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兩派「晒冷」,歐洲高危!

6月16日,周四。「恐慌」有傳染性,買時如此,沽時更加不必說。在波動性低風平浪靜的日子,歐洲邊緣國信貸評級一降再降,投資者視而不見,你有你降,我有我buy。然而,氣氛情緒話變就變,資產勢頭逆轉之速,可以好得人驚。

昨天講過,投資研究機構High Frequency Economics(HFE)擺了個大烏龍,在分析葡萄牙償付能力時,計漏了一條「大數」,結果得出葡國「違約在即」的錯誤結論。對此,老畢的觀感是,當市場焦點不在(或暫離)歐債時,莫說HFE這類影響力無法跟「大行」相提並論的研究機構,即使高盛大摩,要在投資者普遍視風險如無物、對沖被認為多此一舉的日子中,借一兩份報告引發連鎖反應,亦非話咁易。

心底恐懼被引出

HFE之所以被迫為其錯誤作出澄清並第一時間致歉,老畢看全因報告「郁」到個市;報告之所以「郁」到個市,並非HFE的「結論」(葡萄牙違約)真的石破天驚,而是咁啱咁橋,在環球焦點全面重返歐洲的此刻,這個與事實不符的「結論」,正好觸碰到投資者心底裏最大的恐懼──違約危機由希臘擴散至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時……。

歐盟財長在領導人下周舉行峰會前,先於本周二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非但未能為二度打救希臘縮窄分歧,反而節外生枝,令月底就計劃拍板的機會大大降低。決策者的主要爭拗,在於持有大量希臘國債的歐洲銀行(包括希臘本身的金融機構),在歐盟與IMF挽救雅典的過程中,是否要接受某種形式的債務重組,與歐盟納稅人共同背負援希的包袱。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央行由始至終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私營部門參與」,法國亦強烈傾向讓銀行等私人投資者置身事外;站在對立面的一方(主要為德國、芬蘭、奧地利)則極力爭取把銀行「拖落水」,德國更為此提出具體建議,敦促私人投資者接受以新的希臘債券取代大部分現有債券(新債七年內毋須強制性償還)的計劃。

顯而易見,德國、芬蘭、奧地利有此主張,全因銀行等私營部門債權人若肯「自願」退讓,希臘還本付息壓力必然大減,歐盟和IMF向希臘提供的財政援助(貸款)便能相應減少,未始不能扭轉債務危機的惡性循環。如此一來,打救希臘的計劃非但在本國選民面前較易「促銷」,希臘推行緊縮政策以換取救援,亦難推三阻四。

自願vs強迫

能說服銀行「自願」參與新債換舊債或其他形式的債務重組,當然是最理想的結局。然而,「自願」意味銀行(其他私人投資者亦然)有選擇,是否參與有得揀。大家只須留意穆廸在歐盟財長緊急會議當天的行動,便知銀行若能對債務重組say no,是不會「自願」入局的。穆廸周二晚一口氣調低多家法國大銀行的信貸評級展望,如果有得揀,你認為新債換舊債計劃的「參與率」會多高?法國大力反對德國之議,底因還不呼之欲出嗎?換句話說,任何形式的債務重組要取得成功(私人投資者要有高參與率),都必然涉及程度不同的「強迫」(coercion)性質,亦即接受希臘實際上違約。

希臘前車可鑑,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以至比利時的國債投資者為免重蹈希臘債券持有人的覆轍,難保不會興起「先發制人」盡快減持之念,大大增加希臘危機向整個歐羅區擴散的風險。

然而,希臘危機的事態發展,亦可以有另一個可能性;德國、芬蘭、奧地利刻意延遲二次救希(原定6月底拍板,現在最快也要押後至7月),藉此一試雅典在國內巨大反抗壓力下,有沒有決心奉行緊縮政策。倘若希臘國會拒絕通過緊縮措施,在出售國家資產上亦無寸進,德國、芬蘭、奧地利在7月便有大條道理拒絕二度救希。到其時,壓力便會落在銀行等私人債權人身上。要麼接受名為自願實為強迫的債務重組,要麼在希臘崩潰違約動亂的恐慌環境中血本無歸。未來一月,歐洲高危【希臘五年期國債CDS和美滙指數分見圖1、圖2】!

自中東北非爆發動亂以來,布蘭特與紐約期油價格一直存在差距,前者溢價明顯。在油價節節上揚時,傳媒為突顯油市牛氣沖天,在報道中每多選擇性地採用布蘭特,以彰油市之「強」。近日避險情緒高漲,油價受壓,傳媒多見「轉軚」,選擇性地重投紐約期油懷抱,以彰油市之「弱」。

從【圖3】可見,布蘭特與紐約期油差價今年一直上升,目前每桶相距已多於20美元,布蘭特相對紐約期油溢價創出新高,相信很快就會引來套戥。理由?梗有幾個喺左近。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