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因素看似不可控,但歸根究底仍與水利建設不到位有關。上周六(9日)中央舉行首個水利工作會議,未來十年預計內地將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建設水利,水利相關股份可望迎來發展良機。
今年5月以來,內地長江流域出現嚴重旱災後,到6月份又遭遇突如其來的暴雨,農作物不是旱死就是浸死,令食品價格節節上升。所以上周六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份CPI升幅就由5月份5.5%,大幅升至6.4%。其中,佔最大比重的食品類價格,就比去年同期上漲14.4%。
旱災與水災夾擊,推高內地通脹水平,背後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內地專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三峽大壩的建設,蓄水改變雨水時空分布,水庫寬闊的水面影響區域大氣循環,使長江中下游的降水量發生改變,從而引發近期的諸多問題。
只不過,官方的說法則認為,旱情的主因仍是天災,但仍有一些人為因素。而這些人為因素與三峽大霸無關,主要是地方小水電站的發展,過度蓄水發電,引致下游缺水灌溉。其次,則是因為各地水利設施落後,損毀嚴重,無法滿足需求。
設施落後引發旱災
雖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已提出要發展水利,只不過,一直只聞樓梯響,發展步伐緩慢。直到近期,官方認定水利的落後是今次旱災的其中一個成因後,水利發展步伐終於得以加快。
上周六,中共中央召開水利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來說,具有迫切需要,力爭通過五年到十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
事實上,今年初推出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提出,今後十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而根據去年全國水利投資2000億元計算,即未來十年水利投資將達到4萬億元,年均4000億元。
規模雖然看似十分龐大;不過,具體來說,錢從何來可能是大家更關心的話題。除了一號文件中提到,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及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以外,財政部、水利部近日也正式印發通知,要求各地確保將10%的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田水利建設。若以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金2.7萬億元計算,即代表今年至少有2700億元資金能用於水利建設上。
資料顯示,目前內地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100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全國三分二的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所以,農村灌溉水源,以及城市清潔用水同樣不足。預計未來在水利建設方面,高效節水灌溉以及城市污水處理的投資,將會成為重點發展項目。
節水灌溉潛力大
目前本港從事節水灌溉業務的股份只有天業節水(840),公司主要製造及銷售農業節水灌溉系統的滴灌配件。在內地對水利建設需求增長的帶動下,公司今年首三個月營業額1.65億元,純利630.7萬元,按年增長4.5倍。
「十二五」期間,全國預計新增滴灌面積4500萬畝,帶動相關設備需求增長。內地東方證券預計,行業年均增速將接近30%。昨天,該股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大漲8%。
至於本港涉及污水處理的股份則相對較多,中國光大國際(257)、天津創業環保(1065)、中國水業(1129)、北控水務(371)及中國水務(855)等均有從事相關業務。參考往績,中國水務、光大國際及北控水務的增長表現較佳,去年盈利分別增長40%、66%及166%。6月底以來,三股由低位回升的動力頗為明顯,值得留意。
事實上,內地券商近期發表的報告亦指出,今年頭5個月,水利固定資產投資額只有1015億元,與全年4000億元的目標相距較遠,預計下半年,國家將積極加大有關設施的建設力度。對於一眾水利股份來說,下半年開始,有望迎來業務拓展的最佳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