的電能的費用,佔全國月平均工資的6.79%,其中韓國3.19%、美國2.67%、法國4.1%、英國5.77%、日本8.19%。目前,中國這一數字是30.68%,相對中國的平均工資而言,目前中國的電價是發達國家的4.52倍。另有一種演算法亦顯示,中國電價是德國4倍多,是美國10倍左右。

顯然,有關「階梯電價」改革方案的徵詢意見,已經演變成一場有關居民電價高低與否的口水之爭,演變成一場有關各方利益的博弈與角力,官方與媒體和民眾之間,依然還是在各說各話,尚未找到「交集」與共識。

因為發電廠、電網企業生產成本的制約,還有居民用戶的承受力因素,以及節能、減排、降耗等現實考慮,筆者以為,關鍵還是要在促進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與民眾負擔上找好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