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股市飽受「水緊」之困,歐洲「缺水」解決債務危機、美國擔心QE2後市場「水頭不足」、香港也懷疑是「水源」流走致股市連日不振。至於內地方面,除受中央收緊銀根影響外,長江中下游地區亦出現真正缺水問題,旱情持續,不但影響農作物生產,更阻礙三峽水力發電。
物價上升趨勢難擋,缺電問題進一步惡化。雖然市場預期,下半年內地仍會持續推行緊縮政策,但旱情令問題複雜化,壓抑物價的同時,如何避免誤傷問題多多的中小企,將是一大考驗。
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量比往年同期減少四至六成,屬於過去五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引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出現旱災,除了農田灌溉受影響,部分地區連牲畜及居民飲水亦出現問題。長江海輪航道更因為水位下降至不足4米,低於要求的5米,武漢至城陵磯海輪航道被迫暫時關閉,影響原油、礦石及煤炭的運輸工作。
事實上,內地西南部地區於去年3月也一度發生旱災,令產糖大省廣西的甘蔗生產受到影響。結果去年下半年,內地糖價不斷飆升,連帶西王糖業(2088)及大成糖業(3889)一度成為追捧對象。西王糖去年業績亦因此得益,純利大增逾倍。
農產受損推高通脹
今次旱災地區中,湖北及江西都屬於稻米的主要產區,而江西樂平市更被譽為「江南菜鄉」,預料對內地米價及菜價帶來壓力。不過,全球稻米生產區域廣泛,單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稻米生產受阻,相信未至於大幅推高全球米價,對金源米業(677)的利好有限。
只不過,在目前內地CPI已達到5.3%的情況下,米價及菜價的持續上升必定會令通脹問題惡化。早前外界普遍預期,內地CPI已到頂,緊縮政策的推行步伐或可稍為放緩,但令人意料不及的旱災來臨,將令通脹問題惡化,預計收緊銀根計劃仍將持續。
今次旱災的成因,除了因為上天不降雨之外,社會亦將矛頭指向三峽大壩,認為為了水力發電,當局將大量水儲在水庫內,才引致下游缺水問題惡化。在輿論壓力下,國家防總決定,5月25日至6月10日,將三峽水庫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萬至1.2萬立方米。然而,上游降雨量不足,三峽水庫流入量只有約每秒7000立方米,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水庫水位將持續下降。
水庫水位下降,難免對水力發電工作帶來影響。為了有效抗旱,湖北省政府已提出重旱地區要停止水庫發電,保持抗旱春播用水。安徽省電力公司負責人亦透露,由於水庫水位低,已導致部分水電機組無法發電。中國電力(2380)旗下的水電企業──五凌電力,正正是位於受今次旱災影響的湖南省之內,發電工作難免受阻。
中小企業百上加斤
內地中部及東部地區正受到煤價上升、火電不足問題困擾,本來還期望包括水電在內的新能源可以增加發電,填補缺口。但目前,火電水電齊缺,在區內設有生產工廠,且耗電量大的金屬及水泥企業,例如湖南有色(2626)、江銅(358)及安徽海螺(914)等,其生產難免受到較大影響。
對於這些大型企業來說,面對缺電及限電尚且可以透過集團內其他區域的生產調配,將影響減至最低。不過,對於一些中小型的工業來說,本來已經要面對缺電而影響生產,以及銀根收緊所帶來的借貸難題,目前再加上一個旱災,令兩個問題同時深化,企業可謂百上加斤。
今次受災的省份中,尤其是江蘇,就聚集了不少專做出口的中小型企業,相信所受的影響最大。早前公布的4月份內地工業產值只是增長13.4%,低於市場預期的14.7%。滙豐近期發表的5月份PMI數據,亦只有51.4,創下10個月以來的新低,內地製造業生產增速連續第二個月出現放緩迹象。
此外,內地持續加息難免令今年經濟增速放慢,尤其目前在歐美市場未明朗的情況下,出口股前景堪憂。思捷環球(330)及利豐(2909)股價連日受壓,利豐連跌三天後昨天稍為回穩,但思捷昨天仍大跌半成。
在「水困」因素之下,難怪高盛近日就將內地經濟增長預測由9.5%下調至9.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