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評級機構言論有否越界?


金融海嘯期間,標普及穆迪等評級機構對風險極高的CDO,給予「AAA」的評級,及後出現了信貸危機,這些債務產品大量違約,甚至到破產前一刻也得到A級,被外界指摘這些專業機構無力計算風險。及後,這些評機構為挽回形象,又以嚴格的標準去給予機構信貸評級,最近更發表一些引起爭議的報告。辛思維認為,標普和穆迪在挽回聲譽的包袱下,恐怕跌入另一個圈套中。

7月6日,穆迪先把葡萄牙主權債券評級大幅降至「Ba2」,7月13日惠譽又把希臘債券連降三級至「CCC」,手起刀落。對於大國,評級機構的態度亦轉趨強硬。最近,標普對於歐羅區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也不客氣,指出該國減低政府開支行動不夠積極,警告在24個月內有可能降低其主權評級。

自6月起,穆迪便警告美國須於7月中前就債務上限的磋商取得進展,否則會下調長久以來「三條A」的評級。須知道,穆迪及標普與美國政府關係良好,現時表示要檢討美國評級,有機會開罪華府,反映它們挽回聲譽的心態很強。

對於個別企業的評級,標普和穆迪更是不留情。尤其是美國市場出現了中國企業會計賬目造假的事件後,標普及穆迪等對神州民企的態度更為嚴苛,好像標普近日突然撤銷對玖龍紙業(2689)一種債券的信貸評級,令玖龍的股價於當日「插水」17%,及後要玖龍乾脆購回被撤評級的票據,玖龍的股價方穩定下來。

標普公布信息的時間,引起廣泛討論。港交所前董事David Webb指出,評級機構與債券發行商有一種特殊的關係,前者可掌握後者的內幕資訊,故評級機構的公布往住相當於發布股價敏感信息,不應在股份交易時間公布,以免造成信息混亂。

撤評級還可說是標普的職責範圍,最近穆迪發表紅旗報告,就有越界之嫌。金融界資深人士指出,此類報告以前只用作評級機構內部研究,一般不會獨立地在市場公布,穆迪在市況疲弱時發表與改變評級無關的大型報告,有機會引起市場恐慌。

辛思維認為,評級機構掌握大量一般投資者不能接觸的資訊,且影響力宏大,與評級行動不相干的報告,還是少公布為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