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港銀行靜待黎明


內地銀行業遇到的挑戰增加,香港銀行又如何?內地收緊銀行信貸,給予香港銀行融資的機遇增加,預期銀行股的貸款增長可得以保持,中銀香港(2388)及東亞(023)等得到較多內銀貸款轉介的銀行,可率先受惠。

理文造紙(2314)高層近日對辛思維表示,內地銀根收緊,借錢困難,惟集團今年增加4部造紙機產能,資本開支將由香港銀行貸款應付。事實上,一些能在內地及香港借錢的公司,現時均一面倒選擇在香港融資,中銀香港及工銀亞洲等在港中資銀行,獲得母公司轉介生意的可能性存在。

高盛近日便發表了對於香港銀行股的報告,其中一些觀點值得參考。首先,高盛指出,評價香港銀行應以淨利息收入來衡量,而不是着眼於淨息差,該行預期中銀香港的生意將不俗,淨利息收入增長達到15%,勝過平均的8%。

經營環境方面,淨息差方面收窄的可能性亦相當低。融資市場轉趨穩定,銀行手頭上的資金亦非無人問津,中銀、永亨(302)等普遍將H按的利率調高了半厘至一厘,中銀的H按利率已提升至「拆息加2.3厘」,永亨的H按亦達到「P減2.75厘」,與以最優惠利率為基準的P按看齊,意味着新造按揭利錢提高,淨息差可望輕微拉闊。

雷曼爆煲已有三年,香港銀行的賠償已經完成,有毒資產的撥備亦成為過去式,料未來的壞賬撥備額會保持在低水平。里昂證券對中銀香港的研究指出,中銀於今年第一季有壞賬撥備的回撥,相較去2010年下半年有2400萬元撥備理想,該行料信貸的周期向好的狀況不變,對中銀是一個利好消息。

惟一擔心的是,歐美監管機構可能會提高資本要求,香港銀行要保留資本配合,會降低整體的股本回報率。

不過,人民幣離岸業務帶來的機遇,則可成為另一盈利增長催化劑。在這方面,中銀作為人民幣結算的「大水泵」,將香港銀行的人民幣存款結滙運往人行賬戶,率先享受到滙兌收益。而且,中銀亦是在港人民幣基礎較佳的銀行,貿易融資生意有不俗的發展空間,而在內地積極拓展分行網絡的東亞,相信亦可受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