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中式調控 從鐵礦石談到航運


內地近期收緊銀根,為發展過快的經濟降溫,間接引致建築活動減少,對鋼鐵生產構成影響,原材料堆積在轉運港,令年初見起色的航運業於夏季覺得墮進了「寒冬」。原材料在沿海地區倉庫堆積,淡水河谷也表示第三季鐵礦石不加價,一定程度反映中國鋼鐵需求並不殷切。以前有云「美國打噴嚏,全世界傷風」;今時今日恐怕是「中國打噴嚏,全世界傷風」,中國鋼鐵需求慢了下來,對全球的航運業已見影響。

麥格理最近公布一份分析限電對鋼鐵生產的影響,該行的結論是,電荒對鋼鐵業沒有真正的影響(no real impact),因為需求已經放慢下來。報告指出,電荒令到全國約26%的鋼鐵生產力受到影響。不過,今年夏天的鋼鐵需求也不強勁,故即使有缺電情況,對價格的影響也不算嚴重。

中國經濟一環扣一環,基建及住房建設放慢、鋼鐵生產減少、對鐵礦石的需求亦減慢下來,而從澳洲及巴西運來的鐵礦石同樣受到影響,這種氣氛立即影響IPO市場。

源庫擱置上市

推銷中國資源概念的源庫(394),今次招股卻遇上中國原材料需求減弱,遇到冷淡對待,最終要擱置招股。計及今次,源庫已是兩年之內第四次擱置招股。源庫能夠通過港交所(388)的上市申請,存在一定爭議,翻閱公司招股文件,發現集團於過去三年的收入皆是「零」,證券商預期源庫最快要到2015年才錄得盈利,而未來收入的保證來自澳洲的原煤和鐵礦石開採權。

根據港交所的上市資格規定,一間公司欲申請在主板上市,必須於過去三年合共有5000萬元的盈利紀錄,但源庫往績欠奉,能夠通過申請程序是因為獲得港交所的豁免,那麼港交所「開綠燈」的理由是什麼?

鐵礦石需求減少,另一受影響的行業要算是乾散貨運輸商。鐵礦石是乾散貨運商輸華的一項重要商品,需求減少直接影響到航運公司的生意。反映市場對運費預期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年初時曾高見1693點,但於2月份曾滑落至1043點,目前雖有些微回升,但目前的1434點較年初時低15%,意味市場對短期運費的看法較年初為淡。

令人擔心的是,航運商前些時候眼見市道復蘇,關始投資建造新船,大部分國際性航運公司去年復訂新船,意味將有一批新船下水。航運向來是一個周期性行業,經濟復蘇時,需求增加,大量新船建造及下水,但若碰上經濟突然「急轉彎」,多出了的供應會影響到運費收入,屆時又會對舊船有一輪淘汰。

新船合約遭「撻訂」

在上一個周期中,「轉身」最快的乾散貨運股是太平洋航運(2343),太航於2006年開始,便陸續把手上的船由購置改為租賃,令手上的船資產減少,至2008年遇上金融海嘯,太航因而可輕裝上陣應對,故此,太航對市場的看法頗具參考價值。

大航管理層對目前業界出現的低迷情況似乎已有預感。集團行政總裁Klaus Nyborg於3月市況還好時預測,整個市場上將有三成的乾散貨新訂單要面臨「撻訂」,其所持的理據是,往日一直支持乾散貨運市場的是中國,但預期今年只會持平,影響到鐵礦石運費價格,連同運煤及運其他貨物的費用也一併受影響。太航當時預測有1.37億噸容量的新船下水,在市況不穩下,有三至四成的新船合約或遭「撻訂」,要運力需求取得新的平衡,運費才能企穩。

造船股股價「先跌為敬」,但實質影響會滯後。皆因由接到客戶訂單到造船,往往要一至兩年時間,例如廣船(317)首季純利達到1.75億元人民幣,按年升一成,反映了去年訂船的熱鬧情況,故鐵礦石運輸需求減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相信要三至六個月後才會浮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