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溫州香港 道路異同

7月份要到溫州演講。溫州最有國際亮點的,就是當地人被稱為中國猶太人,但到底被稱中國猶太人,(1)是譽是毀?(2)距離真正猶太人有多遠?(3)而最後最重要的是,溫州人對中國以至世界,可以產生什麽效應?

首先說清的是,中國猶太人這稱號,在老外圈子未流行,筆者與新加坡Rothschild羅富齊(洛希爾)銀行開會,他們的私人銀行頭頭就未聽過這中國猶太人稱號,估計這稱號的由來,是莎士比亞劇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猶太人),要割債仔一磅肉的刻毒條款,傳誦成世人對猶太人的負面印象。而溫州人炒賣樓宇令烽煙四起,商品市場滲透又無遠弗屆,引起恨妒,甚至稱溫州人是蝗蟲。

中共棒打出頭企

若果寫一部中共商史,就不得不提溫州八大王事件。

1982年中共嚴打投機倒把,將當時的所謂行業大王整肅,如螺絲大王劉大源、五金大王胡金林及目錄大王葉建華,最後差不多全線坐牢,而被抓時的總資產值,無人過50萬元人民幣。

跟着是1984年的方培林第一個私營錢莊方興莊,太有競爭力,逼使中國銀行溫州分行進入「市場」競爭模式,將利率「浮動化」,方培林不敵,八年後自願停業,並無留下不快及不光彩。

到1987年,又出現所謂股份合作制的規模化操作,即由數家人出資合組企業,出現因規模化而倒閉的怪現像。根據黃瑞正的調查,是每家股東要霸位置,張家當老總,王家當廠長,出現權力分裂而敗亡;到2001年的鞋業倒閉潮,實因外擴張快,內挪資金炒賣房產而致死。

沿海居民營商較內陸居民優勝,已毋須贅言。當我們稱頌立新的時候,立新的背後是破壞,破壞含有破壞社會,破壞秩序的意思。西方破壞較突出例子是Private與Playboy,兩本成人雜誌之後變成納斯特掛牌的PRVT及紐交所掛牌的PLA上市公司,溫州八企犯共產主義的禁,歐美兩雜誌犯基督教的禁。

至於挑戰專利經營,1993年DHL空運創辦人鍾普洋亦曾因創立DHL被控侵犯英國郵政局之專營而險些入獄,中國政府對方培林比英國政府對鍾普洋更寬大。八十年代李嘉誠以和記電話,打破大東電報局對大氣電波專營權,取得合法的流動牌照,可見專營權是破出來的。

溫州人在1985年之前,是一個「膽」的年代,發展就全力經營,全力炒賣,當進入「力」的年代,炒賣由於有預期風險,只要輸少贏多,短輸長贏,矛盾較為容易解決;至於合力經營,又要進化到下一個階段,就是 「功夫」,經商與拳腳,類比起來甚相似,而這裏指的 「功夫」,不是英文的kung fu,而是指精密擘劃。

一膽二力三功夫

企業的翻來覆去,踟躕不前,不外因為治理上的四P:Power(權力)、Philosophy(哲學)、Policy(政策)、Policing(警備),上下求索,以當時的初階溫州企業,股東在爭總經理、廠長、會計位置,然後裂權倒業,是管理幼稚之錯誤,後來率先制訂私營企業條例,要用獨立第三者當老總的做法表率全國。

到2003年的規模化倒閉潮,是資金使用不當的一章。在香港九十年代,上市公司大股東挪用企業資金炒賣地產股票過度倒斃屢見不鮮;二十年後,超過90%工業股,創辦股東家族失敗離場,可算是港溫同路。

猶太人的舊說法是半支兵在以色列,半支兵(說客)在華盛頓。新資本時代應該半國資金在特拉維夫交易所,半國資金在紐交所;在紐交所掛牌之以色列企業可在特拉維夫交易所自動變雙掛牌。

看來溫州人要努力,他們尚停留在香港人七八十年代,進行初級投機炒賣,仍然不明資本市場、高科技等的運作。以他們的民性,應飛躍至自組真正私募基金,席捲消費品市場好,或對準新興市場,足迹及東歐以至非洲亦無不可,重要的是令資金有組織、有規範、有細密,以免重蹈功夫(精密擘劃)不足的覆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