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陸續有新股上市,各位投資者有為如何選擇而煩惱嗎?今日「DNA」一欄為大家對本周推出的新股作出一個小總結,並提出了三種策略以供參考。請留意第34頁。
■初哥上路總是會遇到挫折的,國企也不例外。由於承辦海外工程的經驗不足,中鐵建(1186)最近宣布在中東的輕軌項目出現龐大虧損,辛思維在25頁的「冷熱財庫」專欄中,為我們作出剖析。
■香港樓價升至天高,升斗小市民即使能夠入市也大都淪為房奴,一生為供樓而活。筆銘在27頁的專欄中分析箇中原因,並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加設炒樓稅,希望可以壓抑樓市炒風。
10月26日,周二。隔晚美股造好,周末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會議未能確立削減貿易失衡目標,市場又預期聯儲局將會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QE2)貨幣政策,拖累美元下跌,加上美國二手樓銷售較預期強勁,均支持大市向上,但尾市上升動力減弱。道指收市上升31點,納指高收11點。港股高開近一百點,迅即掉頭回落,其後於23600點水平上落。恒指全日輕微下跌26點或0.1%,收市報23601點,成交金額833億元。國企指數逆市高收16點或0.1%,收報13642點。期指下跌90點,收報23167點,高水幅度縮窄至16點。
聯儲局一周後議息,市場對次輪量寬(QE2)規模多大,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揭盅如果只有5000億美元,那便跟「無事發生」沒有多大分別,皆因資產價格跑在QE2之前,buy on rumors,sell on facts,5000億美元曾幾何時是「天文數字」,但今時今日,點夠撐起個市?
怎樣才夠、有無數計?這個問法,就好像在說聯儲局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頂住資產市場,未免與事實不符,但在銀紙(美元)供應愈來愈多價值貶個不停下,QE(不管多少輪)一個毋庸置疑的效果,就是逼人投身股海以至實物,竭盡所能避免購買力受到摧殘。
聯邦基金利率 -6.8%?
老畢沒有未卜先知之能,但市場上叻人甚多,高盛就計過條數,認為次輪量寬一經啟動,聯儲局將分階段購入總值2萬億至4萬億美元的國債和其他資產。這個估算準確與否,有待事實證明;更值得注意的是,高盛根據什麼得出這個結果。
該行認為,目前0-0.25厘的聯邦基金利率,跟聯儲局用作制訂利率水平的「泰勒法則」(the Taylor Rule)揭示的聯邦基金利率水平高了700點子(7厘)。以0.2厘為當前聯邦基金利率的參考水平,高盛的話等於說,按照「泰勒法則」(利率處於哪一水平,視乎實際通脹率和失業率各自偏離目標多遠),聯邦基金利率的「適當」水平應為負6.8厘(0.2%-7%= -6.8%)。由於名義(nominal)利率已降無可降(實際上也不可能處於負數),聯儲局得通過非傳統手段(主要是購買國債和按揭抵押證券),以達到等同於把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負6.8厘的寬鬆政策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700點子的利率差距中,聯儲局首輪量寬(QE1)加上其他刺激經濟措施,已經成功「填補」了當中約400點子(根據高盛的計算,QE1佔130點子、政府財政刺激措施佔240點子、聯儲局承諾維持超低利率一段長時間佔餘下的30點子,合共400點子)。換句話說,假設奧巴馬政府不再推出新的財政措施,刺激經濟的責任由聯儲局一力承擔,央行購買資產的規模,便必須足以填補上述700點子中尚未「處理」的300點子(700點子-400點子=300點子),意味聯儲局購買資產的規模,必須產生等同於減息3厘的政策效果。
高盛如何得出聯儲局在次輪(或更多)量寬中須購入2萬億至4萬億美元資產的結論,相信是投資者最感興趣的問題。條數是這樣計的:每1萬億美元等同於減息75點子(0.75厘),要達到聯邦基金利率再下調3厘之效,聯儲局須購入合共4萬億美元資產(每1萬億美元相當於75點子,屈指一算,4萬億美元便等於300點子了)。
不過,QE說到底都不是常規貨幣政策,執行起來涉及的成本高於傳統減息手段,例如聯儲局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大,一旦按市值入賬(mark-to-market),不排除錄得數額不菲的虧損。如此一來,央行在跟國會周旋時,難免陷入窘境,嚴重處足以影響聯儲局的獨立性;至於貨幣基礎一再擴大,為通脹於未來急劇惡化埋下伏筆,更不待言。考慮到這一點,高盛為新一輪QE的實際規模打了一個「折頭」;雖則中間落墨,但聯儲局在新一輪量寬中購入的資產,規模仍不會少於2萬億美元。
美國本土股票互惠基金雖不斷錄得資金淨流出(持續了多少個月,老畢已記不起,總之有一蹶不振之象),但從新興市場股債盛況以至破紀錄的資金流入可見,散戶並非對銀紙貶值購買力每下愈況無動於中,而是一窩蜂地從美國和其他成熟市場,湧到經濟前景更佳投資回報更豐厚兼且滙率具上升潛力的新興市場,亞洲就多得美國唔少。
然而,正如前述,今天對企業估值舉足輕重的,已不再是公司盈利,而是投資者discount了多大規模的QE。毒會上癮酒會上癮,量化寬鬆政策雖非為推高資產市場而設,但今日股債商品已形同上了酒癮毒癮的人,QE「劑量」稍有不足,市場恐怕立時就潰不成軍。
就如企業派成績表,「符合預期」、「勝於預期」、「不如預期」,對股市的影響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但願不是所有人都像高盛這般「計數」,discount了最少2萬億、最多4萬億美元的QE,否則股市就凶多吉少了。
股神估值方法大揭秘
股神畢非德是日「紅爆」財經版,皆因有關股神、其投資旗艦巴郡、中國投資項目比亞迪(1211)的新聞消息,實在是多不勝數。先講近期強勢畢露的汽車板塊,比亞迪派發首九個月成績單,純利僅僅上升4%,至24.33億元人民幣。首三季業績輕微增長僅是小事一樁,但計一計第三季才知道「大件事」,純利暴瀉達到最差劣的九成九,僅賺得1134萬元人仔,令市場大跌眼鏡。
歸咎「死因」,比亞迪的汽車銷量下跌是致命傷,繼8月份同比下滑19%至3.11萬輛之後,其9月份同比再下降25%至3.31萬輛。比亞迪稍早前已經推遲了向美國市場出口電動汽車的計劃,本月則因違法佔地被罰款兼沒收已建成的七幢廠房,盈利下跌算是雪上加霜。比亞迪被基金洗倉,以接近全日最低位51.05元收市,跌幅高達10.3%。
另一邊廂,持有比亞迪作為投資的巴郡,被視為股神熱門候選接班人之一的李祿,忽然拒絕「接棒」。李祿決定維持現狀,繼續在美國擔當對沖基金經理,與另一名屬意繼任人一道,先後退出競逐之列。股神惟有物色名不見經傳,39歲的對沖基金經理托德庫姆斯(Todd Combs),出任巴郡的投資經理。
據報,庫姆斯會先負責管理巴郡1000億美元資產的一部分投資,與其現時在Castle Point Capital管理約4億美元的金融服務業股票比較,能否勝任還得走着瞧!
最後要講到的,是股神的「價值投資法」。股神一直深得投資者的景仰,主要是其把握入市時機的準繩度,可以說得上數一數二。而股神對股市的估值方法,又是否深不可測呢?股神早已在2001年的《財富》雜誌中,向投資者公開其估值的秘訣,老畢在此再引用一番,以公諸同好。
原來股神的估值方法相當簡單,以美國所有上市股票的市值除以國民生產總值(GNP)【圖】,所計算出的百分比將可反映一切。若然比率升至空前的高水平的話,即在股市賺取的回報已超越整體經濟的增長速度,事情於理不合,代表強烈的警告訊號已經發出。股神認為,當比率跌到70%至80%的水平,股市實屬便宜;相反,當比率升至接近200%,即1999至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時間,投資者還在投資股市的話,與玩火無異。看一看附圖,比率正由低位60%,悄悄回升至超過100%。根據股神的說法,現階段而言,美股略嫌偏貴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