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形成


早前特區政府表示要分三個階段發展人民幣產品,即人民幣計價債券、人民幣計價基金和人民幣計價IPO,以期在香港建立一個「人民幣產品平台」。其後不久,金管局更開始首個推介香港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國際路演,向海外地區推廣香港提供的包括結算、融資、債券、財富管理在內的各類離岸人民幣業務。

人民幣逐步走向國際化是大勢所趨,香港會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人民幣產品平臺」的發展前景如何?香港在打造這一平台的時候,有哪些國際經驗可以借鑒?

國際關注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的國際化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1996年大陸開放經常賬戶,但其後進展緩慢。由於國內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和不成熟,中國一直對資本賬戶實行控制,人民幣亦是不可自由兌換貨幣。最近的次按危機中,美國放任美元貶值的做法,造成中國持有的美元外儲備大幅貶值,一方面為了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另一方面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對外貿易與金融的需要,中國開始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縱觀2010年,麥當勞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進行融資,中國工商銀行向印尼提供人民幣貿易信貸,中國銀行對海外部分城市的客戶開放人民幣儲蓄賬戶,中國企業更在人民幣結算跨境貿易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准使用人民幣進行海外收購和投資。這些舉措皆旨在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擴大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

前不久在南京結束的G20會議中,各國對於將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的討論,更表明人民幣國際化早已不再是中國政府的單邊嘗試,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議題。

一國兩制下屢屢扮演金融改革試點角色的香港,毫無懸念的擔當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地。憑與內地的緊密聯繫,和自身國際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迅速。自 2004年起,人民幣離岸市場開始在香港建立,隨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推廣和2010年新的人民幣結算協定的簽署,中央政府正在放寬限制,鼓勵銀行和金融界進行人民幣產品的創新,從而有效利用香港離岸市場上的人民幣。

今年通過十二五規劃也明確表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那麼在建立離岸市場方面,有哪些國際經驗可以供我們借鑒,從而規避風險,建立優勢呢?

借鑒倫敦歐洲美元經驗

離岸貨幣市場的發展起源於二戰後歐洲的歐洲美元市場,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則非倫敦莫屬。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倫敦為中心的歐洲美元市場初步形成,當時佈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元成為國際性貨幣。

馬歇爾計劃援助給歐洲各國的大量美元,前蘇聯和東歐各國為了防止在美國存款被凍結從而轉移的美元,以及銀行為了避稅和規避本國法規而存放在西歐銀行的存款,是歐洲美元最初的由來。

在眾多的競爭者中,倫敦能夠脫穎而出,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倫敦的歷史基礎、法制環境、基礎設施和人才儲備,為離岸金融中心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歷史方面,源於埃及埃及蘇彝士運河危機引發的英鎊風暴及隨後的英鎊管制,迫使之前依賴英鎊融資的倫敦銀行集團,轉向發展美元產品以謀求生路;由於大量美國跨國公司選擇在倫敦設立地區分部,這些公司傾向從當地銀行進行美元借貸;法制上,倫敦有成熟的法治體系,政府的不干涉使得倫敦外市場足夠開放;作為一所悠久歷史的國際城市,倫敦基礎設施完善,吸引全歐洲的人才,而且倫敦在英語上擁有溝通的絕對優勢。

其次,倫敦擁有足夠存量的資金池,優質的投資產品和相應的兌換制度,推動倫敦歐洲美元市場的後續發展。歐洲美元市場發展初期,美國對外的經濟援助和蘇聯東歐等國的轉移存款,為市場提供足量資金;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為了牟利,積極為這一較少監管的貨幣提供存貸、債券發行等兌換、交易、流通服務,促進了歐洲美元市場的發展。

從倫敦的經驗可以看出,歐洲美元是自由市場、金融機構、投資者自行選擇的結果,而一個成功的離岸市場的建立,其前提是制度、環境的便利,其基礎是足量的資金儲備,其發展前景則取決於投資產品和渠道的多寡,這亦是香港在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上能否致勝之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