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地方賬目不全 獲准發債無稽


民生銀行(1988)去年的年報,不但交代了十大貸款客戶的信貸佔比,更透露了大客的真正身份。民生銀行罕有地慷慨披露資料,正正揭示了中國銀行體系其中一項結構性風險。

截至去年底,民生銀行前十名客戶貸款總額為366億元(人民幣.下同),佔比3.47%。十大客戶全部都是各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或直屬機關,當中一半是市政府「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的地區分支,三家來自首都北京。

民生銀行最大信貸客戶,原來是「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朝陽分中心」;同樣的名字,竟然同時出現在深圳發展銀行及興業銀行的十大貸款客戶之列,一個城市其中一個行政區的土地管理機構,竟然是幾間銀行的主要貸款客戶。

自2009年後,「土地儲備貸款」成為國企銀行其中一項增長最迅速的資產。據工商銀行(1398)網頁資料,合資格貸款人主要為「經省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土地儲備中心」,貸款項目須具有「良好出讓前景」等條件。

土地儲備貸款,原意是為地方政府在出讓土地前,提供資金進行平整工作,但現在可能已變成「先使未來錢」的方便之門。《21世紀經濟報道》在周三引述北京市國土局消息人士透露,北京市土地儲備貸款規模已經超過2500億元,等於今年以來賣地收入的10倍。如報道屬實,情況又並非北京獨有,代表地方政府的營運資金不但依賴賣地收入,亦依賴透過未來賣地收入而進行的槓桿式舉債。

中央政府採取一系列調控措施後,一級土地市場成交量已經較去年大幅降低,如果未來大量土地需要改變規劃用作興建保障性住房,地方政府賣地收入下降的同時,又要籌集資金增加房屋福利,財政收支將更加失衡,銀行體系信貸風險亦會相應增加。

近日投行唱淡內銀之風,有愈演愈烈之勢,內地公共財政的健康已變成股市最大隱憂。至今為止,從未有一個地方政府公開包括土地收入的財政預算或結算,公共財政透明度如此低劣,遑論「科學發展」?賬目不全而容許地方政府發債,更是無稽之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