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歐央行愈來愈似「垃圾站」


畢者推介

‧常識告訴我們,不斷吹脹氣球,總有爆的一刻,即使歐美恃着「大得不能倒」瘋狂發債,也只是把倒下的末日推遲而已。羅家聰在39 頁「一名經人」分析國庫券供求數據,預測美國債市爆煲之時。

‧國人對奢侈品趨之若鶩,令專門零售及分銷名表的東方表行(398)受惠。該行主要以佣金計算工資,且最貴租金的商店剛剛續租,成本控制短期內問題,但研究部卻認為目前並非吸納時機。詳見28 頁「信研Express」。

‧比亞迪(1211)挾着畢非德入股之勢,一度成為股民的「膜拜」對象;奈何業績一直令人失望,導致股價一年以來急挫53%。在汽車融資合作告吹及券商一面倒唱淡之下,比亞迪會否成為股神的「遺憾」?詳見28 頁「冷熱財庫」。

7月7日,周四。昨天引用美國共和黨「政壇老薑」保羅(Ron Paul)解決國債上限的「出位」方案,跟大家探討了一些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讀者兩碇銀君在《信壇》回應老畢,指普羅大眾的債務重組,一般是在債權人與負債人「協商」下進行的。既然雙方有商有量,意味債主債仔已有各讓一步謀求共識的意向,最終結果是各取所需皆大歡喜,還是談判破裂不歡而散,取決於債權人如何評估達成協議的誘因、抵押品市值以至負債人的議價能力,不能一概而論,協商只是債務重組的第一步。在本港樓價暴瀉負資產滿街時,不少業主正是由於跟銀行「協商」無果,或被迫或自願走上破產之路。

德法各有盤算

普羅大眾的債務重組,成敗尚且牽涉眾多變數,國家層面的債務重組複雜困難千倍萬倍,不言而喻。法國銀行業為阻止希臘違約提出的方案,據聞過去兩天遭遇重大挫折。假設此說屬實,老畢認為,標準普爾「插科打諢」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惟法德對如何在不觸發違約的前提下「實質」重組希臘債務,一直各有盤算,標普「揸正來做」,對主催其事樂見其成的法國、歐盟和歐洲央行來說,固如悶棍一記,但評級機構這番擾攘,卻為先於法國提出另一債換債方案(年期較短、利率較低)的德國提供了一個契機,以「評級事件」(rating event)為口實,力爭解決希債危機應按照德國建議辦事。

然而,不論法國還是德國提出的計劃,根據評級機構的定義,都是一種以「延期」為名賴債為實的安排,任何一國的方案最終「跑出」,投資者的權益無可避免將受到損害。那等於說,不管德法哪一方的建議最終獲採納,亦會立下先例,歐羅區若再有成員國陷入希臘一樣的困境,歐盟不得不伸出援手,私營部門投資者就得有心理準備,債券本金不一定可得到十足保障;這個先例一旦確立,持有歐債風險大增,不在話下。葡萄牙已獲歐盟/IMF提供巨額援助,惟本周債息一飆再飆,意大利西班牙亦難獨善其身,市場對上述可能出現的先例有所預期,也許比葡債信貸評級降至垃圾級別影響更大。

德法僵持不下,作為債權人的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私人投資者,在本金得不到保障、「削髮」無可避免下,參與救助希臘的意欲到底有多大?假如債券持有人早已把資產脫手,寧可「壯士斷臂」也不拖拖拉拉,德法耗盡心血炮製的債換債方案,到頭來會否枉費心機?

金融機構減持希債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去年5月,德國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曾許下「不受約束」(non-binding)承諾,於未來三年繼續持有約80億歐羅的希臘債券和貸款。然而,《華日》引述知情人士的說法,指不少銀行和保險公司「食言」,目前持有的希債比一年前大幅減少,實際數量雖不詳,惟見微知著,從德國最大保險公司安聯(Allianz)透露,仍然持有的希債總值約13億歐羅,只及去年同期33億歐羅的三分之一,足見歐洲金融機構為免夜長夢多,選擇盡早脫手者數不在少。

老畢感興趣的是,這些債券給誰買下?我想,在危機期間不斷透過信貸違約掉期(CDS)「曲線」沽空歐豬國債的對沖基金,在希臘債息急升(價格急跌)後,也許重新發現其「價值」,接貨者估計不乏此輩。然而,不可能所有買家都是對沖基金。

執筆時,歐洲央行剛開完定期會議,加息四分一厘(基準利率上調至1.5厘),早在市場意料之中。令人大感意外的是,歐洲央行宣布暫停葡萄牙政府發行或擔保的債券作為抵押品的最低評級要求。

歐洲央行愈來愈似「垃圾收集站」,難怪老畢在Twitter上看到諸如Kleenex廁紙、嘉漢林業股票也可用作抵押品,攤大手板向歐洲央行要錢一類「抵死」笑話。金價企硬【圖】,誰說無理?

港股是日先升後回,收市牛皮,恒指微升12點。美股卻繼續有勢,其中納指更連續七個交易日高收。聽落好威猛,惟自1971年納斯特市場面世以來,納指連升七天或以上,頭尾合共一百二十五次之多。這還未夠「巴閉」,納指連漲十天或以上,次數亦達二十九次,當中最長的一次發生於1979年,創下「十九連升」的紀錄。

附表顯示納指1971至2011年「七連升」之後一天、一周及一月的回報,有興趣者不妨望兩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