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美國會否重蹈1937年經濟錯判覆轍?


聯儲局6000億美元的QE2還有不到10日便「功德圓滿」。貝南奇在最近一次傳媒簡報會雖然並沒有提及QE3或QE的字眼,幸而他亦清楚表明經濟未見全面復蘇,聯儲局將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否則,根據紐約聯儲銀行經濟師及學者的研究,聯儲局政策若含糊不清,可能導致美國陷入類似大蕭條之後的1937年雙底衰退。

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任期1933年3月4日至1945年4月12日)與奧巴馬就任總統時美國經濟環境頗為相似,羅斯福面對的是華爾街崩潰後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而奧巴馬2009年1月接手的是金融海嘯後的爛攤子,羅斯福更於1937年遭遇另一次經濟衰退打擊。

紐約聯儲銀行經濟師Gauti B. Eggerstsson聯同芝加哥大學的Benjamin Pugsley分析,1937年衰退是財經決策者對經濟形勢錯判造成,並於2006年底發表The Mistake of 1937: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研究報告(E&P報告);Eggerstsson又於今年6月1日在紐約聯儲銀行網頁以Commodity Prices and the Mistake of 1937: Would Modern Economists Make the Same Mistake為題,就聯邦政府當年的決策失誤加以補充分析。

入主白宮剛100日的羅斯福即推行有名的「新政」(New Deal)刺激經濟計劃,先後成立包括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及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NLRB)等目前仍然運作的多家機構,透過法例保障民眾的投資和促進就業。E&P報告指出,羅斯福宣布「新政」同時表示已簽署的《全國工業復興法》(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NIRA,又名Act of June 16, 1933),更令1929至1933年大蕭條期間萎縮了30%的工業生產,其後4年回升達39%【圖1】;而反映通脹的消費價格指數則由1929至1933年下跌了25%(通縮),到1937年逐步爬升11%【圖2】。

公眾合理預期

E&P報告認為,1933至1937年經濟得以從極其不景氣中復蘇,與總統多次發放明確訊息強調政府會致力實行「通貨再膨脹政策」(reflationary policy,E&P報告又稱之為Reflationary regime,專為對抗通縮的行政手段),令物價回復到大蕭條之前的水平(變相刺激經濟增長),公眾相信政府會實現政策目標因而產生通脹預期有莫大關係;例如1933年5月1日,《華爾街日報》引述羅斯福表示「我們要從經濟及貨幣領域雙管齊下,推動商品價格普遍上升」,5月7日羅斯福又通過他始創的無線電台廣播節目「爐邊談話」(Fireside Chats),向國民重申刺激通脹的目標,公眾至此對政府的決心再無疑念,未來出現通脹成為合理預期。

然而,E&P報告指出,同樣由於公眾根據官方訊息而改變經濟前景的預期引致1937至1938年的急劇衰退。有見於經濟逐漸恢復增長,政府內部開始討論控制通脹,1935年11月21日,由各區聯儲銀行每區委任一名代表組成的聯邦諮詢委員會(Federal Advisory Council,FAC)向聯儲局建議,沽出聯儲局持有的政府債券或提高聯儲銀行的存款儲備金額(reserve requirement,類似現在人民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制度,美國銀行須從客戶存款扣起某個百分比存入聯儲局)以收緊銀根(cut excess reserves),但聯儲局直至翌年仲夏才接納FAC提高存款儲備金額建議,1936年8月15日開始生效。

1937年錯誤

1937年1月6日,羅斯福在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提到:「蕭條雖已結束,但我們的任務還未完」(Your task and mine is not ending with the end of the depression),意思是政府依然面對棘手的失業問題,失業率仍高於大蕭條之前的水平。不過,行政機關當時普遍認為隨着工業生產潛力充分發揮,高失業問題很快便會解決。另一方面,聯儲局在1月31日宣布第二及第三輪抽緊銀根時間表,將在3月1日及5月1日分兩次增加存款儲備金額。

E&P報告認為,國情咨文及聯儲局的「加息」聲明都沒有片言隻字提到通脹問題,政府不清楚闡釋政策是1937年錯誤(Mistake of 1937)主要肇因。2月19日,《華爾街日報》引述聯儲局主席Marriner Eccles在國會聽證會表示「短期利率嚴重偏低【圖3】,而且看走勢愈來愈有可能會跌至零」,Eccles並表示增加儲備存款要求將帶動長期利率上升;《華日》評論指出,這是首次有聯儲局成員公開說明利用調控存款儲備防止利率下跌。3月16日Chicago Daily Tribune報道,Eccles認為「工資及物價旋轉式上升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與物價旋轉式下降造成的通縮並無二致。」3月18日,商務部長及農業部長在不同的記者會齊聲警告小心高通脹;3月25日,Eccles向傳媒透露採取5項措施控制通脹。

最關鍵是4月2日,羅斯福在記者會明確表示「我關注——我們都關注部分物品價格上升」,再回顧Eccles的「加息」時間表和部門首長的言論,公眾到現在才驟然覺醒政府早已由「通貨再膨脹政策」轉為防止通脹升温的「通縮政策」(deflation policy或Deflationary regime),未來息口只有上升一途,公眾亦由通脹預期轉為通縮預期,影響所及,股市在總統記者會當日應聲急挫6%,其後6個月損失了接近50%市值【圖4】。E&P報告統計,由於政策失誤造成的1937年5月至1938年5月底的前後13個月經濟衰退,國民生產總值(GNP)收縮了9%,工業生產跌幅達32%,主要商品價格亦無一不跌【圖5】;直至1938年2月15日,羅斯福於記者會重申他就職之初的政策,認為物價應回復到1926年大蕭條之前的水平,其後又頒布多項刺激經濟措施,包括指示Eccles將存款儲備金額減至1936年水平(E&P將2月至5月這段日子稱為政策轉向,Reversal of 1938),物價由6月開始才恢復穩定【圖6】,經濟逐漸復蘇。

過早加息行動

E&P報告又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觀點:在零利率的環境中,公眾對未來通脹預期輕微改變也可以引致通脹和產量大幅度波動。E&P報告舉例說明:假設全體公眾相信政府的通脹目標是4%,而政府每次改變政策都必定有傳媒報道【圖7】,只要公眾透過新聞解讀認為政府在兩年內有5%機會將通脹目標降至零,根據E&P設計的數學方程式模型計算,僅僅這5%的公眾預期轉變便足以令產量雙位數下跌和出現通縮。當然,公眾預期——即使在零息環境——的「威力」是否如此巨大則見仁見智。

紐約聯儲銀行網頁6月1日上載Eggerstsson的短文認為,「1937年錯誤」基本原因是當時對通脹判斷錯誤所致,在經濟尚未穩定看見少數商品漲價便急急收緊貨幣政策,但現今絕大部分經濟學者都清楚知道,商品價格短期波動會影響消費物價指數,不會與基本通脹混淆,例如聯儲局只會注視核心消費物價指數(core CPI,一籃子成分中不包括價格經常大上大落的食品和能源等消費品),2008年早期石油價格急升,不少評論員警告「高通脹」將至,但聯儲局一眾經濟師不為所動,最後亦證明他們的判斷正確。

投資者可以由core CPI升跌便測知貝南奇會不會QE3,從而作出相應投資部署?

策劃:信報研究部

撰文:徐天任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