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新加坡一向是國際對沖基金落戶亞洲的熱門地點。金融海嘯後,縱然新加坡的監管仍較寬鬆,但不少對沖基金反而更積極在港設立據點或擴張本港的規模,部署投資內地市場。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昨天就透露,目前在港運作的對沖基金,主要投資在本港和區內的股票市場,管理資產約5000億元。
對於有報道指出10萬億元對沖基金囤積本港,並準備進入中國市場圖利,陳家強形容,有關說法與事實不符。他指出,全球的對沖基金資產約有16萬億元,在港運作的對沖基金資產只有約5000億元,主要投資在本港及區內的市場。他說,金管局及證監會一直有跟進及留意每日的市場運作,包括熱錢的流入,而內地有相關的監管機制,對沖基金要進入內地市場須通過QFII渠道。
陳家強否認10萬億
過往新加坡利用極寬鬆的監管規則吸引對沖基金,但金融海嘯後新加坡計劃收緊部分要求。「進入新加坡市場已不如昔日般容易,既然如此,當然選擇落戶香港。」一名本港對沖基金負責人說。而天智合規顧問董事鍾婉怡則認為,與新加坡比較,對沖基金在港設立辦公室,與經紀和客戶見面更方便,有利他們投資內地市場。
國際著名對沖基金索羅斯基金管理、Altis Partners及美國Viking Global Investors今年陸續進駐香港。據了解,捲入今年年初高盛證監涉嫌誤導投資者而被控告的Paulson & Co.,也在本港有小規模運作,只有一名全職僱員及租用商務中心為辦公室。由於其沒有證監會的牌照,工作範圍相當有限。
另外,德劭集團(D.E. Shaw)的六人執行委員會當中,其中一人將遷來香港,而Maverick Capital今年8月把駐港的分析師人數增至4名。市場盛傳即將來港的還包括倫敦GLG Partners和Algebris Investments。根據Hedge Fund Research的數據,今年第三季,投資在專注亞洲的對沖基金資本增加40億元(美元.下同),至780億元。
據《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一個現象說明對沖基金正急於對中國下注;今年10月,在香港,向對沖基金借出股票沽空所得的收入首次超越日本。日本過去一直是這類交易最多的亞洲市場之一。瑞銀集團亞太地區機構經紀服務主管格雷表示,知道有10多家國際集團正在亞洲「扎根」。
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HVCA)主席陳覺忠表示,由於歐盟的《另類投資基金經理法令》,預期未來二至三年將有更多對沖基金來港。證監會曾表示,過去四年本港對沖基金的法團和持牌人數目分別上升60%和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