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濤
稀土資源的戰略意義,目前已成為國際聚焦的「熱點」,美日向中國施壓的戰略搏弈「籌碼」。筆者上周扼要分析了中國稀土「低價」出口、「多賣少賺」所突顯的發展戰略困局,在接着來的一星期,問題並未隨中國總理溫家寶表示,中國不會封鎖稀土市場而「平息」。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上周二在大使館,召集了美、英、德、法、韓等國駐華大使,要求各國聯手促使中國放寬稀土的出口規定與限制。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各國大使一致認為,中國稀土出口的規制「存在問題」。丹羽在跟各國大使會談時更指出,各主要國家應協調步伐,聯手要求中國放寬對稀土的出口限制,並稱聯合向中國施壓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大田章宏亦向媒體表示,中國對日本出口稀土並沒有恢復正常。
中國加快戰略安排
面對稀土資源的戰略重要性日益增加,有中國「稀土之父」美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教授,促請成立稀土儲備體系,避免這種罕有金屬資源再度大量流失,動搖國家稀土大國的地位。據媒體的消息指出,中科院稀土專家正籌備召開全國稀土大會,集思廣益如何推動稀土產業規範化發展。
與此同時,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出公告,明示省級稀土等礦產資源開發整合重點掛牌督辦礦區名單,列出符合標準的有78個稀土廠礦。可以說,中國政府對稀土資源戰略安排的部署,的確在加快步伐。
很清楚,從資源稀缺程度、使用深度和廣度都有增無減的角度看,中國建立稀有資源的戰略儲備,就像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一樣,是無可非議的。
事實上,美國和日本等發展國家,早已對稀有資源作出了周詳的戰略安排,包括封存重要稀缺資源、嚴控開採和出口量、建立戰略儲備等手段。
美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出台《戰略與關鍵材料儲備修正法l979》(strategic and critical Materials stockpiling Revision Act of 1979 ),因應時勢發展,增加資源戰略儲備的籃子項目。
本來,美國也是稀土出口大國,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美國便逐漸封存礦山資源,並不斷加強進口和囤積中國廉價稀土;目前,美國九成以上稀土由中國進口。
日本緊握咽喉技術
日本經產省亦於2006年夏季,出台了「國家能源資源戰略規劃」,增加鉑、銦及稀土三種稀有金屬的儲備。據報道,日本90%以上稀土倚賴中國進口,但目前生產僅用了進口量的三分之一,其餘用作戰略儲備。據估計,儲備總量足夠40至50年之用。事實上,日本對生產前沿資源的戰略部署,是其屹立作為經濟強國與出口大國的「根本命脈」,故對中國「控制」了這種重要資源,難免有「芒刺在背」之感。
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日進行「半導體爭霸戰」,日本依賴「硅石」進口,對於這種不利情況,日本能夠在競爭中處於上風,關鍵的因素,除了設法開拓硅石供應來源外,更在於掌握「生產技術」的「秘密」──亦即從硅原石,到獲得具有半導體材料相稱的高純度、高質量的材料,掌握其間所運用最尖端的技術,這項揑着半導體產業咽喉部分的技術,成為日本決勝千里的武器,並且一直秘而不宣(日本廣播協會編,《技術大國的真面目》上冊,第三章,「日本強大的秘密」,知識出版社,1984年)。
如今在稀土資源問題上,雖然中國在稀土分離技術上,有「世界級」的技術實力,但在最終消費品生產的領域,亦即這門新興產業咽喉部分的技術,至今仍十分薄弱,並受制於日本或美國的技術「密封」,無法對這些珍貴資源作出高效價值的利用。
即使如此,對於中國「控制」稀土資源的供應,美日兩國顯然有共同憂慮,並採取了聯手施壓的戰略。美國眾議員Kathy Dahlkemper日前曾直言,「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確保充足的供應;那麼,在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方面,美國肯定將陷入危險境地。」而英國《金融時報》的社評更提出,想阻止中國成為稀土行業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需要創造性的思維。
美國智囊機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Jamestown Foundation China Brief)今月上旬,亦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Russell Hsiao,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Consolidation of Rare Earth Industries, Jamestown Foundation China Brief, Volume X, Issue 20, October 8, 2010),認為中國政府目前正強化對發展先進軍事技術所需重要元素──稀土供應的控制。
雖然,中國的稀土儲量僅佔全球總量的36%,但2009年的產量卻高達12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97%。文章把中國稀土問題與軍事戰略相提並論,指出「在打造強大高科技工業以及開展軍事現代化的過程中,為中國提供戰略優勢」。
由於目前稀土元素已經成為高科技商業及軍事應用的主要成分,應用範圍涵蓋磁體、激光、光纖、手機、電腦顯示器以及多種綠色科技上。更重要一點,是稀土元素還被廣泛應用在導彈、噴氣發動機、導航儀、智能武器以及其他先進軍事技術上。
作者跟進《人民網》上月的連串報道,分析了北京政府計劃在2015年之前,將稀土公司的數量由當前的90家減至20家;中國所採取的其他措施更包括減少出口配額、打擊非法採礦及礦物走私、停止發放新採礦許可證及生產限額、設立監控系統監測稀土市場的生產、運輸及銷售等;再結合對稀土元素開採、生產及出口的嚴厲限制,美國「擔心」北京此舉,或將影響到美國取得這種重要資源,並「威脅」到國家安全。
規範出口防劣質競爭
文章進一步指出,中央國有企業已經開始接管地方國有稀有金屬及稀土公司。例如,9月26日,屬於國家控投公司的中鋁股份公司宣布,該公司已簽署協議出資100億元人民幣(15億美元),以獲得江西稀土和稀有金屬鎢集團(JXTC)的主要股份。今年5月,中國另一個國家控股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也簽訂合同,投資45億至55億元(6.757億至8.333億美元)於湖南省郴州市的鎢及稀土生產。
對於外界這些「質疑」,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解釋,「大規模開採稀土,將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而這正是中國加強稀土生產、開採和交易控制的原因所在」。但這個「保護環境的理由」,顯然難以消除歐美和日本等國對中國稀土問題的戰略疑心。
對於稀土的出口問題,筆者上周的分析,指出問題突顯了中國發展戰略的困局和發展。因此,一個長遠和整體的發展戰略安排,除了需要調整和規範目前分散的出口企業因利潤而進行的劣質競爭出口,由此所導致的「賤價」出售,更關鍵是從政府、業界和學界的「官產學」三結合的架構裏,建立研究和技術開發團隊,在更根本的產業發展「咽喉部分」,植建核心競爭力量。
與此同時制訂政策,鼓勵企業對重要礦產資源品進行庫存和儲備,亦即透過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公私部門進行戰略儲備等手段,使「中國稀土」資源發揮出合理且多層次的戰略發展作用。
目前,歐美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輸出限制,是一個必須解開的戰略套索。「瓦森納安排」(Wassenaar Arrangement)對中國產業前沿技術的突破、參與全球生產體系無疑構成一定的障礙。因此,如何突破技術輸華的掣肘,衝破這個政治、經濟以至外交的發展「瓶口」,顯然是一個關鍵的發展轉捩點。
美售華C-130補關係
最近,美國總統奧巴馬致函國會參眾兩院領導人,宣布恢復發放C-130大型運輸機對華出口許可證。據報道,奧巴馬在信中表示,依照國會授權法案,並基於美國國家利益,決定取消對中國出口用於清除海上漏油的C-130運輸機的相關限制。
換言之,出口C-130運輸機給中國,是為因應海上漏油行動之用。但出口許可仍需逐件提出申請,並經政府審核通過。如果奧巴馬的要求得到美國國會批准,這將是美國自1989年以來,首次向中國出口高科技軍用武器。
如何「解讀」這個消息?有國內的分析家認為,由於中美最近的滙率戰過程中,奧巴馬政府和國會,已對中國人民幣升值作出了「不友好」姿態。因此,此舉是為了修補滙率戰中「激烈摩擦」的一種策略而已。
但無論如何,在中美戰略對話的談判和搏弈中,如何逐步消解美國對華技術輸出的制約程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如今稀土問題所突顯的關鍵要點,包括中國生產結構的弱點、美日等國在稀土高質量原料生產,以及尖端產品領域生產技術的壓倒性優勢等一系列問題,暴露了目前中國發展戰略最脆弱的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