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中國難扭評級霸權


人行不點名批評穆迪「計錯數、不專業」,對業界人士及民企老總來說,可能是大快人心。但人行發炮再強勁,也難改變西方評級機構正在主導「評級霸權」的現實,而中國希望培育國產評級機構也舉步維艱。有學者認為,評級霸權局面最快於30年後才有望逆轉,中國暫時仍要看標普和穆迪臉色。

很多人認為,中國本身市場龐大,近年資金亦非常充裕,甚至有熱錢過剩,已不再像改革開放初期般依賴外國投資及貸款,因此大可「懶理」西方機構的評級。

城大亞太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鉅威認為,這觀念並不正確,因為信用評級除了影響一個國家向外舉債的能力,亦會在多方面左右國內經濟。首先,一般企業決定在某個國家進行投資之前,都會先評估該國的信用評級,若評級過低,意味風險高,投資項目的融資成本亦水漲船高,企業可能因此卻步。

另外,信用評級對已發行的債券市價亦會有影響,假設西方機構大幅調低中國的信用至「垃圾」級,現有債券的市場價格亦會隨之暴跌,持有這些債券的投資者及金融機構損失慘重,足以引發像2008年美國次按般的危機。

因此,穆迪、標普或惠譽一個動作,隨時使中國經濟震盪,可說咽喉被掐着。中國政府洞察這點,早於金融海嘯後即部署培育國產評級機構,但兩年多以來成績坎坷。

五大國產評級機構是中誠信、聯合資信、遠東資信、新世紀及大公國際前四者已被穆迪、標普及惠譽入股四成至六成股權,只剩大公國際仍然「根正苗紅」。

國產機構賣股予外資,部分是為提高認受性,但主要是覺得事不可為。

李鉅威認為,評級機構最重要是市場的認受性,而這需時建立,中國由現在起培養,預料最快也需要30年,才足以達到標普等機構今天的地位,而過程中西方政府定會以各種手段阻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