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廂,台灣飲品食品添加塑化劑,引起市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另一邊廂,內地食品飲品存在有害物質(俗稱「黑心」食品),過去不時也有所聽聞,而近年最轟動的例子是毒奶事件。
在2008年9月,三鹿集團被揭發在奶類產品加入了三聚氰胺,內地嬰兒患上腎石的個案激增,引發內地一場毒奶風暴。其後,內地毒奶事件愈鬧愈大,除了奶粉之外,內地著名品牌蒙牛(2319)、伊利及光明的牛奶飲品被檢驗出含有三聚氰胺,原因是奶源受到污染所致。
受到毒奶事件影響,蒙牛一方面要回收大量奶類產品報銷,另一方面又要加強宣傳力度,令其他經營費用大幅增加39倍至8.76億元人民幣。因此,集團2008年業績由盈轉虧,錄得2004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勁蝕9.49億元人民幣。
由於毒奶事件已嚴重打擊內地奶業,行業出現大洗牌,光明乳業股權亦易手。蒙牛也期望透過引入新股東求變,中糧集團夥拍內地私募基金厚樸基金於2009年7月斥資61.16億元,入股蒙牛約20.03%股權。交易完成後,中糧集團及厚樸成為蒙牛的大股東,蒙牛亦由民企變身為國企。
牛根生辭任董事會主席
獲得中糧集團及厚樸入股之後,不但增強了蒙牛的股東架構,同時讓蒙牛與中糧集團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可以借助後者的豐富經驗與國內外客戶的合作關係及網絡,產生了協同效應。因此,蒙牛2009年業績成功由虧轉盈,賺11.16億元人民幣;2010年業績進一步改善,純利增長接近一成一,達到12.37億元人民幣。
蒙牛近日宣布,集團創辦人牛根生辭任董事會主席,僅留位非執行董事職務,並繼續參與集團之策略規劃;同時,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獲委任為主席,進一步顯現「國進民退」的情況。
辛思維認為,最近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能引致內地進一步加強監管,行業可能會進一步整固,有利行業龍頭的發展。自從蒙牛變身國企股之後,其產品質素不容有失,相信自我監管會更加嚴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